媒体报道

探讨法学期刊使命 学者呼吁落实依宪治国

2017-05-18 来源:财新网

  【财新网】(记者 单玉晓)“中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利益和价值多元、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时期,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目标,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是推动落实依宪治国,提高宪法权威。”
  
  5月14日下午,法律出版社下属的《中国法律评论》举办创刊三周年座谈会,郭道晖、张广兴、梁根林、田文昌和许章润等40余位法律界人士畅谈“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发出上述呼吁。
  
  2014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此后,习近平在“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多次阐述法治道路,强调不折不扣贯彻以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当今中国法学期刊的时代使命,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由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治国。”年近90岁的法学家郭道晖教授提出。
  
  郭道晖表示,依宪治国是有时代意义的决策,要实行宪治。“它和依法治国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意味着由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治国,也就是由法治上升到宪治的新阶段?对这个问题,法学界还没有作出解释、呼应,而这个问题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值得讨论。”
  
  实践中存在的越权立法、以法谋私、立法懈怠现象减损宪法权威。郭道晖提出,当前提出依宪治国应对照法律、行政法规、条例等是不是依照宪法制定。“期望法学界能够像1980年代那样集体展开讨论、辩论。假如我们能够完成这样的使命,使宪法权威得到实施,而且能够实现违宪必究,进而再修改宪法,使法学界的贡献得到延伸。”他说。
  
  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法学研究》副主编张广兴分析,一方面,依法治国已成为国策,如何让中国法治建设走得顺畅是法学期刊需要考虑的;另一方面,中国已接受的西方法治思想会与传统治国思想发生碰撞,需要进一步的智慧、规则,需要思想指导。
  
  中国自清末变法至今,一直面临古今中西的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认为,法律领域、法学领域的古今中西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因此如何梳理、综合,而后培养出以汉语作为表意体系的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是中国人一直在奋斗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中国人所讲的人情国法这样一套治思方式与法律方法论如何在今天推陈出新而赋予时代的新意,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许章润提出,一百多年的大转型,从伦理文明秩序进入到法律文明秩序,这个过程牵扯到生活方式和政治组织方式等方方面面,如何使得法律文明秩序落地是汉语法律思想家们共同承担的任务,使这方园地成为法律文明秩序的发祥地,是当仁不让的使命。
  
  法学期刊如何推动法治建设?全国律协刑委会主任、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结合刑事诉讼实践,从“术”的角度阐释了法学期刊应发挥的作用。田文昌提到,无罪推定、客观真实等基本的刑事诉讼理念没有在实践中达成共识,理念没解决,口号就会沦为空谈;再比如,于欢刺伤辱母者被判无期案、男子售卖鹦鹉被判五年有期徒刑案、大学生抓捕16只燕隼贩卖被判十年有期徒刑案等引起民意反弹,这些个案所体现出的法官司法水平、司法理念等问题值得反思和讨论。
  
  许章润也表示,一些“奇葩”案例和法官的“奇葩”言论证明,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院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在许章润看来,所谓法律是法律、真情是真情,这样片面的认识论,其实有可能将法律当下关怀、规范意识与法律所要认同的法理之上有天理这样的中国式的智慧给打破。“因此如何使汉语成为法意承载的载体,并且使之发展、成长,是未来两代人需要完成的任务”。
  
  《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梁根林直言,在当今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下,在什么期刊发表多少文章已成为事关学者学术生死的问题,但如今现在学术期刊资源有限且被严格等级化,没有自主自觉培养学术新人的意识,中国法学很难真正向前推动。
  
  “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机会。这样,中国法学职业共同体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养成,中国法律人共同追求的法治国的愿景才可能真正实现。”梁根林认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