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刘建生:三个视角看期刊融合发展

2017-05-15 来源:今日头条

  第二届期刊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7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巡视员刘建生从高、平、低三个视角分析了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出版人准确把握中央政策走向、做好进一步融合发展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看问题要扩大视野,用全局、总体、宏观的眼界看一块地域,看一个方面,看一门学问。包括期刊,要看一种机遇,看一方发展。而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任何一种局部的观察都不免有其局限性。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我们站位要高,要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正是希望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有眼界、有胸怀、有抱负、有高远志向、有宏大目标,才能把手头上的事情放在一个最恰当的位置上去布局、去谋划,去扎扎实实的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
  
  对于期刊融合和发展,以下将通过三个话题,谈几点认识:
  
  一高视角,在云端,是一种俯瞰的全视角
  
  “十九大”召开之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央十八届中央常委会所完成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等,还有具体到2017年的工作节奏确定是稳中求进。把握这些布局、理念、节奏是所有期刊要依据的方针,要立足的大背景。我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首先要关注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经济要发展,文化不能成为短板,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也是这样,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注重。最近关于雄安特区的决策,大家可以看到中央关于“五位一体”的综合考虑。但是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现象,蜂拥而上的炒房投机以及他们最后的碰壁,我们又可以看到人们的思想认识差距,同时看到制度的创新和及时出台十分重要。
  
  第二,我们要关注“四个全面”的统筹推进。法治社会和改革开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路径,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我在基层看到全国的脱贫攻坚战深感到“四个全面”统筹起来很不容易。五大发展理念是完成两个布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精神支撑。没有理念上的指导,没有在这些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夺取决战胜利便无从谈起。
  
  第三,四个自信更让我们明白文化的基础性价值。四个意识将让人民更紧密的团结,让全体民众同心同德、同心努力,这是党的宗旨、理想、目标的具体化,可操作性的指导,也是我们所有期刊发展要依循的原则,是期刊融合推进最根本的使命所在,是期刊融合发展的天。我们不能仅仅是位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形势来看期刊发展,而要看清时代社会对期刊的基本要求,看清期刊内容、内涵最本质的追求。
  
  二平视角观察
  
  中央对于网络工作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网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也是非常具体的。当经济高速发展,跨越式发展多年之后我们遭遇经济新常态。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艰难之中行进,经济增幅持续下行。很多文章用“经济不断下行”这个概念,实际上不是,要注意它不是经济持续下行,而是“经济增长幅度持续下行”。由涨幅两位数到一位数,而且一降就是6年,在这期间,我们遭遇了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拉动消费,带来了经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切虚拟经济的弊端,大大冲击整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实体经济。中央稳中求进的重要决策之一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去年经济会议讲了5个层面的问题,发展实体经济是第一点。
  
  在这里面我们应该把握的基本点有五点:
  
  第一,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果是理念上的问题不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不解决,思维方式上的问题不解决,经济工作也没办法大幅度推进。总书记专门要求我们要解决好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问题。
  
  第二,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中国梦”共同奋斗。
  
  第三,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四,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提醒我们要清醒。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族利益。我们作为执政党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
  
  第五,要增强网络企业使命感、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企业做的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
  
  三低姿态突破
  
  我们如何面对期刊融合、如何形成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全面突破,可能是期刊界不得不慎重对待的问题。
  
  第一,仍然要确定内容制胜是前提。互联网作为工具,网络技术支撑的是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可以放大和拓展传播的能力与质量,但它一点也改变不了信息的本质属性。融合的最后结果当然应当使优质的内容得到更优质、更优秀的传播。
  
  第二,信息的集约、集合、集成,信息的通联、关联和串联从技术层面影响传播质量的同时,仍然取决于人们对于渠道方式、方法的创新。如何把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自由空间充分利用,紧紧抓住机遇和机会仍然是期刊人所发挥更多智慧和创造的最大空间和舞台。
  
  第三,对于期刊融合之后的经济效益,不能形成更多、更大的预期。信息传播的质量影响可以扩大营收和获利,但是与所有的文化经营一样,它是有边界、有尽头的。从更大的范畴看工作运行的机制与介质之间的替代不一定成正比,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共生共赢,互补互宜的局面。不要轻易否定纸质媒介,我们更期待纸媒和数媒比翼双飞的局面,而不是完全替代或者部分替代。
  
  第四,期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服务方式、经营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全面融合,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更娴熟的运用、组合、综合。
  
  希望期刊融合有新的突破,在网络技术这个王国驾驭驰骋之中有更多的收获,实现更好的文化服务,使期刊在整个的融合中得到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