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以《三联》为鉴探究科普期刊转型发展

2017-05-14 来源:《科技传播》

  【摘 要】:政府高度重视、公民科普观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全面参与,使中国社会科普化进程加快。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传播媒介,科普期刊在社会科普化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国科普期刊虽在数量上有大的提升,但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式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寻求中国科普期刊的转型化发展道路,本文选取《三联》为借鉴模板,通过剖析比较《三联》与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道路,找出二者发展历程相似性,并以《三联》的办刊之路为鉴,探究中国科普期刊的可行性发展道路。
  
  【作 者】:祝叶华 科技导报社;
  
  【关键词】:《三联生活周刊》 科普期刊 核心价值 转型发展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约为6.20%,较2010年的3.27%提高近90%,超额完成“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5%的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方案指出,虽然“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科普资源不断丰富,但整体来看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且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科学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集中力量,紧抓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科普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所在。
  
  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传播媒介,科普期刊在实现社会科普化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发布的《科技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3年全国共出版科普期刊1 036种,全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 944种,科普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20.95%,而在2008年,全国科普期刊数量仅为561种,占科技期刊的11.7%。由此可见,科普期刊的创刊规模不断壮大。
  
  虽然数量上有大幅度上涨,但目前中国的科普期刊还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国内许多学者持续关注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对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运营模式研究进行了解析。例如,张波[ 1 ]探讨了中国科普期刊创新发展的3种转向;刘新芳[ 2 ]在中国科普史背景下,分析了各阶段科普期刊的发展特点;初迎霞等[ 3 ]对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除此之外,也涌现出一批如何突破中国科普期刊发展困境的成果。如梁小建等[ 4 ]建议应建设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享的新机制;王炎龙等[ 5 ]提出了应开发微营销形式来破解科普期刊面临读者群萎缩的问题。纵观上述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转型科技政策研究,但并未举出鲜活的例子,来生动阐述中国科普期刊应该如何转型与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在多年发展中,曾两次休刊,并在1993—1995年两年间,《三联》“五易主编,四换投资方”。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三联》从众多类别的期刊中脱颖而出,销售量能稳中有升,同时,《三联》开发的一系列线上线下产品和活动也颇受追捧[ 6 ]。
  
  纵观《三联》的发展,不难看出,其与中国科普期刊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三联》与科普期刊都侧重深度报道和解读,且读者群范围广,因此剖析《三联》的办刊经历,可以挖掘出中国科普期刊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1 中国科普期刊发展概览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开创与探索阶段(1949—1976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1994年)、反思探索阶段(1995—2001年)以及创新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 ]。2002年6月29日,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科普读物是科普事业的重要媒介,对科学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图书和科普期刊是两类主要的科普读物。它们是科普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侧重分析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道路,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每一阶段,科普期刊的重点和特点都有侧重和不同。
  
  1)科普事业开创与探索阶段(1949—1976年):这一时期,科普期刊的刊载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为主。据统计估算,截止到1965年,中国的科普期刊約有55种,《科学画报》《科学大众》《化学世界》《地理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等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科普期刊[ 2 ]。
  
  2)科普事业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1994年):随着这一时期科普工作全面恢复和发展,在“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环境下,科普期刊迎来了建国后的辉煌岁月,创办了大量新刊,科普期刊发行量大增(《科学画报》《大众科学》等期刊的发行量都超过了100万份)。据统计,1988年,85%的科普期刊的发行量都在10万份以上。但在1988年以后,由于多种原因,科普期刊的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发行量却在走下坡路,为了生存,许多综合类科普期刊,纷纷转型为生活类、游戏类、教辅类的专业性科普期刊[ 2 ]。
  
  3)反思探索阶段(1995—2001年):这一时期,国家加大支持科普创作力度,但总体来看,仍缺乏精品期刊。在经历了科普期刊的蓬勃发展后,这一时期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走低,多数期刊的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下,尤其是综合类科普期刊的发行量更是每况愈下。科普期刊没有跟随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各科普期刊社开始寻找突破口,尝试引进国外知名科普期刊,通过版权合作的方式先后创刊了一系列科普期刊。例如,1979年,科学技术部《科学》引进《科学美国人》版权;1996年,中国科协引进《Popular Science》,创办《科技新时代》;1998年,科学出版社引进《Newton》,创办《Newton 科学世界》;2000年原机械工业部机械信息研究院与美国IDG公司合作,引进《Popular Mechanics》,创办《大众机械师》;2002年,天津科技出版社与美国迪士尼公司合作,创办《科学与生活》等。这些国际知名期刊的引进,给中国科普期刊界带来了一股短暂的“清流”,但在经历了初期的蓬勃发展后,引进期刊也出现“水土不服”现象,纷纷停刊或者转型[ 2 - 3 ]。
  
  4)创新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政府的高度重视、公民科普观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全面参与,尤其第一部科普法的颁布,使得中国科普事业遇到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面临者市场化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本土科普期刊从内容到设计上均难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发展一度缓慢,过去曾一度畅销的《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等老牌科普期刊也出现了经营困难的情况。为了摆脱困境,科普期刊社大多采取以改版来救市,如将黑白印刷改为彩色印刷,改变期刊排版设计,创新运用封面优势等。在这一轮改版风下,《知识就是力量》《科学世界》《中国国家地理》的发行量有了提升[ 2 - 3 ]。
  
  2 《三联》——逆境中求生存的中国“时代”周刊
  
  20世纪90年代,《三联》从中国新闻类周刊中脱颖而出,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三联》秉持着深度分析与报道、不随波逐流的办刊理念,逐渐成长为中国新闻类周刊的“风向标”,被誉为“中国第一周刊”。
  
  但《三联》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与中国科普期刊一样,《三联》也经历了“过山车”的变迁。在风雨中“挺过来”的《三联》,如今越走越顺,而核心价值就是其扭转乾坤的法宝。
  
  核心价值是期刊长期积累并已经融入期刊内质,用于支撑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期刊的核心价值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关,对于一本期刊而言,核心价值是其根本,它对于期刊形成独具特色的内容和经营模式紧密相连,是期刊立足的根本和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期刊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杀手锏[ 7 ]。
  
  2.1 核心价值的形成打造精品《三联》
  
  20世纪90年代,期刊市场经历了由转型中向着成熟期的发展,在高档学术性与低档大众消费型刊物之间,缺少一类新型知识分子阅读的刊物。《三联》抓住这一时期期刊发展特色,将中产或者小资阶层定位目标读者人群,从兼具深度和广度入手,透过新颖的视角,以文化分析和新闻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关注时下的热点问题,与读者同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
  
  将新闻和文化理念融为一体,是《三联》办刊理念的革新,它以“杂交”杂志为主线,将文化、新闻、时尚和评论融为一体,同时将已经出现在网络、电视上的新闻,“二次翻新”,形成“二次消费”,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东西”,希望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觉做一本新闻的文化批评杂志[ 6 ]。
  
  除此之外,在不断摸索发展过程中,《三联》发现随着媒介的传播和发展,传播本位向受众本位位移是发展的必然,而在市场经济下运作的媒体,更具有挑战性。因此《三联》很早就确立了读者本位思想,他们致力于“市场缺什么样的杂志,他们就做成什么样的杂志。满足职场的需求,这是一本好杂志的首要条件”[ 6 ]。
  
  2.2 新媒体形势下的《三联》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一直致力于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忠实记录者,且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的《三联》,很早就调整了新媒体办刊思路,由新媒体反哺纸刊,通过发展新媒体平台,促进新旧媒体融合。
  
  目前,《三联》的微信和微博平台粉丝数已达上千万,并且杂志独立的客户端,长期占据杂志类下载量的首位。电子版本《三联》已在Kindel阅读器上推出更新了600多期。除此之外,《三联》在2016年发布的全新媒体产品——“松果生活”App是《三联》在新媒体时代孵化出的带有实验性质的子产品,其包含微博、微信、App等多种形式的载体。
  
  在线上活动的带动和推广下,《三联》创立的线下活动如“生活汇”和“阅读汇”两个品牌,向读者推出了高品质的文化资源,这也与《三联》的人文情怀相吻合。同时,《三联》承办的“我的大学——耶鲁故事”和“石渠宝笈展——故宫博物院九十年”等活动,也将线上线下资源融会贯通,打通了线上线下的空间障碍[ 7 ]。
  
  3 以《三联》为鉴看中国的科普期刊发展
  
  中国科普期刊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辉煌过,但面对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的双重冲击,近年来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因此,借鉴《三联》的发展历程,或许对于科普期刊的转型定位有所助益。
  
  3.1 内容为主是不变的主旋律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内容的竞争。内容是期刊品牌的核心。传媒大亨萨摩?雷石东就曾说:“我们要建立品牌,内容是王国,我们建立的品牌实际是皇后,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全球建立品牌,取得成果,不仅仅是在产品上贴一个条,实际上是和观众建立了一个纽带,建立一个平台。”
  
  “内容为王”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期刊,无论是新闻类期刊还是科普类期刊,好的内容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科普期刊而言,可以从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播、世界科技史、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的解读三方面入手。力求做到内容与时效性相结合、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相结[8]。
  
  3.2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让科普多点“人情味”
  
  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人类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精神需求是人在精神层面的享受。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普期刊大多偏重于实用性,出版的知识普及和实用性技术类的文章较多。很多科普内容还停留在对科技成果最朴实的解读層面,缺乏了人文科学情怀。
  
  《三联》的定位是文化类新闻杂志,旨在强调新闻的文化内涵,其最大特色就是文化性和新闻性并重,它刊载的内容以新闻为由头,通过文化批评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文化层面的讨论或评述。精英性、人文性、独特性和思想性是《三联》的人文特色。
  
  反观中国的科普期刊界,以科学与人文为办刊理念的期刊发展势头较好。
  
  《Newton科学世界》就是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的典范。它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普及。在《Newton科学世界》的“自然”栏目中,期刊追踪报道了大自然中多种多样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而在“环境”专栏中,不仅报道了大气污染、海洋垃圾污染等现阶段污染现状,同时也挖掘报道了地球早期的环境面貌,据此号召人类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人文情怀也是《中国国家地理》的一大特色,在对地理学知识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引入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在专业内容挖掘的过程中,又不失“人情味”。传统的地理知识虽然朴实,但不免枯燥,而实践地理知识的专业性又太强,将人文引入地理知识后,通过地理哲学或者地理思辨,在人与自然相处原则、旅游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地缘政治评价等方面建立地理哲学的传播与建立。这种从人文角度赋予雕琢的自然题材,联系和阐述自然背景,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求革新,体现了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性。所以从这一层面看,《中国国家地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知识科普杂志,而是更侧重人文地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焦点是向读者普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发展,这也体现出了期刊的科学发展观[9]。
  
  3.3 既要抓稳,也得抓“紧”
  
  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前提。因此科普期刊在内容的筛选上,一定要重视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同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前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因此科普期刊还需纵览全球科技发展势态,选取公众关注度高,时效性强的科技事件进行科普解读。科普期刊对于科技新闻的追踪与解读类似于《三联》调整定位后对新闻事件的“二次消费”。虽然在时间点上不及新媒体的“快”,但是可以做到在新闻发酵过程中的“深”。
  
  早期的《三联》是静态的,它更像是文化类周刊,对于新闻的敏感性和反应度不够,往往不能及时切入新闻热点。但随着期刊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快的出版周期和新闻内容更新度使得《三联》在关注人文的同时,不得不重视新闻的重要性。为了追赶时效性,《三联》变双周刊为周刊,形成以新闻为导向,以文化批评和文化视角为辅助的新闻事件深度解读周刊。
  
  目前国内的部分科普期刊已经基本做到了科学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如《环球科学》在人工智能、暗物质和引力波的热点科技新闻发生后,相继出版了科普专题,同时在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上进行宣传和推送,效果俱佳。
  
  3.4 视觉效果不容小觑
  
  翻开《三联》,可以发现,其对图片的运用、整体版面的设计使得《三联》“活”了起来。一张图胜过百个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品的配图运用得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如此,多元化的封面设计,也可以让期刊在“第一眼”抓住读者。《三联》每期封面的遴选,都颇具看点。而由此延伸的“封面故事”栏目也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
  
  国际上经久不衰的科普期刊《New Scientist》《Scientific American》等均重视图片的使用,热衷视觉冲击带来的效果,以图代文,图文搭配的设计风格确实值得国内科普期刊学习和借鉴。《中国国家地理》因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行文中,配以大量精美的地理图片,所以其读者群和销量在同类科普期刊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9]。
  
  但单独模仿和引进国外优秀科普期刊的设计风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得找准适合中国读者的科普化道路,打造中国特有的科普品牌,才能使中国的科普期刊真正站起来。
  
  3.5 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
  
  新媒体的出现,也让期刊的出版有了新的风向标,期刊人不再为了办刊而办刊,而是紧随读者需求,以期刊内容为基点,生产出多种形式的产品。
  
  《三联》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开发的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为其保住了“龙头”地位。而对于科普期刊而言,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是挑战更是契机。如今许多科普期刊都有新媒体平台(公众号、微博)。新媒体平台“碎片化”科普模式,找准读者胃口,针对时下热议的科学话题,及时刊发解读与评议文章,可以在短时间积累大量关注度,这是纸媒无法做到的[10]。
  
  在2016年底,中国科学家在量子纠缠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环球科学》以一篇“人脑产生意识,可能是因为量子纠缠”的文章,将量子纠缠这种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解读,在文章刊发之后,短时间文章的点击阅读量都达到了5万。《环球科学》的另外一篇“为什么自行车不会倒?这个数学问题在自行车诞生的两百年后才告解决”,同样是以通俗易懂,且贴近生活的科普方式,对自行车背后的数学问题进行剖析,该文的阅读量也近5万。由此可见,用对了新媒体这把利剑,其实可以反哺科普期刊。
  
  4 结论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科普工作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已成为全球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
  
  社会科普化,给科普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科普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中国科普期刊的刊载内容也正经历着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的原生态宣传到实用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最后发展为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推广的相结合。《三联》的成功办刊经验是一把标杆,科普期刊通过借鉴和学习《三联》的核心价值形成过程、办刊理念和新媒体运作方式,来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普的内涵。从而实现新时期的转型发展,成为助力全民科普的左膀右臂。
  
  参考文献
  
  [1]张波.科普期刊创新发展的三重转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43-47.
  
  [2]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初迎霞,孙明,张品纯.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J].编辑学报,2011,23(4):288-290.
  
  [4]梁小建,孙明,张品纯.试论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3(1):19-22.
  
  [5]王炎龙,李开燦.科普期刊数字出版困局及突破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22.
  
  [6]胡春秀.《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7]刘妞.浅议新媒体时代下《三联生活周刊》的发展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5,6(7):123-124.
  
  [8]杨光.科普期刊中文版市场化运营经验教训及发展探讨—以ScitificAmerican中文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198-207.
  
  [9]柴玥,金保德,杨中楷.《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微博传播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93-498.
  
  [10]王玉珠.传统纸媒期刊新媒体时代的华丽转身——《三联生活周刊》传播模式的重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3(2):78-8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