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三联生活周刊》缘何高调扩张

2017-05-13 来源:《新闻与写作》 詹国枢

  近日上网,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称“三联生活周刊”)一则招聘启事,公布了调查记者、商业报道记者、新媒体编辑、电商运营、活动策划等一大批招聘岗位。
  
  启事不无得意地写道:“容一向低调的我们小炫耀一下,在纸媒被唱衰的大势下,我们的订阅户反倒逆势上扬!”
  
  在纸媒日子很不好过的愁云惨雾中,三联生活周刊为何活得如此滋润呢?我以为,其致胜之道,在以下3招。
  
  一是专
  
  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对象,是有闲、有钱的知识分子(此为老詹归纳)。
  
  有闲——才会有时间和闲心去阅读这样一份既无热闹小道消息,又无明星八卦趣闻,文章大都比较长的厚重杂志。
  
  有钱——才会舍得每周掏出15元、每月拿出60元、每年掏出几百元去订阅这样一份既不可充饥又不能御寒,只可纯然精神消费的杂志。
  
  知识分子——才会不是单单因为认识几个汉字而买本杂志随便翻翻,他们需要的是,从汉字背后读出新的知识,读出不同韵味,读出一点人生真正的真谛。
  
  正是吃准这一定位,三联生活周刊的栏目设置和文章选择,表面看,似乎有些花花绿绿,杂乱无章,但是细一琢磨,全是冲着这些个“有闲、有钱的知识分子”来的。比如,其中的“经济、文化、音乐、电影”,以及“思想、书评、专栏”等栏目,差不多都比较有文化品位,写得很对这些读者口味。插页之中全是非常精美的生活用品和时尚单品图片,很是养眼,非常适合读者打拼一天回到家里,泡上一杯茶或咖啡,随手翻、慢慢品,放松放松疫惫心灵。
  
  二是精
  
  作为一个搞了多年文字工作的人,老詹不得不承认,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心,其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字里行间还是完全读得出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的精,还体现为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舍得用极大篇幅去精心打造封面专题。比如,卡斯特罗去世后,杂志不惜版面,从36页直到105页,用了整整70个页面去做专题!从“卡斯特罗的革命者五重面相”写到“拉美左派的生与死”;从“卡斯特罗与格瓦拉”写到“卡斯特罗去世后古巴何去何从”……内容之丰富多彩,可以说在当今中国出版物中无出其右者!
  
  互联网时代,纸媒一大优势是做深、做精。纸谋都在说:“必须做背景、做专题;”这道理谁都晓得,但哪家纸谋又能像“三联生活”这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去付诸实践呢?
  
  三是高
  
  所谓高,是指在知识分子这一读者对象中,“三联生活周刊”选择的是高端而不是低层知识分子。这从其选题即可看出端倪。
  
  当社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三联生活周刊”会利用其资料及人才优势,尽快制作新闻专题。如卡斯特罗专题、聂树斌专题、朴槿惠专题等。
  
  但当没有热点专题的时候,纸谋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这时“三联生活”选择了傅雷专题、茶道专题、莎士比亚专题等注重文化生活的专题,这些显然就是为其高端客户所准备的精美菜肴了。
  
  但社会哪可能每周发生重大新闻?此时,到底做些什么呢?三联生活周刊选择的傅雷专题,茶道专题,莎士比亚专题等,显然就是为其高端客户所准备的精美菜肴了。
  
  当然,在选择高端选题的同时,“三联生活”也会把股市、肥胖、糖尿病、电影票房等大众人群都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封面专题,做深、做透。这是其聪明不死板之处,也是一个每年必须出版50多期的新闻类周刊比较现实的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的成功实践,不但可供正苦苦挣扎的同行学习记取,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欣慰的苗头:互联网并非一定就是纸媒终结者。只要市场和用户定位找准确,纸媒一样大有作为!
  
  (詹国枢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