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社科期刊“走出去”


——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为例

2017-0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姜志达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融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合作的同时,将加强沿线各国的“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障。学术出版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得到重视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社科类学术期刊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鼓励期刊“走出去”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涉及不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差别很大,因此“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2015年3月国家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学术出版是民心相通中“学术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专门为此设立“丝路书香工程”,内容包括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等。自2014年启动以来,“丝路书香工程”已资助980多种优秀图书的多语种翻译出版。在政府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译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扬帆出海。
  
  为鼓励我国英文学术期刊“走出去”,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国家调整已有基金项目的资助范围,将英文期刊纳入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于2010年设立,资助中国学术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其中也有少量英文期刊作为特例获得资助。从2015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决定同时面向学术著作和英文期刊,有国内刊号的所有英文社科期刊都有资格提出申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额度是每年40万—60万元,每三年一个周期,经过考核合格后连续滚动资助。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为例,该刊是我国外交和国际政治类英文刊物,是国家首批A类英文社科学术期刊,以传播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学者的声音为己任,致力于国际化出版,2016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编辑部以此为契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为学术期刊提供的发展机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一带一路”建设为期刊“走出去”提供重要的学术议题和研究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除为社科期刊“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外,还为“走出去”的社科期刊提供了重要议题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较为缺乏,学术议题和研究体系长期以来都由西方掌握,许多研究只是“引进”、“复制”和“接轨”西方研究理论和框架,吸收西方研究有关成果,导致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高水平原创性的成果不多,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洞见还需要加强,国际化的对话能力欠缺。
  
  “一带一路”建设在思想和学术领域改变了西方垄断的局面。“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主提出的全球性合作倡议,具有鲜明的中国印记。“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与运行机制,突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窠臼,是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学者和学术期刊掌握着合作理念的倡导权和合作机制的创建权,体现在学术研究有了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议题。学术期刊能够主动设置研究议题,也就是掌握了学术议题的设置权,使得中国的社科学术期刊开始平等地与外国学者和学术期刊进行交流和对话,并以此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为例,该刊一直保留“一带一路”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引导学术议题的方向,逐步提高刊物的国际话语权。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三种平台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
  
  除申请国家外译项目资助、通过“一带一路”议题设置提高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外,英文期刊还可以更进一步,通过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自身品牌,提升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总结起来,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承担三种平台的功能。
  
  (一)将学术期刊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公共外交平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引起广泛共鸣,让沿线国家以及西方国家认同和支持,达到“民心相通”的目标,是“一带一路”成功的社会根基和根本保障。当前,国际传播“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受西方舆论传播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做好话语传播和公共外交平台建设工作。话语传播需要学者的有效参与,如果学者可以为外交话语提供准确的解读和有力的论证,将会更有力地提高话语传播效果。英文学术期刊通过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以学术的形式阐释中国“一带一路”的政策理念,抢占话语先机,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话语主导权。
  
  (二)将学术期刊打造成“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期刊兼具出版职能以及学术交流职能。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为例,该刊编辑部除做好编辑出版工作,还充分利用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的作用,将自身打造为“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并为此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安排期刊编辑参加国内外“一带一路”研讨会,就相关学术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为学术期刊寻找合适的作者。这样既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又有效开拓作者源。该刊英文编辑近年先后赴南非、美国、新加坡、印度、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参加“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探讨合作途径,阐释中国“一带一路”的政策理念,在探讨合作、增信释疑的同时,结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潜在作者。二是举办有关“一带一路”的研讨会。由于有社科基金的支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扩大国际学术的影响力,并建立起在“一带一路”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当然,要发挥学术交流的平台职能,期刊编辑平时必须勤于学习,发表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带一路”方面的行家里手。
  
  (三)将学术期刊打造成“一带一路”政策咨询平台。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当好智囊,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这一点很重要,但是也往往为许多期刊所忽略。把学术期刊打造成政策咨询平台,就是学术期刊不能纯粹为了学术而学术,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这本学术期刊打造成“一带一路”政策咨询平台,需要办刊者跟踪掌握“一带一路”每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邀请不同的专家进行研究,组织“一带一路”专题,也可以引导专家学者做一些“国别研究”,为国家“一带一路”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使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
  
  “一带一路”是我国倡导的国际发展合作倡议,体现了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和担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中国学术期刊也要有强烈的国家使命感,“走出去”时要为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服务,将刊物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