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10名员工的地方性杂志社,凭借一刊一网,年创收达800余万元。“我们已由办刊卖刊、广告发行,转为以刊、网为平台,举办线下活动,开展培训、旅游等,全方位立体开发行业资源。”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武当杂志社社长刘洪耀透露了该刊快速发展的原因。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武当杂志社,成立于1983年,属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单位。据刘洪耀介绍,经过多年探索,该杂志社已基本建成以《武当》杂志和武当杂志网为核心,武术类精品活动为载体的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刊网互动 聚拢人气
“杂志是平台和载体,在聚拢人气、组织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洪耀告诉记者,《武当》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武术文化期刊,目前,杂志设有《武坛动态》《挖掘整理》《实战搏击》等栏目,主要以人物报道、行业活动报道为主。同时,还刊载部分理论性文章,如关于太极拳技术问题的讨论等。由于地域性、流派性强等特点,《武当》在全国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创刊35年来,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欢迎,读者遍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扩大杂志影响力,2006年1月,武当杂志网站建成开通。与杂志相似,网站开设有《名家讲坛》《武坛快讯》《精武视频》等栏目。其中,《E版武当》是《武当》杂志电子刊在网站的集成,原版原貌,更新及时,方便了武友及时在线阅读。“网站建立10年来,及时报道了国内外武术动态信息,满足了读者与杂志间的交流互动需求,杂志的公信力与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刘洪耀说,武当杂志网站的发展完善,使该杂志社实现了网刊一体,网刊互动。
武当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杂志社积极开展整理研究工作,深入全国各地抢救挖掘出一批隐于民间、濒临失传的武当派技艺,共计5000多万字,20多万幅图片。特别是承办研讨的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开创了武当拳理论研究新局面,该课题还获得了国家体育科技进步三等奖。
武术搭台 经贸唱戏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当杂志社通过活动推广,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2012年起,武当杂志社联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一年一届的武当国际演武大会,通过武术比赛、名家表演、武术文化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参与。演武大会已举办了5届,参赛人数由最初的1000余人递增到3000余人,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武术品牌赛事。演武大会期间,武当杂志社还与相关商家合作,进行武术器械、服装、书刊、光盘展销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为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服务读者,武当杂志社还举办了中华内家拳名家大讲坛。自2011年5月起,先后邀请傅声远、赵幼斌、崔仲三等武术名家主讲,已成功举办11期。据刘洪耀介绍,讲坛以讲座、训练辅导与研讨、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员可以专修、兼修或旁听。并且,也可以根据学员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武术培训班,逾千人次参与了培训。
“我们的活动收入远高于杂志的发行、广告收入。”刘洪耀说,该杂志社还与旅游部门合作,借助武术类活动举办之契机,开展智慧旅游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旅客提供信息搜索、网上酒店、景点门票、旅行社、火车票、飞机票、本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交易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武当杂志社官方网站上已开通《武当商城》专栏,读者可在线购买太极剑、双截棍等武术用品,另外也有武当黑木耳、丹江特产翘嘴鲌等销售。
投身公益 传播文化
武当杂志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推广武当武术,一方面,与海内外上百家内家拳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陕西省武术协会、湖北省武术协会、浙江省武术协会等,并积极为这些组织宣传服务,促进武当武术在各地生根开花;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承办、参与大型武术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如参与举办香港国际武术节、与世界太极拳网合作举办太极拳巡演活动。此外,还举办了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会、武当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武当武术出国表演团赴新加坡表演、武当武术系列大讲坛等。
武当杂志社还先后与北京、湖北、山西、陕西等省市的出版单位合作,编辑出版了武当文化系列丛书,如《武当武术教材》《武当山旅游指南》《历代名人与武当山》等,有力地促进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弘扬和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该社还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手打造武当书局,专注出版武术、道学类图书。武当书局已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出版了《当代武林英杰大典》3辑,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为传承、推广中华武当内家拳法,武当杂志社联合有关机构和社会团体,在中华内家拳祖庭、太极拳发源地武当山,共同建设了一所现代化武术文化纪念馆——中华内家拳纪念馆。目前,纪念馆已落成,项目已正式启动。据刘洪耀介绍,该纪念馆将展示传统武术各门派,特别是内家拳法各门派、各拳种的拳谱、碑刻原件或影印件、拓片,以及内家拳名人、史家使用过的各类物品,包括图书、照片、影像光盘、器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