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期刊融合:明确方位更要找准定位2017-05-0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淼
精彩观点 有历史不意味着有未来,有发行量不意味着有影响力。 要试图创造“唯一”而不是“之一”。 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建立跨屏思维,因为小屏幕决定了文章该怎么写、该写多长。 新技术并没有冲击传统媒体而是帮助了传统媒体,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优质内容不会衰减。 传统报刊融合发展的步子很大。据统计,近两年来,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超过1/3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要知道,两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0%。 但传统期刊融合发展的步子还要更大。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期刊单位的转型融合大多停留在相加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张皮”的问题依然突出。 正如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所言,期刊业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空间还很大。期刊融合,明确方位还不够,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坐标定位。 内容为王 借网发力 ★代表期刊:《党建》 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的《党建》杂志已经走过了近30年历程,2017年该杂志社旗下《党建》《学习活页文选》两份党刊总发行量超过百万册。 但《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深知,地位不意味着作用,历史并不意味着有未来,有发行量不意味着有影响力。在如今这个“天下媒体不问出身,内容面前一律平等”的信息时代,所有媒体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看谁的内容过硬。 处在弱势、劣势、衰势的期刊,抓住了内容为王,就能借网发力,网罗天下。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内容为王?刘汉俊结合《党建》杂志社的探索总结为4个关键词——高端、权威、独家、贴近。 “我们打开窗就能看到中南海的碧波荡漾,我们旁边紧挨着百姓的四合院,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随时倾听群众的心声是我们的办刊宗旨。”用刘汉俊的话说,“高端”就是要“上通天线、下接地气”。于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画面几乎成了每一期《党建》的封面故事;总书记给山东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党员的回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而《党建》正是其中的桥梁。 “对党的重大思想、重大理论进行阐释是一种权威,对中央的重要精神、重要政策进行通俗化普及也是一种权威。” 刘汉俊介绍,《党建》6年前就创办了《十人谈》专栏,围绕党中央的思想、理论、精神、政策及时策划选题,邀请官产学研等方面的10位嘉宾进行访谈,栏目推出以来广受领导肯定、专家认可和群众点赞。为了突出权威性,《党建》建立了228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库,还邀请王蒙、铁凝、冯骥才、余秋雨、莫言等近100位文化名家为杂志撰稿。 “独家”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2013年推出“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系列开始,《党建》就试图创造“唯一”而不是“之一”。与北京交通广播联合推出《党员小故事》专栏,每天在高峰时段讲述一位普通党员的小故事;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出“听党章”“听条例”“听准则”等系列微信;创办党建网FM广播,一年来发布音频468个;与乐视网联合打造党建频道……这都是《党建》探索出的独家。 “深度决定高度。关键看党刊抓地能力强不强,扎根深不深。”刘汉俊表示,为了尽可能贴近群众,《党建》80%的内容是面向基层或者来自基层的。杂志社在河北潘家峪村、福建东山县、河南兰考县、西藏曲水县、浙江洞头县等地建立了15个群众工作联系点,为基层群众修建党建井、党建路、党建桥、党建楼;建立起覆盖各地的党建微信群、QQ群,杂志社领导、编辑、记者和647位通信员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在同一个平台上见面,在同一个朋友圈互动。 《党建》对内容为王的理解和实践印证了一句话——这是新兴媒体的好时代,也是传统媒体的新时代,更是期刊发展的黄金时代。 始于杂志 不止于杂志 ★代表期刊:《汉语世界》 “《汉语世界》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汉语世界》杂志社副社长储丹丹坦言,作为商务印书馆旗下面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杂志,《汉语世界》最初却是“中国人想选题、中国人写作、中国人做设计、中国人翻译,给外国人讲故事的”。 2009年通过聘请外籍主编,中外融合办杂志,《汉语世界》一举扭转乾坤,特别是进入2011年,借力新媒体,《汉语世界》的内容开始大量被外媒关注、转载,也因此获得了数百万的海外读者和社交媒体粉丝。 回顾创办10年来的发展历程,储丹丹对融合最深的体会是“始于杂志而不止于杂志”。于《汉语世界》而言,融合是多维度的,是中外融合、纸数融合、跨屏融合,也是书刊融合。 先说说“中外融合”。如果在《大西洋月刊》《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卫报》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文章,十有八九其作者就是《汉语世界》的特约撰稿人,《汉语世界》由外籍作者以英文原创写作,一半员工来自美、加、英、澳等国。 储丹丹透露,在这支中外合作的团队中,每个选题都经过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锋。在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的前提下,《汉语世界》尽可能把中国丰富的文化讲得既好懂又好玩。比如不讲长城、故宫,而是讲广东的麻将村;不讲宫保鸡丁,而是讲老外眼中的奇怪食物——鱼头和猪蹄;不讲养生观念,而是说说中国人为什么穿秋裤……“在中外融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细节更容易打动国外读者,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没有这种融合,我们就难以突破跨文化表达的瓶颈。”储丹丹说道。 “纸数融合”让《汉语世界》从不便传播变为易于传播,从单一形式变成了多样化传播。比如开通《汉语世界》网站,并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脸谱、推特等进行推广。 “我们想知道我们的读者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看什么,想看什么,有了网站,有了社交媒体,我们得到了杂志得不到的答案——我们了解了读者,也找到了坐标。”储丹丹表示,2011年年初建网站独立访客只有几万人,到2016年已经超过100万,并且追踪发现其中93%以上来自海外。“说明我们10年来没白忙碌,海外传播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和自娱自乐。” 《汉语世界》的“跨屏融合”始于一个调研数字——超过50%的读者用移动终端来访问其网站。这也让储丹丹感觉到跨屏融合是迫切的需要,于是《汉语世界》陆续推出了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交互式电子刊客户端及Kindle版电子杂志China Dispatch,真正实现全球同步、多屏同步。 储丹丹认为,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跨屏思维。“比如小屏幕决定了你的文章该怎么写、写多长,因此,我们会把文章长度重新进行计算,对节奏进行调整。” 说起“书刊融合”,储丹丹尤为骄傲——因为在这个维度上,《汉语世界》挣到钱了。不但杂志的优质栏目集结成丛书出版,还依托自身资源研发了“汉语图解词典”系列45个语种、90种产品,当年销售就超过了1000万元。 此外,《汉语世界》还成了图书广告的载体和图书项目的孵化器。去年G20杭州峰会,《汉语世界》在全国招标中脱颖而出,入选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赠书。英文旅游书《HANGZHOU AT A GLANCE》(《杭州一瞥》)受到各国记者欢迎,2000册图书被争相取阅,出版2个月印刷2次共9000册,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路精彩 观点 有历史不意味着有未来,有发行量不意味着有影响力。 要试图创造“唯一”而不是“之一”。 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建立跨屏思维,因为小屏幕决定了文章该怎么写、该写多长。 新技术并没有冲击传统媒体而是帮助了传统媒体,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优质内容不会衰减。 期刊融合:明确方位更要找准定位 □本报记者 李淼 传统报刊融合发展的步子很大。据统计,近两年来,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超过1/3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要知道,两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0%。 但传统期刊融合发展的步子还要更大。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期刊单位的转型融合大多停留在相加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张皮”的问题依然突出。 正如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所言,期刊业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空间还很大。期刊融合,明确方位还不够,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坐标定位。 内容为王 借网发力 ★代表期刊:《党建》 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的《党建》杂志已经走过了近30年历程,2017年该杂志社旗下《党建》《学习活页文选》两份党刊总发行量超过百万册。 但《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深知,地位不意味着作用,历史并不意味着有未来,有发行量不意味着有影响力。在如今这个“天下媒体不问出身,内容面前一律平等”的信息时代,所有媒体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看谁的内容过硬。 处在弱势、劣势、衰势的期刊,抓住了内容为王,就能借网发力,网罗天下。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内容为王?刘汉俊结合《党建》杂志社的探索总结为4个关键词——高端、权威、独家、贴近。 “我们打开窗就能看到中南海的碧波荡漾,我们旁边紧挨着百姓的四合院,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随时倾听群众的心声是我们的办刊宗旨。”用刘汉俊的话说,“高端”就是要“上通天线、下接地气”。于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画面几乎成了每一期《党建》的封面故事;总书记给山东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党员的回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而《党建》正是其中的桥梁。 “对党的重大思想、重大理论进行阐释是一种权威,对中央的重要精神、重要政策进行通俗化普及也是一种权威。” 刘汉俊介绍,《党建》6年前就创办了《十人谈》专栏,围绕党中央的思想、理论、精神、政策及时策划选题,邀请官产学研等方面的10位嘉宾进行访谈,栏目推出以来广受领导肯定、专家认可和群众点赞。为了突出权威性,《党建》建立了228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库,还邀请王蒙、铁凝、冯骥才、余秋雨、莫言等近100位文化名家为杂志撰稿。 “独家”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2013年推出“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系列开始,《党建》就试图创造“唯一”而不是“之一”。与北京交通广播联合推出《党员小故事》专栏,每天在高峰时段讲述一位普通党员的小故事;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出“听党章”“听条例”“听准则”等系列微信;创办党建网FM广播,一年来发布音频468个;与乐视网联合打造党建频道……这都是《党建》探索出的独家。 “深度决定高度。关键看党刊抓地能力强不强,扎根深不深。”刘汉俊表示,为了尽可能贴近群众,《党建》80%的内容是面向基层或者来自基层的。杂志社在河北潘家峪村、福建东山县、河南兰考县、西藏曲水县、浙江洞头县等地建立了15个群众工作联系点,为基层群众修建党建井、党建路、党建桥、党建楼;建立起覆盖各地的党建微信群、QQ群,杂志社领导、编辑、记者和647位通信员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在同一个平台上见面,在同一个朋友圈互动。 《党建》对内容为王的理解和实践印证了一句话——这是新兴媒体的好时代,也是传统媒体的新时代,更是期刊发展的黄金时代。 始于杂志 不止于杂志 ★代表期刊:《汉语世界》 “《汉语世界》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汉语世界》杂志社副社长储丹丹坦言,作为商务印书馆旗下面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杂志,《汉语世界》最初却是“中国人想选题、中国人写作、中国人做设计、中国人翻译,给外国人讲故事的”。 2009年通过聘请外籍主编,中外融合办杂志,《汉语世界》一举扭转乾坤,特别是进入2011年,借力新媒体,《汉语世界》的内容开始大量被外媒关注、转载,也因此获得了数百万的海外读者和社交媒体粉丝。 回顾创办10年来的发展历程,储丹丹对融合最深的体会是“始于杂志而不止于杂志”。于《汉语世界》而言,融合是多维度的,是中外融合、纸数融合、跨屏融合,也是书刊融合。 先说说“中外融合”。如果在《大西洋月刊》《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卫报》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文章,十有八九其作者就是《汉语世界》的特约撰稿人,《汉语世界》由外籍作者以英文原创写作,一半员工来自美、加、英、澳等国。 储丹丹透露,在这支中外合作的团队中,每个选题都经过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锋。在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的前提下,《汉语世界》尽可能把中国丰富的文化讲得既好懂又好玩。比如不讲长城、故宫,而是讲广东的麻将村;不讲宫保鸡丁,而是讲老外眼中的奇怪食物——鱼头和猪蹄;不讲养生观念,而是说说中国人为什么穿秋裤……“在中外融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细节更容易打动国外读者,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没有这种融合,我们就难以突破跨文化表达的瓶颈。”储丹丹说道。 “纸数融合”让《汉语世界》从不便传播变为易于传播,从单一形式变成了多样化传播。比如开通《汉语世界》网站,并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脸谱、推特等进行推广。 “我们想知道我们的读者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看什么,想看什么,有了网站,有了社交媒体,我们得到了杂志得不到的答案——我们了解了读者,也找到了坐标。”储丹丹表示,2011年年初建网站独立访客只有几万人,到2016年已经超过100万,并且追踪发现其中93%以上来自海外。“说明我们10年来没白忙碌,海外传播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和自娱自乐。” 《汉语世界》的“跨屏融合”始于一个调研数字——超过50%的读者用移动终端来访问其网站。这也让储丹丹感觉到跨屏融合是迫切的需要,于是《汉语世界》陆续推出了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交互式电子刊客户端及Kindle版电子杂志China Dispatch,真正实现全球同步、多屏同步。 储丹丹认为,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跨屏思维。“比如小屏幕决定了你的文章该怎么写、写多长,因此,我们会把文章长度重新进行计算,对节奏进行调整。” 说起“书刊融合”,储丹丹尤为骄傲——因为在这个维度上,《汉语世界》挣到钱了。不但杂志的优质栏目集结成丛书出版,还依托自身资源研发了“汉语图解词典”系列45个语种、90种产品,当年销售就超过了1000万元。 此外,《汉语世界》还成了图书广告的载体和图书项目的孵化器。去年G20杭州峰会,《汉语世界》在全国招标中脱颖而出,入选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赠书。英文旅游书《HANGZHOU AT A GLANCE》(《杭州一瞥》)受到各国记者欢迎,2000册图书被争相取阅,出版2个月印刷2次共9000册,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路“融”过来,储丹丹深有感触:“新技术并没有冲击我们而是帮助了我们。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优质内容不会衰减,融合增强了原创内容的传播力,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融”过来,储丹丹深有感触:“新技术并没有冲击我们而是帮助了我们。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优质内容不会衰减,融合增强了原创内容的传播力,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