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石峰:正确认识和处理期刊融合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2017-05-08 来源:今日头条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期刊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8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就期刊业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五大关系做了讲话。
  
  目前,期刊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表现在普遍的实用新兴传播采取多种方式与新媒体结合,扩大了传播渠道,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影响力。在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学术性的期刊进展要比一般的消费类期刊进展得好、进展得快。特别体现在专业影响力已经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也为期刊业的“走出去”开辟了新的渠道。比如清华大学期刊中心现在通过互联网已经和很多国际上著名的期刊出版集团进行合作,有借船出海之意,进展情况很好。
  
  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组建国际作者队伍、审稿队伍,有利于提高刊物的质量,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空间。现在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中国科协组织了一个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计划。被列入计划的期刊会受到国家资助。凡是列入国际影响力计划的期刊,基本上都组建了国际性的编委会、审稿队伍、作者队伍,这方面在过去很难想象。
  
  现在取得的进展与中央提出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与期刊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受众期待还有很大距离。现在基本上还处于相加的阶段,还没有处到相融的阶段,因此融合的空间还很大。融合的商业模式正在探索当中,目前,多数期刊还处在经营的困境之中。整个期刊业已经连续三年下降14%,整个期刊业在转型过程当中,在经营方面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同时很多人对期刊业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前景还比较迷茫。从目前接触的情况来看,很多杂志社进行了融合的尝试,由于商业模式现在还不清晰,做了很多探索,但对期刊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甚至影响期刊的使命。
  
  在融合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五个关系:
  
  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新媒体给期刊业崛起带来的挑战,大家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分流、传统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今年出现了空前的困难。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一些人来说,好像被打了一个闷棍,一时不知所措。面对挑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应对。应对往往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一种防御,而且很多人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看得比较重,有危机感;但对于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却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其实新兴媒体只是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使媒体有了新的传播渠道、传播载体,带来的应该是发展的机遇。出版业整个发展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这次也不应该例外。
  
  所谓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原有的运行体制、机制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很多规定和做法有的不管用了,有的现在开展起来有障碍,自己没办法解决,所以比较困惑。
  
  出版的本质应该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有了新的传播载体应该是如虎添翼,而不应该感到是一种恐惧。新兴媒体冲击传统媒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变革,我们做出版的要不忘初心、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为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而奋力前行。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问题在交流过程当中困难、问题谈得多,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抓住机遇来争取发展,想得却不是很多。我们应该从机遇方面去研究、探索,能够想出一些办法来,这也是今后期刊业往前走的唯一出路。
  
  渠道和内容的关系
  
  传播渠道的拓展为期刊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应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渠道要为内容服务,做好内容是期刊出版的第一要务。现在很多人认为对新媒体来说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抢时间、如何抓读者的眼球。但渠道只是一个传播的载体,对于社会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先进的渠道来传播优质的内容,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如果渠道先进却传播一些垃圾信息,这个社会会变得怎样?我曾经在一个场合讲过,我不信靠这些自媒体传播的那些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整理选择的东西能够维系一个健康的社会。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有优质的内容来支撑、来维护,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引导。现在各种传播载体当中,不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东西,甚至有害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做传统媒体的人有一种担当精神站出来,用最好的内容占领这样一个渠道。
  
  新兴载体传播的信息并不都是出版物,所谓的出版物要经过选择、整理、加工,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在媒体融合过程当中,传播渠道变了,但是做优质内容的要求不能变。实践证明,媒体融合走在前面的刊物都是内容有创新、有特色的刊物。纯粹为博人眼球在媒体融合中不可能走得远。我们应该回到出版的本质上,始终把做内容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渠道好了,内容也好才能真正体现出融合的意义。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依靠现有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升期刊的社会服务功能,应该说比较容易做到。关键是期刊社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甚至做赔本的买卖,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很多杂志后面都是一个产业,需要考虑通过互联网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如何扩大杂志自身的影响力。
  
  现在虽然期刊总印数下降,但是每一个杂志接触的读者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现在大多数杂志除了纸媒以外,通过其他媒体向社会传播,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刊物,所以接触刊物的读者多了而不是少了,这是肯定的。现在更进一步做得好的期刊,比如江西《农村百事通》是一个获得国家期刊奖的老刊物,通过建立为“三农”服务的网站来做农产品交易、生产技术的咨询等等,为社会服务。“如何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利益?”这个问题现在还比较困难。现在很多杂志都跟龙源有联系,通过其往世界各地发行,发行不少但获取的收益不多,难以支撑期刊业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目前比较纠结的问题。
  
  在融合中实现两个效益目前还比较困难,这里面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我曾经在刊博会上呼吁媒体融合,呼唤内容价值的回归。按说传播中内容是主要的,但是现在内容提供商和渠道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的利益分配主要在渠道方面,做内容的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我曾经呼吁,甚至我提出了一些想法,在版权保护方面如何能够更加有利于维护内容的利益等等。这个比较复杂,不是一个杂志社能谈成功的,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设置一些比较公平的办法,现在还比较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
  
  习总书记说过,我们的融合要从媒体的规律出发。我认为做融合、做新媒体,经济效益滞后也是一个规律。现在有很多做大的门户网站,实际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挣钱。现在与网络联系起来的包括电商,开始都是大投入,包括现在满街的单车都是在烧钱阶段,要烧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规模才可以收益。媒体融合过程当中是不是也要这个过程?要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转变,刊物达到一定程度,效益才能出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做媒体首先要为社会服务,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式方法,我们都应该积极的去尝试,哪怕目前效益还不是很理想。如果一个刊物真正影响扩大了,社会服务提供功能提升了,最终才能实现两个效益。
  
  技术与人才的关系
  
  在融合当中看似技术决定媒体的未来,其实决定媒体未来的首先是人。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人创造的,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靠人去掌握。目前,我们在媒体融合过程当中进展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传统媒体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对新兴传播技术不熟悉。只是能操作最基本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提高到做媒体的角度来讲,我们确实还是知之甚少。在整个传统期刊队伍当中,这个问题仍然是目前阻碍我们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据我了解,上海《故事会》这个杂志做得非常好,比较早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前几年就已经提出来要建立一支能够做多种媒体的队伍、一种媒体能够做多次开发的要求。我曾经呼吁,媒体融合当务之急是要对整个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技术的全面培训,就像当年刚刚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大家学电脑的那种普及的办法。不管懂不懂、懂多少,都要不断的去学习,因为技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要学习。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媒体的未来怎样,现在还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未来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十年前,谁能够想到今天共享单车的做法,但是现在已经很快的铺开了,背后是技术在支撑。从做媒体的角度来讲,比共享单车复杂的多,但未来肯定比我们想得好。媒体的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进步的一个过程。做媒体方案要有长远的打算,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走。
  
  曾经有人提出一个想法:现在技术发展太快我们根本跟不上,等别人做的比较成熟我再做。这个想法很讨巧,但是不可取。只有一步一步的跟上去,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步落后可能步步落后,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现在要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把当前的内容做好。
  
  前几年有一些新媒体出现后,有一些人马上把传统媒体停了做新媒体,比如《新闻周刊》。但做了一年多后来又回过头来了,觉得那样不对。当时停掉的时候纸质发行量还很大,回过头再做到那个量已经很难了。
  
  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一步步的跟上去,从现在开始认真的去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媒体融合不断取得进展,最终能够为实现中央提出来的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的目标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