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期刊业会迎来哪些机遇?

2014-10-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赵新乐

  由国际期刊联盟和中国期刊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将于11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办。在期刊业整体面临数字化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发展存在哪些差距?期刊融合将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与推进?作为全球最顶级行业会议之一,大会又将为期刊业未来发展带来何种机遇?日前,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就上述问题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专访。

  融合结果一定是百花齐放

  在石峰看来,中央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在传统媒体非常困难,新兴媒体又需要提高社会信誉度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展的需要。

  但是,融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融合的路径也不会那么容易。到底要怎么做,如何融合,还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探讨与摸索。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作为亚太地区唯一一个期刊行业盛会,自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是第二次在中国召开。“在当前业界为期刊下一步发展寻找方向和道路之时,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一方面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另一方面恰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平台。”石峰如此表示。

  据统计,我国期刊业发展从去年开始有所下滑。但石峰认为,这并不代表期刊媒体在走下行通道,融合发展实际上给期刊带来了新机遇。未来期刊的融合方式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最后呈现给社会的新媒体形式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

  主动迎接变革需要更大动力

  现在业界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我国期刊的数字化基本与国际同步,没有太落后;另一种认为,我国期刊与国际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荷兰三大媒体公司年销售额达到几十亿美元,利润有几亿美元。我国有9000多种期刊,年销售额只有220亿元人民币。”石峰认为,尽管我国期刊数字化起步与国际差不多,但是由于体制等问题,在面临数字化挑战时,期刊社主动迎接并作出变革的动力不足。

  在本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将发布《2014世界杂志媒体创新报告》,中国期刊协会被独家授权进行中文版编译。该报告对全世界的期刊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立体扫描,可供国内期刊学习和借鉴。石峰认为,当媒体的市场化改革完成,媒体的市场化地位建立之后,国外很多模式我们都可以借鉴。

  与其彷徨不如迈开步子

  现在,业界有些人觉得纸质期刊已经没有太大希望,但发展新媒体又找不到出路,因此感到很彷徨。“与其发愁,不如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学习别人怎么做,受到启发后自己再去探索该怎么走,否则这样下去就真的没有出路了。”石峰如此表示。

  前几年,美国《新闻周刊》停刊的时候,很多人把它作为纸媒消亡的例子。后来《新闻周刊》恢复印刷版,大家又认为纸媒还有明天。本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专门邀请了《新闻周刊》负责人来讲述其中的思想变化。此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演讲嘉宾,分别从内容编辑、原生广告、程序数据、平台渠道以及商业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此外,在数字化探索中,学术期刊这几年的探索精神远超过市场消费类杂志,在各种培训和讲座中也非常积极,此次会议还专门安排了探讨学术期刊发展的环节。

  采访最后,石峰提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可以互相借力。从表面上看,现在看报刊的人少了,但实际上接触媒体的人远比过去要多。这就是说,不是只有看报看书的读者才是你的受众,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目前,媒体融合发展的步子已经迈开,如果今后能够发展为媒体的主要形态,在未来5年~10年,媒体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