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呼吁拉黑“掠夺性期刊”实为推卸责任2017-05-03 来源:红网 李云勇
近日,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杂志撤销收录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的事件持续发酵。在批评论文作者和惹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之外,新出现另一种声音:“该杂志就是一份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谴责的‘掠夺性期刊’”,“ 有关部门有必要组织调查,公布一份国外掠夺性期刊黑名单。今后我国作者在其上发表的论文,不算作学术成果,所付版面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5月1日《科技日报》) 反思国际期刊撤稿事件,国内学者呼吁拉黑“掠夺性期刊”, 这种思想如果流行,其造成的后果则会让人格外忧虑。 首先,国际期刊很黑吗?期刊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中国学者,然后再让你提出几个德高望重的高水平的国内同行专家给予评价,你却弄了几个假专家帮你说好话,你自己不愿做一个诚实的中国学者,对得起这份信任吗?同一家期刊,同样的规则不严,别国咋没那么多论文被撤呢?撤了这些论文,可见人家还是采取了措施,还算负责任的,能说人家很黑吗? 其次,你有本事拉黑吗?还知道改正错误,可见国际期刊并非那么不堪。“拉黑××”,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话题。比如曾听到抵制某些“黑”刊物的说法。然而,要发表文章的人是那样多,可发表的版面极其有限,很多人挤破脑袋等着发表,国内国际有什么两样,你抵制有啥用?很多文章要求国际因子,你不去占领国际阵地,就有人去占领阵地,有啥底气拉黑人家呢? 再次,拉黑就是自信吗?查查近十年的新闻,清华等名校毕业生论文涉嫌抄袭等造假的案例有不少,但这“少数人”影响了清华的自信了吗?有几人要拉黑清华等名校了?随意拉黑人家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 最后,拉黑是逃避竞争。“德国制造”曾经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英国人甚至通过了法令,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或殖民地市场的德国产品,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希望以此来吓退消费者。有比这更黑更耻辱的吗?德国人彻底反省,1887年的8月23日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130年来,德国人争气地让“德国制造”受到各国的欢迎,促使德国在二战后崛起,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不以黑对黑,敢直面被黑,才能奋发图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际期刊改错,值得指责和拉黑吗?倒是我们自己如果回避错误,推卸责任,就容易陷入“歪理”比“无理”更有害的困局。拉黑“掠夺性期刊”无助于“中国当自强”,我们需要国际期刊这样一面镜子,我们需要向“德国制造”学习,在压力下不断挖掘潜力,自我改造,浴火重生。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