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调查与思考

2017-04-28 来源:《中国编辑》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192家高校学术期刊的外部审读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的情况整体较好;大部分期刊或实行刊前审读或实行刊后审读,刊前和刊后均审读的期刊比例较低;外部审读的内容重质量轻形式;外部审读基本上有反馈结果,但很少有期刊将审读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绝大部分编辑认为,外部审读会提高刊物质量和编辑业务水平,但外部审读也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外部审读制度,以促进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水平的提升。

  【作 者】:林丽芳《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 外部审读 审读管理

  学术期刊审读是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或出版单位组织的,依据相关的国家规范与标准,在期刊出刊前或出刊后、定期或不定期对刊物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和栏目策划等进行阅读审查,借以降低差错率、提高编校水平和提升刊物质量的活动。[1][2]以出版前后区分,审读可分为刊前审读和刊后审读;以审读主体区分,审读可分为内部审读和外部审读。本文所探讨的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是指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组织实施的,聘请编辑部外的专家或学者对刊物进行的审查阅读,包括刊前审读和刊后审读。

  学术期刊审读是对精神成果或产品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和创造性劳动,[3]是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自律行为。目前,学界对期刊审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刊后审读、内部审读以及审读的意义和方式等方面,且大部分成果是理论性探讨,缺乏实践调研数据作支撑。基于此,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的情况,试图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期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办刊水平。

  一、样本描述与调查过程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高校学术期刊,一本期刊的外部审读情况是唯一的,为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每个期刊编辑部只挑选一位编辑答题。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0份,收回率为95.24%;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在192家期刊中,自然科学类39家,占20.31%;哲学社会科学类51家,占26.56%;综合性学报102家,占53.13%。其中,月刊33家,占17.19%;双月刊111家,占57.81%;季刊45家,占23.44%;半年刊3家,占1.56%。192位编辑中,男性75人,占39.06%;女性117人,占60.94%。博士学历12人,占6.25%;硕士学历117人,占60.94%;本科学历63人,占32.81%。正高职称27人,占14.06%;副高职称42人,占21.88%;中级职称114人,占59.38%;初级职称9人,占4.69%。

  调查问卷围绕“贵刊外部审读的情况”“您对外部审读的评价与认识”等设计了若干问题,于2016年3月向福建、广东、四川、浙江、北京、河北、陕西、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河南、湖北、安徽、广西、贵州等地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发放问卷,并以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与部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综合问卷数据和面谈内容,审视了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的情况,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路。

  二、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的实践调查

  (一)是否实行外部审读及审读的年限与周期

  在192家被调查期刊中,从未实行审读制度的刊物有18家,占9.38%;只实行内部审读、而没有实行外部审读的有54家,占28.13%;实行外部审读的有120家,占62.5%。在120家实行外部审读的期刊中,审读年限11年以上的有36家,占30%;审读年限4~5年和6~10年的各30家,各占25%;审读年限1~3年的有21家,占17.5%;低于1年的3家,占2.5%。每期都有外部审读的69家,占57.5%;集中时间、一年审读一次的有18家,占15%;不定期审读的有33家,占27.5%(见表1)。

表1 外部审读的周期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每期都审读 69 57.5
集中时间、一年审读一次 18 15.0
不定期审读 33 27.5
合计 120 100

  (二)外部审读的时间

  前文所述,外部审读包括刊前审读和刊后审读。在实行外部审读的120家期刊中,有48家期刊仅实行刊前审读,而没有实行刊后审读,占40%;有48家期刊仅实行刊后审读,而没有实行刊前审读,占40%;视需要而定、不固定审读的期刊有15家,占12.5%;刊前刊后均审读的期刊仅9家,占7.5%(见表2)。

表2 外部审读的时问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刊前审读(即印刷前) 48 40
刊后审读(即印刷后) 48 40
刊前刊后后均审读 9 7.5
视需要而审,不固定 15 12.5
合计 120 100

  (三)外部审读的内容

  外部审读的内容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和栏目策划等。调查对象中,对刊物的政治和学术质量进行审读的有87家,占72.5%;对编校质量进行审读的有99家,占82.5%;对栏目策划进行审读的有45家,占 37.5%;对印刷质量、装帧设计等进行审读的有6家,占5%(见表3)。

表3 外部审读的内容(多选题)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政治和学术质量 87 72.5
编校质量 99 82.5
栏目策划 45 37.5
印刷质量、装帧设计等 6 5

  (四)外部审读的反馈与管理

  在120家被调查的高校学术期刊中,反馈外部审读结果的有117家,占97.5%;没有反馈的有3家,占2.5%。外部审读的反馈方式主要以“审读报告”为主,调查对象中有54家期刊采用这种方式,占45%;采用“在样刊上批注,并撰写审读报告”反馈方式的有48家,占40%,居第二位;采用“在样刊上批注”的期刊有27家,占22.5%;另外,有18家期刊采用“口头反馈”的方式,占15%(见表4)。

表4 外部审读的反馈方式(多选题)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审读报告 54 45
在样刊上批注 27 22.5
在样刊上批注,并撰写审读报告 48 40
口头反馈 18 15

  调查对象中,有72家期刊有专设审读经费,占60%;48家期刊没有专设审读经费,占40%。有87家期刊建立了外部审读管理制度,占72.5%;33家期刊没有建立审读管理制度,占27.5%。各期刊外部审读管理的举措不尽相同,有66家期刊“将审读意见整理存档”,占55%;33家期刊“由专人管理审读工作”,占27.5%;93家期刊“将审读意见反馈给责任编辑”,占77.5%;仅21家期刊“将审读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占17.5%(见表5)。
表5 外部审读管理的具体措施(多选题)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将审读意见整理存档 66 55
由专人管理审读工作 33 27.5
将审读意见反馈给责任编辑 93 77.5
将审读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21 17.5

  (五)对外部审读的评价与认识

  对于“贵刊在实行外部审读后,刊物质量是否有所提高”这一问题,93人认为“有所提高”,占77.5%;27人认为“不好说”,占22.5%;没有人认为实行外部审读后刊物质量不会提高。对于“贵刊在实行外部审读后,编辑业务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这一问题,96人认为“有所提高”,占80%;24人认为“不好说”,占20%;没有人认为实行外部审读后,编辑业务水平不会提高。进一步调查外部审读的积极作用时发现,有108人的认为“有利于监督期刊的质量”,占90%;78人认为“有利于提高编辑的素质”,占65%;48人认为是“评估编辑工作的重要依据”,占40%;有3人认为外部审读还有其他的作用,占2.5%(见表6)。

表6 外部审读的作用(多选题)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有利于监督期刊的质量 108 90
有利于提高编辑的素质 78 65
评估编辑工作的重要依据 45 40
其他 3 2.5

  对外部审读消极影响的认识,有93人认为“个别问题意见难统一”,占77.5%;有42人,认为“没有奖罚制度,无法提高编辑工作积极性”,占35%;认为“有时出现审读错误”和“造成编辑心理压力过大”的各30人,各占25%;认为会“影响工作进度”和“走过场,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各18人,各占15%(见表7)。
表7 外部审读的消极影响(多选题)
选项 期刊数(家) 比例(%)
影响工作进度 18 15
走过场、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18 15
个别问题意见难统一 93 77.5
有时出现审读错误 30 25
没有奖罚制度,无法提高编辑工作积极性 42 35
造成编辑心理压力过大 30 25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校学术期刊外部审读的情况整体较好,大部分期刊实行外部审读制度,审读年限较长且每期都实行外部审读。第二,大部分期刊或实行刊前审读或实行刊后审读,刊前和刊后均审读的期刊比例较低。第三,外部审读的内容侧重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等,对栏目策划、印刷质量、装帧设计等关注不够。第四,外部审读基本上有反馈结果,反馈方式以“审读报告”和“在样刊上批注,并撰写审读报告”为主;大部分期刊设有审读经费并建立外部审读管理制度,但很少有期刊将审读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第五,绝大部分编辑认为,实行外部审读后刊物质量和编辑业务水平会有所提高,但是外部审读也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比如“审读错误”“个别意见难统一”等。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外部审读制度,充分发挥外部审读作为第三方评价的作用,促进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水平的提升。

  (一)审读方式:刊前审读与刊后审读相结合

  刊前审读,是指稿件编辑加工和校对完毕,在排版后付印前聘请编辑部外人员对刊物进行审读;刊后审读,是指出刊后聘请编辑部外的相关人员对刊物进行总结性、评价性审读。刊前审读的突出优点是为期刊把最后一道关,尽量将错误甚至隐蔽性的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其不足之处是审读专家时间难安排,有时会影响期刊出版工作进度。刊后审读主要是宏观调控和事后监管,其目的在于评价刊物的办刊水平,找出不足,尤其是一些重大错误,促使期刊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提升。刊后审读的优点是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不足之处在于刊后发现问题,差错无法挽回。[4]

  可见,刊前刊后审读各有优势,又有相应的不足。为提高审读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期刊采用刊前审读和刊后审读相结合的审读方式,实现刊前审读和刊后审读的优势互补,逐步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质量。

  (二)审读内容: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有机统一

  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学术期刊是一种精神产品,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如何进行栏目策划、如何进行装帧设计、如何控制印刷质量等,无不体现编者的办刊理念和智慧,渗透着编者的思想和眼光。[5]

  如何做到栏目与栏目、论文与论文之间的编排与呼应,将直接影响刊物的效果。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装帧设计,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激情,从而引导读者进入真正的阅读状态,成为真正的读者,最终完成阅读的全部行为过程。而精美的印刷,能愉悦读者的感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启发读者理解期刊的内容。[6]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期刊评价机构并没有考核栏目策划、印刷质量、装帧设计的相关指标,刊后审读专家往往也淡化了对这些外在形式的审读。建议在审读学术期刊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同时,加强对选题栏目策划、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的审阅,以全方面考察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

  (三)审读管理:审查阅读与纠偏扶正并重

  外部审读可以有效克服内部审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让编辑反观自己工作中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第十四条指出,报刊审读工作应完善审读信息的编发、审核、传递、发布、记录、存储等办法。[7]尽管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有外部审读,审读专家也反馈审读结果,但是不少期刊编辑部更关注查出的错误,而对如何纠正问题缺乏管理。这种检查与纠正两张皮的现象,使审读发现的问题依然频频出现,因而无法达到外部审读的预期效果。为此建议:第一,及时召开审读座谈会。编辑部收到专家审读意见后,应及时召开全体编辑审读座谈会。会上应将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提出来充分讨论,对于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或请教专家学者,以防重犯同类错误。第二,建立激励制度。尽管大部分编辑部会将审读意见反馈给责任编辑,编辑部也反复强调存在的差错不能重犯,但是事实上旧差错频繁重犯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重要原因是编辑缺乏责任心,而编辑部又没有建立奖罚制度,无法真正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期刊编辑部可以将审读结果作为年底考核的一项指标,对业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反之,予以一定的批评和惩罚。当然,为避免给编辑心理造成过大的压力,建议采取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奖惩为辅的奖惩原则。

  (四)审读专家:角色意识与业务水平兼具

  审读员是读者的代言人,是联系传播媒介与读者的纽带和桥梁。[8]审读员选择的正确与否是确保审读效果的前提与保障。实践发现,不少审读员不按时审读、审读工作“走过场”,甚至产生审读错误。为提高审读质量,优化外部审读队伍尤为重要。第一,审读专家应有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审读专家对审读工作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审读工作是对期刊再次系统、全面的检验与分析过程,是一项细致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9]审读专家应有责任意识,要按时认真完成期刊交给的任务,更不应碍于面子,而不敢提出刊物存在的问题。第二,审读专家应精通业务。业务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编辑业务水平。审读专家应有坚定的政治理念、能掌握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熟悉编排规范,又要有学科知识。当然,审读专家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建议审读专家多样化,出版界专家和学科专家可以轮流审读;有条件的期刊每期可以同时送出版界专家和学科专家审读,以多方位、多角度审查刊物,为提升期刊质量建言献策。

  注释:

  [1] 杨怀玫.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调查分析与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48-52.

  [2] 鲁立,傅万明,李风华,等.进一步完善期刊质量审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22-23.

  [3] 杨中岳.什么是审读.出版科学,2000(4):9-11.

  [4] 颜志森.科技期刊的审读方式及其优势互补.编辑学报,2004(3):170-171.

  [5] 林丽芳.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之反思与重构.东南传播,2015(1):71-73.

  [6] 林丽芳. 论学术期刊的装帧设计——以期刊品牌为视角.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56-159.

  [7] 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EB/OL].(2009-02-09). http://www.law-lib.com/law/law_ view.asp?id=276960.

  [8] 郑娟.审读: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有效途径.科技与出版,2008(2):50-53.

  [9] 于方,曹雅坤,汪军.科技期刊刊后审读人员的选择及作用.编辑学报,2007(2):73-74.

  [本文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2016年院级课题(2016B03)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