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略论《科学》杂志创办初期经营的成功之道

2017-04-28 来源:《中国编辑》

  【摘 要】:1915年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杂志已走过百年。通过对原始文献分析考证,得出《科学》在创刊初期之所以能摆脱国人之前创办综合性科学杂志均遭夭折的命运,其经营之成功,主要与其迎合时代潮流、率先高扬起"赛先生"的大旗,编辑的敬业负责、主笔队伍的鼎力支持,经营管理的科学规范、运转经费的基本保证,耳目一新的杂志风格、重视杂志的对外宣传等策略密切相关。《科学》杂志在创办初期经营的成功经验,对当今科学杂志的出版亦有重要的启迪。

  【作 者】:董清平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科学》 科学杂志 期刊经营

  近代以来,中国人创办综合性科学杂志的热情一直很高,先后创办《亚泉杂志》《科学世界》《科学一斑》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杂志均昙花一现,未能长期延续出版。1915年,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杂志(现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虽有过两度停刊与复刊的经历,但它如百年老店一般,历经坎坷风雨却屹立不倒延续至今,为中国历时最长的综合性科学杂志。

  它成功经营的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对《科学》杂志办刊历程的认识,而且对当今科学杂志的经营亦多有启迪。鉴于此,笔者试图采用原始文献分析考证法对此作一探析。

  一、创办时机迎合时代潮流

  《科学》杂志筹备始于1914年夏。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几位中国留学生在某日晚餐后聚集闲谈,在谈到国势、救国方案及国外同学如何为国效力时,“因为见得科学在现今世界的重要,与我国科学的不发达”[1],有人提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刊行一种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呢?”[2]该提议随即得到聚会者一致赞同。胡适在日记中记到:“有倡议发刊一月报,名之曰《科学》,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其用心至可嘉许。”[3]之后,他们草拟了《〈科学〉月刊缘起》,“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而一切政治玄谈之作勿得阑入焉”[4]。不久,在任鸿隽、杨铨等人的多方努力下,《科学》创刊号于1915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发行。

  《科学》出版后,不仅向国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分类、科学家、科学研究所、科学学会、诺贝尔奖等,而且大量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治国、文理融通、科学奖励等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向公众展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科学形象,为科学精神的社会文化利用创造了社会基础;它宣扬的科学观和阐发的科学方法,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引进的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为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武器”[5];它将科学置于与民主平行的地位,与《新青年》相得益彰,一文一理,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国内文化界一领风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国内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迎合了时代潮流,为《科学》在最初顺利地开拓读者市场提供了时代土壤,这也是《科学》之所以能扎根社会、顺利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得力的编辑和主笔队伍

  (一)编辑敬业负责

  一份杂志在办刊的起步期,如没有敬业、负责的编辑支持运转,那么这份杂志是难以为继的。《科学》的发起者为保障杂志的出版,随后成立科学社(1915年10月改组为中国科学社),其“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6],以招股形式组建科学社董事会,推举具有精干组织才能和热心社会活动的杨铨为编辑部部长。他着手《科学》事务后,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其次,稿源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科学》创办之初,稿源较充裕,后因社员不断转学或陆续回国,来稿日益减少,稿源日渐枯竭。杨铨四处奔波,忙着约稿。再次,《科学》编辑校对人员单薄。

  面对上述困难,《科学》编辑没被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维持着《科学》出版。杨铨为维持《科学》的运转,“不但一直为《科学》赶写必要的文章,而且经常亲自编排、标点、校对到深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常提到“与《科学》编辑缠身”,“《科学》杂志事,犹忙不胜忙,恨不得一日作两日过也” [7]。可见杨铨敬业负责的态度。编辑部部长如此,其他编辑,同样也非常敬业,据杨铨回忆,“《科学》杂志办了十几年,明复(胡明复)至死始终担任一切文字的标点校对,忙得连自己提笔做文章的时间也没有”[8]。

  (二)主笔队伍鼎力支持

  为寻觅中国振兴之道,深受科学熏陶的《科学》杂志发起者——胡达(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等9人先后在《〈科学〉月刊缘起》上签字。为谋求《科学》的生存与发展,他们积极地征集稿件,承担审稿、校对、编辑、审定科学名词、财务管理等工作,并积极地为《科学》撰稿。据《科学》编辑部为1926年1—11卷发文页数超过100页的作者做的统计,共计页数超过190页的有12位,依次是任鸿隽、赵元任、杨铨、竺可桢、秉志、胡明复、韩组康、吕谌、王琎、翁文灏、李协、胡先啸[9],见表1。

  从表1可知,上述作者除韩组康、吕谌外,其他的均留学国外知名大学,接受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与训练,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深厚的科学研究功底,并在这些国家切身感受到了科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在现今世界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10]。基于这一认识,他们不辞辛苦地为《科学》撰写文章,以唤起国人对科学的认知,进而达到科学救国之目的。可以肯定,他们是当时国人中最具科学素养的一批人,正是由于这批高素质的主笔队伍的鼎力支持,使得《科学》高质量的稿源有了保障,保证了《科学》的发展,得到了国人认可,赢得了社会美誉。

表1 《科学》主笔队伍部分情况表
作 者 共计页数 留学国家 毕业学校 最后学位 学术专长
任鸿隽 503 美 国
 
日 本
康奈尔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日木高等工业学校
硕士 化学
赵 元 384 美 国 康奈尔大学
哈佛大学
博士 语言学
扬 铨 376 美 国 康奈尔大学
哈佛大学
硕士 经济管理学
竺可桢 328 美 国 伊利诺伊大学
哈佛大学
博士 地理学
气象学
秉 志 296 美 国 康奈尔大学 博士 生物学
胡明复 267 美 国 康亲尔大学
哈佛大学
博士 数学
韩组康 267 中 国 长沙雅礼大学 学士 化学
吕 谌 258 中 国 唐山工学院 学士 水利工程
王 琎 250 美 国 里海大学明尼苏达大学 硕士 化学
翁文源 223 比利时 鲁凡大学 博士 地质学
李 协 207 德 国 皇家工程大学
但泽大学
  水利工程
胡先啸 192 美 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
哈佛大学
博士 植物分类学

  三、经营管理科学规范 经费基本得到保证

  (一)经营管理科学规范

  《科学》杂志在筹备时就注重经营管理的科学规范。1914年6月,制订了《科学期刊编辑部章程》,经1915年5月第一次修改,于1916年9月修改定型。章程共含十七条:部员分编辑员(担任本期刊编辑事务)与撰述员(担任本期刊文字,任期无定);编辑部部长由各部员选出之,但他须在编辑部所在地,总理编辑部一切事宜;编辑部设书记一人,专司经理部中文件,记录部中事务;设审查委员会,其职责一是酌议期刊体裁、待编辑部全体决议,二是审定期刊稿件、决定登载与否;设修辞员二人或二人以上,专司润色文辞;设名词员一人或一人以上,专司选理汇集名词;设画书员一人或一人以上,专司选择审定本期刊中画书;设校读员一人或一人以上,专司注明本部编辑文件印刷样式;编辑部每月须开会一次,商议编辑事宜。[11]从章程可知,职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尽管《科学》在创办初期人手单薄,人员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其科学规范的管理思想对后来《科学》的经营颇有指导意义。

  《科学》编辑部有着较为周详的办事规则。首先,它明确了稿件编辑程序,从图1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一份稿件从撰述员到印式员至少要经历九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各自的专司人员,这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差错率,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其次,缴稿日期亦有规定,每月缴稿原定至迟不过廿日,每月寄稿到上海至迟不过月底,但因有时来稿过迟,故寄稿有时迟至下月初间。为集思广益,体现民主办刊,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开编辑部月会,1916年9月后每逢星期日皆开审查会议。[12]这些办事规则,使得《科学》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周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杂志质量,也成为《科学》百年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图1 《科学》稿件编辑程序(二)运转经费基本得到保证

  经费保障是杂志得以顺利出版的物质条件。为了《科学》的出版,发起者组织了科学社,“入社的须交股金五元,作为刊行《科学》资本。”[13]不久,在股金集到500余元和稿件凑足到足印三期的数目时,《科学》于1915年1月面世神州大地。为维持社务和《科学》的发行,科学社又在1915年1月设立“特别捐”,并将它与社员的入社金和常年费一同作为科学社和《科学》的主要经费来源。起初,由于社员人数较多,参与社务的热情较高,大多数社员也能履行义务缴纳入社金与常年费,并能筹募到数量可观的特别捐,这就保证了《科学》尽管运营亏损但仍能勉强正常发行。但到1917年2月,“因印刷价格昂贵,经费困难,《科学》出现严重拖期。”[14]1918年,《科学》经费奇缺,出现8个月不能正常刊发的情形(第4卷第10期在1919年6月才得以刊发)。为摆脱经费窘境,科学社发起了一个5万元的募捐活动,动员社员为科学社捐款和募款,社长任鸿隽也亲自到广州、北京、成都、南通、杭州等地,寻求对《科学》的赞助,但募款效果并不明显。好在胡明复致信北大校长蔡元培请求帮助,得到北大每月200元的赞助,解决了《科学》经费的燃眉之急。1923年,又得到江苏省国库每月2000元的辅助社务费,这保证了《科学》在此后一段时间的正常发行。

  需说明的是,《科学》从1915年起便有广告的刊登,但为维护刊物的严肃性,除一些书刊介绍、招生广告、科学仪器和文化用品广告外,从不乱登,这致使《科学》的广告收入微乎其微。综上所述,尽管《科学》在创办初期一直受经费的困扰,甚至出现短时无钱发刊的现象,但通过努力使它的运转经费得到了基本保证,这也是它稳健前行的原因之一。

  四、创意别具一格 重视对外宣传

  (一)别具一格的杂志

  《科学》的编辑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一,题材广泛、栏目丰富。《科学》创刊后,既有探讨科学内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应用的《通论》《论文》等栏目,也有反映国际科学最新信息和动态的《科学思潮》《科学新闻》《书报介绍》《科学通讯》《科学拾零》等栏目,还有调动读者兴趣的《传记》《调查》《杂俎》《插图》等栏目,并有探讨某一方面的《实业》《卫生》等栏目;介绍或论及的有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农学、气象、天文学、考古、无线电、生理、心理学、地质、冶金、机械学、电机工程、铁路、水利、航空、科学史、名词讨论等近30个类目的内容。其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15]的《科学》在文字论述的基础上,辅以大量生动逼真的相片或插图,给人直观形象。如科学家的人物画像、算学图、概念图、曲线图、生物解剖图、国外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实验设备器械的插图等。其三,西式标点、左起横排。《科学》一改我国传统右起竖排的排版方式,首次采用左起横排的排版方式,引入使用西式标点符号,并增加了两种符号,便于科学论文的刊载,避免了过去无标点,阅读起来常易误解的弊端,使得文章旨意的表述清晰明了。其四,封面独特。《科学》封面除了必要的信息外,还设置“本期要目”,并附一页“下期要目”,以此起到吸引读者注意和事先预告的作用。可以说,《科学》别具一格的杂志特点,使它吸引了国人的关注,表现了它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二)对外宣传举措得力

  《科学》的编辑很重视杂志的对外宣传,在《科学》发行后,为扩大杂志影响力,杨铨特意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介绍“科学”与国人书》,认为“科学杂志者,中国有史以来破天荒之物也”,论述了科学与人生、科学与人之价值、科学与救国的道理等[16]。并在《留美学生月刊》和《新青年》上大做《科学》的广告,主要将《科学》一期的目录展示出来,以引起国人的关注。为取得国际名人和国内贤达对《科学》的支持,在《科学》发刊不久,赵元任就寄给爱迪生两期样刊,并得到他的回信,在信中他对这帮留美学生所做的事褒奖有加,称“贵国学子关于教育上之致力,实令远方识时之士而倾佩”,为发挥名人效应,还将该回信放到《科学》的扉页上[17]。此外,《科学》出刊后,任鸿隽专门将杂志寄给在法国的吴玉章,托他寻求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的支持。为扩大《科学》销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编辑部决定“拟自第四卷起,专载通俗文字,而别出临时增刊以载专门文字” [18]。在这些举措下,此后,《科学》影响力扩大、销量大增,如任鸿隽在报告中所言“本社一年内之进步……月刊科学已继续出至第三卷第四期。科学销路日广,定报收入,则增一倍,代派收入,则增五倍。”[19]。

  五、结语

  弹指一挥间,《科学》已走过百年。回顾《科学》初办期的峥嵘岁月,在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国人茫然不知所措之际,一群情系祖国的留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率先喊出“科学救国”之声音,创办《科学》杂志。它的创办犹如石破天惊,系统地传播了现代科学,提倡科学的运动,高扬“赛先生”的大旗,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它参与了《新青年》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它传播的内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雄造时势,《科学》杂志又开启了科学传播的一个新时代”[20]。它之所以能在国内科学杂志中异军突起,并能摆脱国人之前创办综合性科学杂志均遭夭折的命运,与其创办时机、编辑的敬业负责、主笔队伍的鼎力支持、经费的基本保障、科学的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它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杂志风格、审时度势的杂志内容改良,使它提高了吸引力,扩大了受众范围。编辑重视杂志对外宣传的做法和努力提高杂志影响力的策略,也有其高明之处。当然,《科学》在起初选择颇有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作为自己印刷和代售机构,无形中借商务印书馆之名产生了品牌效应,并保证了印刷质量。此后,在《科学》编辑一如既往的维系和不断创新下,国内所有中等以上学校、图书馆、学术机关、职业团体、订阅相当普遍[21]。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撰文称,《科学》为中国之主要科学期刊,可与伦敦《自然》周刊、美国《科学》周刊媲美[22]。由此可见,《科学》杂志的社会影响与办刊之成功。可以说,《科学》杂志在创办初期经营的成功经验,为当今科学杂志的经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

  注释:

  [1] 任鸿隽.悼胡明复.科学,1928 (6).

  [2] 任鸿隽.我们为什么要刊行这个季刊//樊洪业,张久春.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50-652.

  [3] 胡适.科学社之发起//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152.

  [4] 任鸿隽.悼胡明复.科学,1928 (6).

  [5] 任定成.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对1915—1949年中国思想潮流的一种考察.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2.

  [6] 中国科学社总章.科学,1916,2(1).

  [7] 杨宇清.杨杏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22,189,191.

  [8] 杨铨.我所认识的明复.科学,1928,13(6).

  [9] 杂俎 科学投稿者的一个统计(附表).科学,1926,11(12).

  [10]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1:1-21.

  [11] 附录 科学期刊编辑部章程.科学,1917,3(1).

  [12] 杨铨.期刊编辑部报告.科学,1917,3(1).

  [13]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1:1-21.

  [14] 樊洪业.《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科学,2005,(1).

  [15] 《科学》发刊例言 .科学,1915,1(1).

  [16] 杨铨.介绍“科学”与国人书.留美学生季报,1915,2(1).

  [17] 赵元任译爱迪生来信.科学,1916,2(1).

  [18] 中国科学社纪事(六年十月)改良杂志内容通过.科学,1917,3(10).

  [19] 任鸿隽.社长报告.科学,1918,4(1).

  [20] 樊洪业.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运动的前锋队.科学,2005(6).

  [21] 任鸿隽.《科学》前三十五年的回顾//樊洪业,张久春.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16-720.

  [22] 张孟闻.《科学》的前三十年.科学,1985(1).

  [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5D020)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