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4日电(记者王琳琳)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总编辑、10余位院士以及100多位科研工作者,近日齐聚上海“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科研评估与国家创新竞争力”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外科学家认为,如何做好科研成果的评估是当今世界科学界、各决策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尽管最优方法仍在探索之中,但需要警醒的是,期刊影响力不应成为科研评估的“替代品”。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说,科研评估体系一定要鼓励失败或不顺利的研究成果,目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大部分科研基金都被“大牌”科研人员“垄断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期刊影响力只是考量科研成就的众多因素之一。许多有潜能的科学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成长为‘参天大树’,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这对科学界乃至人类都是极大的损失,优秀的科研成果需要我们用耐心和坚持来培育。”维特里希说。
《自然》总编辑坎贝尔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优秀的科研成果不能以刊登在多么“顶尖”的期刊作为衡量其成就的唯一标准。他提醒说,很多诺奖论文,特别最近几年的诺奖优秀论文,很多都是发表在二线期刊上。
反观当下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不少科学家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科研投入总量位列世界第三,但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还远未产生相应的影响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认为,中国科技发展的许多问题都出在评估体系上,未来中国科研评估体系应更趋向开放、跨界、跨业,宜早日杜绝“神话”核心期刊的“魔力”。
与会中外科学家还分别就“国际科研评估方法的框架与评析”“正确评价、引领及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以及“将科研转化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四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