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张健:心有阳光,砥砺前行2017-04-18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赵冰
“出版社的发展与成绩,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个人微不足道,是出版社的平台培养、成就了我。”这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简称“北语社”)董事长兼总编辑张健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北语社建社30余年,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出版社,发展到今天的外向型专业出版强社,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发货码洋突破2亿元,在出版业内外频获殊荣,在海内外广受盛赞。 寥寥数面,恐怕谁也想不到,如张健这样一位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朝气的女士,已经在出版业浸润了21年之久——2012年她被评选为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3年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高校出版人物奖;2014年获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从初出茅庐、涉世未深,带着一腔热情敲开社长的大门毛遂自荐,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该社的领航人,她整理过档案,编写过数据库,甚至在库房搬过样书;她做过编务,做过图书编辑,也做过期刊编辑;她亲历并见证了北语社的跨越式发展,也在这21年中将自己成功地锻造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的出版人。 现在的经历都是未来的资本 史蒂夫·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你不可能预见未来的一切,但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张健在北语社的经历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1996年3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的张健,希望能用所学影响更多的汉语学习者。在那个计划分配的年代,她却选择了自己求职。带着满腔热情从吉林只身来到北京,她直接敲开了时任北语社社长赵金铭的办公室大门,毛遂自荐进入北语社。她笑言:“很庆幸当时社长选择收留我,给了我扎根在北语社的机会”,没想到这一扎就是20多年。回忆起初入北语社的那段日子,张健颇多感慨:“如果一入社我就做图书编辑,而没有进到总编室做那些当时看来很琐碎的事,就不可能很快地全面了解出版社和出版行业,也没有机会学习选题管理,肯定接触不到版权贸易,更不会去整理、分析各种出版数据,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在那个电脑普及率不高,还是黑白界面、以DOS系统为主的年代,张健却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刚进入北语社总编室不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分析材料,在总编室主任的指导下,张健重新整理了出版社所有的图书档案,装盒编号,并独立用Foxpro编写了“图书管理数据库”和“选题管理数据库”,将所有信息录入数据库中,可以随时通过程序语言,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不同的统计分析报表,摆脱了传统手工统计分析的工作方式。“比如,领导需要上一年和当年的选题结构对比分析,过去需要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才能做完,我在电脑上敲入几个命令,就可以很快统计出来并形成报表。”凭借出色的计算机能力,她将数据化、信息化工作思维引入了出版社的日常工作当中。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北语社接收的第一个硕士毕业生,很多老编辑都觉得,在总编室“打杂”对张健来说是“屈才”了。“那段时间确实很累,我像工厂的工人一样穿着蓝大褂,整理档案,从库房往四楼搬样书;发稿、算稿酬、做书目、写各种上报材料;住在办公室,下班也是在工作……但也是这段时间,我对出版社的运营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对出版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出版工作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些恐怕都不是做一个普通图书编辑能在短短两年内学到的。”如今回忆起来,张健十分感激能有那段辛苦却收获颇丰的时光。 直到1998年底,张健转至编辑岗位,希望能将两年的积累转化到实实在在的产品开发和策划中。据她介绍,当时北语社包括社领导在内共有40人左右,其中编辑只有10余人,建社后的前10年内累计出书品种不到500种,编辑部简单地按语种划分为中文编辑部和外语编辑部。此前,北语社的选题以投稿或社领导组稿为主,加之市场竞争并不算激烈,编辑自主策划选题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太强。进入编辑部之后,基于之前对全社选题市场销售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她迅速抓住市场需求点进行选题策划,物色合适的作者,并拿出自己的写作框架和样稿与作者进行探讨。继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后,张健又成为出版社实行选题论证制度的第一个践行者和推动者。 2001年11月,北语社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中文编辑部划分为三个编辑部——来华留学汉语教材编辑部、海外汉语教材编辑部以及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编辑部,并另外成立了期刊部。机缘巧合下,张健临危受命,出任新期刊部主任,创办面向外国人的汉语学习杂志——《学汉语》(月刊),承办《点击HSK》(双月刊)。“当时的期刊部算上我一共三个人,从选题策划、组稿、撰稿、编辑到排版,甚至连发行销售都要自己独立运行。那三年里,每个月我至少有一周的时间需要工作到晚上12点以后,几乎没有周末可言。”但在那期间,张健为了组稿四处采访,为了建立期刊代销点在各大高校之间来回奔波,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写作能力、市场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丰富且牢固的作者资源。 回顾职业生涯最初的三个阶段,张健感慨:两次调动、三个部门,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但每一次付出都能收获一个新的自我。如今回头看去,那些经历串联在一起,为她打开了一方广阔天地。而在北语社的改革转型之路上,张健的身影也越发清晰。 “我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4年是北语社发展的关键节点。那一年,戚徳祥社长到任。新社长提出了以来华留学汉语教材、海外汉语教材、少数民族汉语教材为主,外语图书为辅的“三足鼎立+辅翼”的战略模式,并提出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和“三大计划”——汉语教材国际推广计划、汉语教材大学普及计划、汉语促西部发展计划,以及外语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和人力资源工程。 也是在那一年前后,北语社的部门架构再次调整。为避免人力资源和内容资源相互重叠造成浪费,北语社将来华留学汉语教材编辑部和海外汉语教材编辑部重新统一整合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部,而张健又一次被委以重任,领导起这个北语社规模最大、最核心的事业部。她回忆说,“当时,北语社全年发货码洋5000多万元,其中有约80%来自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部。”此后几年里,张健带领着北语社的对外汉语编辑团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读者对象和学习需求,以“创新、科学、立体化”为研发理念,着重精品开发,构建了覆盖从幼儿到成人、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学习、从主修到选修、从教材到读物和工具书、从线上到线下的对外汉语教材整体开发格局。她主持研发和参与编写了一大批至今仍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精品汉语教材,包括《汉语乐园》《轻松学中文》《发展汉语》《新概念汉语》《HSK标准教程》《天天汉语——泰国中学汉语教材》《来华留学预科系列教材》等。 其中,《汉语乐园》品牌的成功背后更是倾注了张健无数的心血,“那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开发儿童汉语学习教材,也是第一次做四色绘本教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能以国际化的绘画手法演绎书中的角色和对话,张健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与之相关的书店,亲自翻看了大量的彩绘本图书。20余次修改画稿方案,只为捕捉到她完美灵感中的最后一块拼图。此后,张健又利用自身所长,为《汉语乐园》开发了出版社第一个多媒体互动型电子教材。她尝试着将语言学习和flash动画、语音识别、电脑游戏相结合,亲自设计、撰写游戏脚本,并通过观察自己女儿对游戏设计的反应来修改调整游戏设计,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汉语乐园》多媒体光盘,不仅得到了海外儿童的欢迎,也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套《汉语乐园》最终在全球推出了45个语种,为北语社带来了3000余万元的利润和享誉世界的口碑。 经过战略调整和管理创新,北语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后的一年中,北语社出版图书总量增长了50%以上,2005年发货码洋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57%,退货率却逐年下降。到2009年正式转企改制时,北语社注册资本从建社时的500万元增长到8700万元,社内员工增长到100人左右。在此期间,张健升任北语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主管北语社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部和综合图书事业部。此时,无论是张健个人还是北语社,都如北语社社标中那只凤凰一般,正腾空而起,即将凤舞九天。 不能在数字化中丢掉主动权 在张健的出版从业经历中,出众的计算机技能与互联网思维为她个人的职业生涯加分不少,而她善于将内容研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助力北语社较早驶入了数字转型的快车道。 经历了上一次关键性的内部结构改革后,北语社传统的电子音像事业部于2009年升级为网络出版与营销中心,而张健基于个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以及在《汉语乐园》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多媒体开发经验,又一次成为社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兼任网络出版与营销中心主任。张健认为,早期出版社通过外部技术公司做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常常会被技术“绑架”而丢掉主动权,“因此,我社主张立足资源优势,借力已有品牌,在数字转型中坚持‘资源不放,以我为主’的基本发展原则。” 2007年,北语社在电子书和官网升级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独立开发覆盖全球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了跨境网上试读、网上购书、在线支付;2008年在自主平台上实现了网络出版。这些尝试在当时整个中国出版领域都属领先,此后几年里,北语社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支撑,逐渐开始探索和构建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立足汉语和文化内容资源优势,以“创新”为纲、“技术”为用,走平台建设、产品研发与营销同步,自我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线上线下跨端、跨屏一体化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2012年张健升任北语社总编辑后,开始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集中发力,前后陆续主持开发了“汉语和中华文化资源平台”“汉语阅读移动出版平台”“汉语学习网络出版平台”“汉语学习与测试平台”等大型数字化平台,覆盖了16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万多名外国注册用户,为全球的汉语学习者和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线上服务。北语社已经形成了包含移动媒体产品、工具类软件和数据库、网络电子书、多媒体产品(CD-ROM、DVD-ROM)、音视频产品、MPR出版物、网络课程等形式的数字产品体系。 张健把数字化、信息化作为出版社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始终激情不减。“短期来看,这项工作体现不出什么业绩,甚至费时费力;但作为出版社负责人,必须要有担当,着眼长期发展,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2013年,北语社以其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和显著业绩,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7年1月,北语社“ISLI在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产品的应用创新研究实验室”成功入选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谈及多年来数字改革的实战经验,张健反复强调一个理念:数字转型不是一个部门的某项工作,而是全员全工作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北语社的数字产品都是先从市场需求出发,明确盈利模式,然后才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进行产品开发,这样才能保证数字产品的市场转化率。”她还透露,未来为了加强数字产品和平台的市场转化率,北语社将对发行部门绩效考核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激励并调动发行人员销售数字产品的积极性。 “‘走出去’的路上我们缺的是精品” 与众多大学社不同,张健把北语社定义为一家专业出版社,其中“专业”指的是面向外国人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在2007年前后“汉语热”时期,曾有大量出版社涌入对外汉语出版物市场,但经过一轮优胜劣汰后,北语社在这一领域的地位并未受到丝毫撼动。 从广义上来看,背靠北京语言大学这个以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小联合国”,北语社天然具备相对成熟的外向型基因和国际化资源,包括教材研发、图书出版和数字平台建设在内的每一项业务都是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若严格从出版“走出去”的角度来看,北语社始终秉持作为一家外向型专业出版社的责任和使命,深耕海外市场、塑造国际化品牌,开展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合作出版、资本输出、跨境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走出去”工作。据张健介绍,北语社年均投入2500万-3000万元用于“走出去”产品的研发,每年新研发外向型产品200余种,在销外向型产品合计3000余种。 “我们基本构建起了全年龄段、全教育体系的完整的汉语学习产品体系和中华文化产品体系,并且拥有众多品牌教材,比如海外大学广泛使用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全球孔子学院通用教材《新概念汉语》、被评为海外最受欢迎儿童汉语教材的《汉语乐园》等。”张健说。如今,北语社的汉语教材已经进入世界上17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所大学和2000余所中小学课堂,在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上使用。北语社本版图书版权已经输出到17个国家,累计版权输出2003种,版税收入过千万元。 2011年,北语社在美国芝加哥成立北美分社——梧桐出版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4年多以来,北语社北美分社一步步实现了产品研发、营销体系、管理运营和人员队伍的本土化,现已成长为北美地区汉语教学核心出版社,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为15%-20%;产品成功入选美国四个州教育厅官方采购目录,也使得中国汉语教材首次真正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 总结21年来北语社在“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张健感触颇深。第一,中国出版“走出去”缺的不是产品,而是真正符合海外读者需求、阅读习惯和使用条件的高质量产品,“我们缺的是精品。”张健表示,汉语教材要“走出去”,除了要符合国外外语教育标准,契合国外课程体系,还要有本土适用性;尤其是数字产品,要与不同国家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相匹配。第二,真正的“走出去”要建立在出版社企业品牌的基础上。据她介绍,北语社多年来积极参加、资助海内外各类学术会议,策划组织专题学术会议,树立学术地位,彰显出版社的学术形象和社会责任担当。第三,专业化的编辑团队和国际化的营销团队缺一不可。北语社的专业编辑团队均为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具备国际化视野、专业素养、执着的精神和过硬的外语水平。第四,要具备成规模的目标客户群、清晰的盈利模式、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第五,要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为“走出去”注入活力。“北语社北美分社已经举办了多次远程线上汉语教学培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树立了出版社在汉语教学领域的专业形象。”张健介绍说。 谈到北语社的未来,张健的心中似乎已经有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未来几年里,北语社将会坚定地走“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数字化”发展之路,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将研发与出版相结合、出版与教育相结合,“我们会继续推进三大转型——从传统出版为主向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转型、从规模成长型向精品效益型的转型、从教材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而作为北语社的领航者,张健在2016年工作述职中展望了自己的未来——心有阳光,砥砺前行。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