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评价人文社科期刊不能急功近利

2014-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郝日虹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数字化和国际化浪潮中“审时度势”,实现转型发展与管理改革,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在10月14—15日于武汉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主编论坛上,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60多家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编及有关负责人就此进行了讨论。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主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姜培茂、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姜培茂表示,学术期刊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推手,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科类期刊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就整体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原创性不够、对外影响力较弱等问题。

  “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办刊经费不足,导致办刊模式陈旧,使得期刊宗旨与学术理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期刊的学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仍有待进一步规约或引导。”姜培茂表示。

  谈及“数字化”对期刊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事业部主任王长刚提出,未来的期刊出版一定是基于网络并且是基于多媒体融合的跨媒体、跨受众、跨终端、跨渠道的超级媒体平台。学术期刊应积极跟进,把学术产品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有针对性。

  《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聚合十分重要,如果期刊界联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将有利于长远发展。“不过,当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还存在着观念转变、体制制约、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等问题,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观念的更新、体制的突破、资金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等四个要素的‘通力合作’。”朱剑直言。

  在梳理“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之后,《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高翔表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说,国际化并非只是单向度的输出,去迎合西方的话语,而是要以中国的学术优势和学科特色获得话语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王泽龙认为,当前人文社科期刊的质量问题与期刊界的不端行为密切相关,但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对其进行评价应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价不能急功近利。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