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专业性”成为媒体融合突破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2017-0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潘玥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围绕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有何趋势? 姜飞:当前,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具有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从技术特征和平台竞争的角度来看,新兴媒体有效打通了传统媒体的“最后一公里”,极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已经形成的诸如微博、微信等新信息传播平台,短期内的影响力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 第二,从国家和社会需求来说,提升国家影响力亟须传统媒体尽快拥抱新兴媒体,延伸和创新传播能力;社会需求也推动着传统媒体的升级换代。 第三,从资本保值增值的角度来说,传统传媒资本只有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才能保值;社会资本也在加紧汇入传媒领域,正在促进传媒领域结构重组,提升整个领域的价值,可以说是“双重压力”推动媒体融合。 第四,从国际视角来看,借助新兴媒体延伸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势在必行。同时,走出国门的国际传播媒体,逐步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也倒逼着作为母体的传统媒体的改革与融合。 第五,从受众角度来说,随着新兴媒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已经严重依赖新兴媒体作为信息和娱乐通道,受众已经“搬家”,传统媒体不能“刻舟求剑”。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我国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哪些优势与挑战? 姜飞:优势在于两个“前列”和一个“基础”:新兴信息和传播技术开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的市场化走在了前列;基础就是社会剩余资本有机配合政府治理,给予媒体产业改头换面、升级换代的绝佳时机。 从挑战来看,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次观念革命。这次的媒体融合一改过去媒介形式互补的融合方式,新兴传播技术不仅在媒体技术和平台上重构传统媒体,而且在产业上中下游乃至内容形式、受众口味等方面全面重组传媒生态。传统媒体占据舆论传播优势上游的地位已被新媒体平台抢占;传播的扩散方式从金字塔式变得扁平化;国内外舆论环境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可以说,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大潮中,没有谁能做、敢做“钉子户”。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如何更好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姜飞:传统媒体有四顶“高帽子”:客观、真实、专业、即时。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仅存“专业”这一顶帽子。受众日益高涨的媒介素养和“兵强马壮”的社会资本培育重组的新兴媒介集团,从两个方向夹击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吃透专业性的内涵和外延,即探索与传媒专业性相配套的市场化模式成了当今传统媒体实现发展的突破口。 记者 潘玥斐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