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努力提升编辑队伍的学术理论素养——代《中国编辑》改刊词2017-03-24 来源:《中国编辑》 郝振省
2017年1月起,《中国编辑》的出版节奏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年出版总量由6期增至12期。这将会大大地扩展《中国编辑》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使刊物和编辑部同志乃至做出改刊决定的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这就有必要说明情况,作出解释,以获得业界和读者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同心干,唤起编辑千千万!” 《中国编辑》杂志创刊于2003年,历经了四届学会,两任会长:刘杲同志和桂晓风同志,一直进入到第五届学会,进入到了今天。十三年的岁月,在编辑部和历任编委会同志们的长期努力与不懈追求下,紧紧地依靠广大编辑和读者,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双核心”期刊。在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为什么要改变刊期? 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格局,我国出版业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与繁荣,图书品种由一年几万种骤增至一年47万多种,印张、册数、产值和利润也一直在稳步增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风生水起,精品出版物和主题出版物成为市场翘楚,论及出版体量早已成为出版大国,正在向出版强国迈进。但是与我们追求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履行文化使命的伟大目标相比较,就会发现出版业和出版物存在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品不多、垃圾较多的情形。尤其在数字化、网络化加盟出版的条件下,在过度市场竞争的多元态势下,此种情形尤为严重。所谓的机械式生产、快餐式消费、地摊式叫卖,已经造成了数量削弱质量,高原缺少高峰,传播大于生产,低俗代替通俗,欲望冒充理想,迷信包装信仰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所谓出版业经过了发行为王、渠道为王、平台为王,最后仍回归到了“内容为王”和“思想为王”的道理就在于此。 为什么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行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强调社会效益在考核体系中的占比要超过50%,强调出版集团、出版社总编辑的地位与作用,道理也在于此。出版的源头当然在作者和作家那里,但源头的发现和实现却仍在于编辑,出版的质量也都必须依赖编辑。一个品牌出版社的最核心资产其实就是其以资深编辑、专家型编辑为领军的整个编辑团队或群体,而这个团队或群体的学术理论素养如何,对编辑业务、经验教训总结提炼得如何,其发现力、策划力如何,从小里讲,决定一本书、一种刊的命运;从中里说,决定一家出版社、一家期刊社的命运;从大里看,决定整个出版业的命运与发展。这就是《中国编辑》赖于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而伴随着中国出版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出版业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急速扩张,加上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的规模崛起,使得编辑队伍的数量成倍数膨胀。而这支队伍对自己政治素养、业务素养、文化素养、理论素养、创新素养的需求又实际上形成一种硬约束和强压力。原有的刊期节奏与内容供给,显然与这种迫切的需求与广众的需求极不相称,这就构成了《中国编辑》缩短刊期、增加刊量的最真实原因和最迫切原因。 而这种原因也和中国编辑学会要高举学术研究旗帜的宗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作为中国编辑学会会刊的《中国编辑》,服务于不断增长的中国编辑队伍,服务于这支队伍不断增长的学术文化需求,其改刊是合乎情理、顺乎自然的。 会刊因编辑朋友需求而创办,因编辑出版事业发展而增刊,它最终要依靠编辑出版人自己的关心、支持、参与才能获得发展。恳切希望《中国编辑》杂志社的同志珍惜已有业绩,总结已有经验,拓展新的业务天地。《中国编辑》是培养和扶持编辑成长的,也希望有名家成长起来,应该有这个信心与毅力。恳切希望中国编辑学会所属各编辑专业委员会,希望所有的地方学会的同人朋友,希望所有的编辑出版界朋友都来关心它的改刊,参与它的办刊,积极地订阅该刊,认真地研究编辑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向该刊投稿,为该刊建言。大家都一起来为“培养编辑名家,打造出版精品”“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而努力、而奋斗。预祝改刊后的《中国编辑》和勃勃有生机的中国编辑学会与中国伟大的编辑出版事业一起茁壮成长,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和新的影响。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