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互联网+平台”推进期刊深融合2017-03-1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祖平
日前发布的《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认为,媒体深度融合格局初步形成。而在期刊界,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正在突破复合型、全媒体出版的常规融合路线图,以“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技术、载体、渠道、用户、成果等各方面,推进第三次数字化“大融合”。 如何突破瓶颈、补齐短板?“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推进第三次“大融合”的有效选择。 “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 拓展“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即科技期刊广泛采用的采编系统(也叫投稿平台),不仅大大简化了征稿、收稿和通联的手续、流程,还大大节约了时间、人力、财务成本。这为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实现了采编、经营的要素重构与流程再造,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信息化管理效益。其成效包括作者与编辑之间采编往来全程实现无纸化,作者信息与编辑部信息双向透明化,编辑部出版资源与技术能力通过系统平台为作者提供无偿的共享服务。 “互联网+资讯智库服务平台” 深化“互联网+资讯智库服务平台”。如《质量与认证》杂志,在数字化出版进程中,通过建设“质量领域、认证检测行业综合信息平台”,集聚了主管、主办、协办机构和单位的大量资讯、情报、成果、专家等信息与智力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出版,同时服务于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今日科技》杂志也专门开发建设了“新闻+情报——科技经济舆情聚合监测平台”,目标是建成服务科技创新的“资讯智库”。其成效包括作者与编辑成为“共生共长”的资讯情报共同体;关联的资讯、智力等各类优势资源,成为“共生共长”的智库服务共同体;科技期刊由编辑部、杂志社,跨界突破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信息解决方案主导者甚至全程服务机构。 “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 发力“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如《中国激光》《金属加工》等杂志通过建设中国光学期刊网、金属加工在线,不仅把编辑出版的功能单一“小资源”,激活为科技创新的全能综合“大资源”,而且使以文字表述为主的“信息与知识资源”,裂变为直接转化生产力的“成果与市场资源”。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大业的全力推进,通过发力“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数字化出版以外的主营业务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甚至增长极,不仅实现了从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和全媒体转型,从节点服务向全程服务和系统服务转型,更实现了从单一发行、广告收入向复合营销和综合服务收入的转型。 在媒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深度融合大趋势下,科技期刊如何发挥好“技术”优势,发掘好“内容”资源,以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优势,持续提升信息资源的精准聚合力、创新智库的纵深传播力、科技服务的全面影响力?第三次“大融合”的理想目标是——建设成为主体化、自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期刊要顺应多元化资源融合、信息全开放获取、通过增值服务赢利的大趋势,加快实现多媒介技术支撑、全终端跨屏呈现、全动态智慧交互的大传播,建设成为主体化、自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实现第三次数字化“大融合”的理想目标。 (作者系《今日科技》杂志副总编辑)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