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组约稿模式与质量管控探讨


——以《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为例

2017-03-06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关键词:科技期刊  组约稿模式  稿件质量管控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CGS)
  
  作 者:张春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编辑部,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130012
  
  摘 要:【目的】探讨组约稿的模式及质量管控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方法】 在梳理已有科技期刊组约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简称CGS)的工作实践,对科技期刊的组约稿模式进行总结和质量管控进行源头控制。【结果】 提出了科技期刊组约稿的四种模式:发挥编委的学术优势导向性组约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资料库定向性组约稿;跟踪学术会议专题性组约稿;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识别性组约稿。提出了组约稿质量管控的三种措施:精确定位,寻求合适的科研团队和作者进行组约稿;制度管控,严格按照稿件审查流程管理组约稿;加强合作,建立稿件作者与期刊的互利共赢模式。【结论】 通过组约稿模式实践和质量管控,可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针对中国科技期刊组约稿国际化程度不高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发挥国际编委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联合组约稿力度、增加期刊国际显示度四项举措。
  
  组约稿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期刊发展和保持期刊学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编辑界已充分认识到组约稿对提升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性,在科技期刊组约稿的策划、策略、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期刊整体策划与组稿策略的研究。如陈杰(2003)提出了掌握信息、抓住机遇等八个方面组稿策略;曹作华等(2006)从提高组稿质量和效率方面提出了精心准备、提高选题质量等4项组稿策略;潘伟等(2015)从科技期刊策划与组稿的概念入手,从品牌策划、选题策划、组稿策划、栏目策划和发行策划等方面挖掘组稿方法;代艳玲等(2016)从全方位多层次的选题策划和与科研单位合作角度提出组稿途径。2)组稿实践的总结和探索。朱全娥(2009)从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追踪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依靠编委和著名学者方面总结了《中国科学:G辑》的组稿经验;吴洋意等(2012)从精准定位、拓宽途径与方式两方面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组稿的策略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周青云等(2014)从增强稿件针对性、依托平台优势策划组稿两种方式解决《抗核加固》稿件形式与来源单一问题;朱思群等(2007)以《医疗卫生装备》杂志为例,分析在组稿中如何运用PDCA循环模式对稿件质量进行管理。3)针对组稿具体问题的详细研究。丁佐奇等(2014)以ESI数据库为依托,通过分析植物动物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为编辑组稿提供启示;李锐臻等(2013)基于2003-2012年护理学高被引论文学术特征分析进而制定明确有针对性的组稿;张淑敏等(2014)探讨如何通过学术会议促进组稿和审稿工作;石鹤等(2015)以《放射学实践》杂志为例提出专题组稿的新方法和新形式。这些探索和思考主要集中在对组稿重要性强调和方法的研究,鲜有对组约稿模式的系统方向性总结,以及缺乏与组稿工作并行的稿件源头质量管控的探讨。
  
  CGS创刊于1991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国际地理期刊,2008年5月CGS被SCI收录。CGS组约稿文章的引用次数和影响力远高于自由来稿,对提高期刊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CGS的组约稿实践,探讨了组约稿的模式及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加强期刊国际组约稿的想法,以为相关科技期刊进行组约稿提供参考。
  
  1 科技期刊组约稿的模式
  
  结合其他科技期刊组约稿经验和CGS的工作实践,总结形成以下四种组约稿模式:发挥编委的学术优势导向性组约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资料库定向性组约稿、跟踪学术会议专题性组约稿、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识别性组约稿。
  
  1.1 发挥编委的学术优势导向性组约稿
  
  科技期刊的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依靠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办刊的一种组织形式,编委会的作用对于保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办好科技期刊有重要意义。科技期刊的编委一般都是本学科的国际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趋势以及代表性学科组有着充分的联系与关注,有的就是其成员。通过编委的学术优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推荐优秀的科研团队进行组约稿能够获取更多的前沿性优质稿件,具有很好的学术导向性。为发挥编委对期刊发展的导向作用,2008年CGS被SCI收录后,就在2010年组建了由傅伯杰院士任主编、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编委的期刊编委会,并通过编委的导向性组约稿,策划了多期专栏和专刊,如2012年邀请了香港大学城市地理学专家就当今城市发展前沿问题发表了专栏;2013年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华研究员约请,为其重点课题碳专项发表了专刊;2014年邀请北京大学沈泽昊教授作为特邀编辑组织发表了当今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2015年向黄河水利院约请,为其国家重大项目黄河水专项发表一期专栏。
  
  1.2 建立优质论文作者资料库定向性组约稿
  
  高被引论文基本反映了论文质量、学科研究热点等信息,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优质论文作者资料库进行定向性组约稿对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有着直接作用。科技期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适于自身期刊刊文方向的论文,按照其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学术特征分析,提取共同特征及被引用点,进而发现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团队及学科带头人,并对这些领域学者的研究课题进行跟踪,建立优质论文作者资料库,向论文作者推荐期刊,邀请其参加期刊组约稿的选题研究,并对其定向约稿,尤其是向已在自身期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进行定向约稿,并给予减免版面费、优先发表等优惠政策。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确保期刊优质稿源的稳定性。近两年,CGS以这种模式分别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约稿10余篇,对期刊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
  
  1.3 跟踪学术会议专题性组约稿
  
  学术会议一般反映了阶段性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会议主题内容具有系统性、集中性的特点,能够引领未来一段时间的论文发表方向。因此,科技期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进展和研究热点问题等,并进行专题性组约稿。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期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刊文方向有针对性的安排参加学术会议,在会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会议报告的主题内容及哪些专家进行学术报告,根据选定的学术报告认真听取并决定是否约稿,并对有意向专家表达约稿的诚意、邀约稿件的研究方向及编辑部的优惠条件等。通过这种方式,CGS在2011年为第八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出版了论文专刊和专栏;2015年,通过城市地理年会会议约到了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组织主题为城镇化发展文章专刊文章10余篇,拟于2017年发表;2016年,通过中日韩国际会议,约到了海外归来学者日本博士生黄幸博士题为中产阶级移民的文章。
  
  1.4 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识别性组约稿
  
  当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体,使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科技期刊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介、微信群、公众平台等媒介,如浏览研究机构和基金委的网站跟踪知名科研机构、学者的研究课题,进行识别性组约稿;在相关学术朋友圈中宣传期刊,促进专家学者对期刊的认可,并就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进行跟踪,识别观点新颖、理论扎实的作者对其约稿。通过这种模式,CGS与香港大学刘行健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Ben Deruddder教授在2017年准备组织一期有关世界城市网络的专刊。
  
  2 科技期刊组约稿的质量控制
  
  组约稿件的引用率和关注度要高于自由来稿,说明组约稿对期刊质量提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组稿过程中也存在稿件质量不高、文章研究方向与组约意图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在组约稿过程中,质量管控极为重要。
  
  2.1 精确定位,寻求合适的科研团队和作者进行组约稿
  
  组约稿过程中,对稿件来源的科研团队和作者选择是决定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确保稿件质量,科技期刊编委和编辑在组约稿之前要做足够的准备工作,对稿件来源进行精确定位,寻求合适的科研团队和作者进行组约稿。CGS具体做法如下:(1)编委与编辑对期刊刊文范围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制定组约稿方向,保证所选文章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引用率;(2)遴选拟组约稿方向的科研团队和作者,识别其中的优秀者,确保对拟刊文的研究深入性和权威性;(3)寻找合适的组约稿科研团队和作者,对其研究方向、研究项目、写作水平、以前发文情况进行仔细研判,确认其在科研水平达标、论文认真负责、写作水平良好的前提下对其组约稿。
  
  2.2 制度管控,严格按照稿件审查流程管理组约稿
  
  一般来说,组约稿件质量较高,科技期刊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可以标明稿件来源方式,并要求稿件处理各环节采取加快模式,确保稿件优先发表。但为了保证稿件质量,稿件仍要严格按照科技期刊的审稿要求和审稿流程审查。在这个环节,CGS的具体作法是:先由编辑部和组稿专家商量指定一名或多名专家进行初筛工作,然后将符合要求的稿件集中交予编辑部处理,编辑部再进行三审程序,一般还要邀请至少两名专家进行外审,从而保证组约稿件的学术质量。
  
  2.3 加强合作,建立稿件作者与期刊的互利共赢模式
  
  加强专家团队建设,是期刊稿源稳定的重要保证。稿件对期刊发展影响较大的科研团队和作者,科技期刊可以与其加强合作,建立互利共赢模式。通过合作促进科研团队和作者关心期刊发展、参与期刊经营、对期刊的组约稿件认真负责;科技期刊可以为科研团队和作者提供科研平台,提高其学术影响力。CGS具体做法如下:(1)邀请科研团队和作者参与期刊刊文方向、组约稿选题研究,共同探讨学科研究重点和方向;(2)期刊跟踪科研团队和作者的课题研究,适时开展专题性刊文,宣传其研究成果;(3)对合作关系的作者稿件,按照组约稿的模式进行优先发表。
  
  3 结论与展望
  
  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质量,而组约优秀稿件对期刊论文学术质量贡献不容忽视。发挥编委的学术优势导向性组约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资料库定向性组约稿、跟踪学术会议专题性组约稿、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识别性组约稿四种组约稿模式和寻求合适的科研团队和作者进行组约稿、严格按照科技期刊稿件审查流程管理组约稿、建立稿件作者与期刊的互利共赢模式三种组约稿件质量管控措施可以为科技期刊组约稿提供有效途径,对CGS影响因子由2010年的0.656提升至2015年的1.145作用明显。
  
  此外,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与国际优秀期刊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科技期刊组约稿的国际化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可以借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的支持,继续加大国际组约稿工作,如增加国际编委比例,吸纳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进入编委会,鼓励其进行期刊宣传和国际化组约稿;实施走出去战略,期刊编委和编辑多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或专程拜访国际知名学者,加大与国际学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开展国际会议专题性组约稿和寻求潜在高质量组约稿对象;加大联合组约稿力度,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海外华侨或海外中国访问学者、国外来华研究和讲学专家充分沟通,发挥他们海外联系能力进行国际化组约稿;增加期刊国际显示度,包括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合作、纳入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建立信息丰富的独立网站、采取开放获取模式以及采用国际通用的在线稿件处理系统等可使海外作者有机会了解到期刊,进而便于期刊国际化组约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