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现状与思考

2017-03-06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报  综合性  专业特色  期刊更名  学术质量
  
  作 者:赵新科 新疆大学学报编辑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666号 830046
  
  摘 要:【目的】探究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化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基于2007年至2013年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的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统计情况,总结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存在专业特色发展未受重视、优势专业发展定位不准、地域特色专业不突出以及缺乏优势学科支撑等问题。【结论】 提出学报编辑部要根据高校的不同层次并结合高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争取高校的支持,找准定位,差异化办刊。
  
  高校综合性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它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传播科学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现行科研评价以及高校量化考核的影响,高校综合性学报普遍受到专业性期刊的强烈冲击,多数高校综合性学报存在校内优质稿源外流,特别是本校具有学科优势的优质稿件基本流向国内一流的专业期刊以及国外SCI、EI收录的专业期刊,高校综合性学报已经不能很好地展示高校的科研实力。因此,如何调整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办刊方向,进行专业特色化改革成为了高校学报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何先刚,叶红波,吕文红等介绍了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版学报专业化、特色化办刊的经验,甚至是更改了刊名,成为真正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董建军研究了《广东金融学院学报》专业特色化办刊模式的可行性。洪鸥等,邱芬等分析了高校综合性英文版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前的困境,并对期刊的专业化、国际化转型进行了探索。徐玉梅等探讨了高校综合性学报,大专业小综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朱蕴波认为高校综合性学报要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突出综合性学报的特色。这些研究为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文献[2-9]只是对个别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的实践进行研究,并不能代表不同层次、不同文种综合性学
  
  报专业特色化发展的普遍性,且目前尚无针对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现状的研究。本文基于调查统计数据,以更名的高校综合性学报为研究对象,统计了2007年至2013年间不同层次、不同文种高校综合性学报更名的数据,对其中存在的普遍的专业特色化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术期刊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探索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的有效路径。探讨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特色化更名后的现状和改革思路,不仅仅可以提高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还可以给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对象选取和数据统计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以2007年至2013年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行政许可事项为依据(因2014年及以后更名期刊的统计数据要到2016年底及以后才能公布,故统计到2013年底),对高校综合性学报更名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不包含高校合并更名后仍为综合性的学报),共查询到符合条件的高校学报64种,这些学报按高校层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类高校学报5组,按语种不同分为汉语、英语两类,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高校综合性学报更名情况统计表

高校类别 语种 学科
中文 英文 社科类 自然类 医学类
“985”高校学报 2 1 1 1 1(英文)
“211”高校学报 5 4 5 4(英文) 0
普通本科高校学报 36 1 23 6 8(含1英文)
高专类高校学报 3 0 3 0 0
职业类高校学报 12 0 12 0 0
总计 58 6 44 11 9
  1.2 数据库的选择
  
  更名的中文高校学报以国内权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来定性评价,更名的英文综合性学报以是否被SCI或EI收录来定性评价,具体见表2;没有被收录的更名学报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中被引量、Web下载率、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等来定量评价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化发展,详细数据在此不一一列出。
  
表2 更名高校学报被数据库收录情况统计表
高校类别 中文核心 CSSCI EI SCI 总计
“985”高校学报 1 0 0 0 1
“211”高校学报 0 1 2 2 5
普通本科高校学报 6 5 0 0 11
高专类高校学报 0 0 0 0 0
职业类高校学报 0 0 0 0 0
注:“211”高校中一种英文学报被EI和SCI同时收录,普通本科高校学报有三种期刊被中文核心和CSSCI同时收录。
  
  2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现状
  
  针对以上选取的期刊和数据,笔者查阅了所选高校和高校学报官网,查询高校相关信息以及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发展状况,并结合中国知网刊载文献统计更名后学报专业特色发展方向是否与高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相一致。通过查询并结合以上定性、定量评价数据,发现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2.1 学报专业特色发展未受到重视
  
  学报编辑部是高校的教辅单位,这对以教学、科研为重的高校来说,学报编辑部常常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高校的应有的重视。据表1、表2数据,64种更名的学报中只有13种被权威数据库收录,占比仅为20%。在这64种更名综合性学报中,有22种学报(全是中文)是因为几所高校合并被迫式的更名,其中合并到“985”高校一、“21EI高校两所,其余19所都是普通本科院校。这22种学报中只有两种学报更名后被中文核心或者CSSCI收录,占被迫式更名的9%,这表明高校对学报不够重视,只是一改了之,且这两种学报都是普通本科高校所办,可见改刊是否成功与高校办学层次没有必然联系,只与高校重视与否有关。6种英文更名学报有3种被EI和SCI收录,其中有一种被EI和SCI同时收录,这与高校积极推行期刊国际化是分不开的。
  
  2.2 优势专业发展定位不准
  
  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作为高校的学术期刊,学报应该把高校的优势转化为学报的优势,因此,学报对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不但取决于对本校优势学科的把握,还是高校各个学科的博弈,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结果表明,在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13种学报中,有8种学报的主办高校为专业类普通高校,如《西北政法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广东金融学院学报》等,这些高校综合性学报直接把高校的优势学科改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以此定名,如:《法律科学》《外国语文》《大气科学学报》《金融经济学研究》。剩余:56种更名学报中只有5种期刊被权威数据库收录,只有区区的9%。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这些期刊的刊文专业不是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专业定位的,如《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分别更名为《教师教育学报》《教育文化论坛》《创新与创业教育》等,还有一些职业类高校学报纷纷更名“职业教育论坛”或者“职业教育研究”,再或者加上地名,如《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新疆职业教育研究》等,这些高校综合性学报都是没有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或者不以本校优势学科定位学报专业发展方向。
  
  2.3 地域特色专业不突出
  
  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由于服务高校的宗旨,使得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鉴于特色学术期刊的品牌效应,这64种更名学报中有11种改刊为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期刊。如《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印度洋经济体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更名为《武陵学刊》,这几所高校学报利用高校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改刊时突出了地域特色。但经笔者查询,这些突出地域特色的学报并没有把本校的地域特色专业作为期刊的专业发展方向,如《印度洋经济体研究》刊发范围为印度洋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与宗教等区域性问题,《武陵学刊》以“中华德文化研究”为特色栏目,这些并不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这些综合性学报更名后各项计量指标虽说有所提升,但是并不理想。
  
  2.4 高专、高职类院校学报缺乏优势学科支撑
  
  高专、高职类的学报是我国高校学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此类高校与“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的科研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此类高校学报缺乏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支撑,学报发展不容乐观。据统计,更名后的高专、高职类高校学报没有一个被权威数据收录,这是此类学报缺乏优势、特色学科支撑,还想和众多重点高校学报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竞争,没有分层次差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思考
  
  从13种更名后被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以及其他51种更名后还没被权威数据收录期刊的定量指标可以看出,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转型后在被引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下载率等指标都有所提升,这说明转型后的刊物在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方面都得到了提升,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化发展是可行的。针对以上统计数据和分析,笔者提出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期为综合性学报的转型提供可供选择的思路。
  
  3.1 全面规划,争取高校支持
  
  高校综合性学报多是高校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编辑部的办公场所、人员、经费都来源于高校,离开高校的支持,学报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学校的理解与支持是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必需争取高校的支持。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涉及到如何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学科而放弃其他学科的问题,非专业化的编辑如何安排岗位的问题,如何吸引优势、特色学科优质稿件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校全面规划、统筹解决。(1)由学校出面召集相关学科院系和编辑部讨论优势学科选择问题,并依托选择的优势学科走专业联合之路。(2)建立资金资助成果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的管理机制,并作为项目结题的必要条件。(3)对有国家级资金资助的优势学科的研究成果至少有一篇稿件发表在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并给予相应的科研认定,进行相应的科研奖励,否则不予结题,借以吸引校内优势学科的优质稿源投向本校期刊。(4)把编辑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规划中。把非专业编辑经过培训调整到校内其他岗位上,让专业编辑参加学校专业的学术会议,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向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支持编辑参加相关科研活动,培养精通编辑业务,掌握专业能力,具备良好品质的编辑人才队伍。(5)建立主编、编委的考核管理机制,让他们变成学报的“自己人”,为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建言献策,并为学报的学术质量负责,实现学者化办刊。
  
  3.2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突出刊物核心竞争力
  
  优势学科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直接为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的高校学报更应以发展优势学科为己任,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围绕和突出优势学科,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强化学报的学术导向功能,转型为专业期刊,提高刊物的核心竞争力。如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矿业工程更名为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此专业期刊现已被EI收录,影响因子高达1.7,《广东金融学院学报》依托广东金融学院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金融学更名为《金融经济学研究》,影响因子1.34,此刊成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收录期刊,这对不是名校的广东金融学院来说,《金融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此,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并以此定位学报的专业发展,发表优势学科的优质稿件,并强调期刊的专业性,突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
  
  3.3 依托地域特色专业,形成刊物特色
  
  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高校,他们的分布都有其地域性特点,而地域特点是其难以替代的优势所在。当地区位优势、气候因素、自然资源、科技现状以及文化、历史等成为所在地高校的研究热点时,围绕这些研究热点,将聚拢一批相关研究团队,进而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内容的特色学科。如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利用地处海峡两岸的区位优势,将《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名为《海峡法学》,并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学科“涉台法律问题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利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地域优势,将《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更名为《青藏高原论坛》,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特色的“青藏高原生态研究”和以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藏学研究”栏目,荆楚理工学院(所在地荆门)利用地处荆楚历史文化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荆楚学刊》,形成了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的“荆楚文化研究”特色。这些具有地缘优势的特色专业形成了刊物特色,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因此,高校学报要把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学科作为专业特色发展的方向,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实现期刊学术价值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当地科技的进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3.4 资源外取,联合办刊
  
  高专、高职类高校学报不是“985”“211”类高校学报,没有优势学科的支撑,也不是普通本科高校学报,没有特色学科的支撑,缺乏办刊优质资源,如果和此类高校学报设置同类专业栏目,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高专、高职类高校学报应该借助研究院所、行业协会的科研资源实现双赢。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以旅游为核心特色,联合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建立专业特色栏目,果断更名为《旅游论坛》。据笔者统计,《旅游论坛》近几年外稿比例在90%以上。2015年该刊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共同建设“会展与节事旅游”栏目,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为该栏目学术支持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秋菊教授为该栏目主持人。通过这些措施,《旅游论坛》成功遴选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近五年影响因子都在0.78以上,最高达到1以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流通与服务类中排名第三。
  
  3.5 找准定位,差异化办刊
  
  讨论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定位,首先要清楚高校的定位。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普通高等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不同层次高校的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发展也应找准定位,差异化办刊。从笔者统计数据来看,6种英文更名综合性学报中有5种为“985“211”高校所办,36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中文综合性学报改刊为专业特色期刊。因此,笔者认为,“985“211”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转型应定位在国际化、
  
  专业化上,和国际学术期刊同台竞争,创造中国品牌期刊,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普通本科高校综合性学报转型应定位特色专业上,努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高专、高职类高校综合性学报应定位特色,偏重于学术理论普及以及技术应用,并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并以此与“985”“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形成优势互补。
  
  4 结束语
  
  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发展一直受到学术期刊界的关注,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统计2007年至2013年间不同层次、不同文种高校综合性学报更名的定性、定量数据,分析了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发展现状。由此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高校综合性学报应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学科资源,找准定位,差异化办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化期刊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泽青.2014 年中国期刊现象观察
  
  [2] 何先刚.专业化特色化赋予学报生存力发展力
  
  [3] 叶红波.打破综合性内向型办刊模式 走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4] 吕文红.吕海亮.高丽华.明确期刊定位优化办刊模式
  
  [5] 董建军.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办刊的可行性
  
  [6] 洪鸥.姜春明.陈海清.孟庆勋.高校学报英文版专业化转型探索
  
  [7] 邱芬.国荣.赵大良.综合性学报英文版向专业期刊转型之路
  
  [8] 徐玉梅.于长英.刘春光.基于重点学科形成高校学报“大专业小综合”的办刊模式探析
  
  [9] 朱蕴波.专业化的定位 开放化的办刊
  
  [10] 赵新科.论高校在提升学报质量上的作用
  
  [11] 田振东.王纪安.找准定位 培育特色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