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众媒时代、信息实在和智媒传播——关于我们处在一个何种传播时代的漫思

2017-03-06 来源:《新闻战线》

  【摘 要】 我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时代?有一个出现不久的词,叫众媒时代。媒体变局已生,且残酷甚甚。如此千帆竞发的互联网媒体持久涌动,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传媒格局,特别是震撼和颠覆了报刊、电台、电视台这些总是能够大一统的"主流媒体"。这个总是由主流媒体引导走向的传播格局,曾是人类文明在大众传播时代的基本框架之一,但从使用量和影响力看,在体制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以移动互联为主要媒介终端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已经实际成为当下媒体市场中的主流媒体。
  
  【关键词】 媒体家族; 众媒时代; 信息实在; 智媒传播;
  
  【作 者】 蒋亚平
  
  媒体家族和传播形态
  
  早些年学习新闻专业的人,习惯依照不同的出生顺序,把报刊、电台、电视这三种传统媒体,称之为“老大”、“老二”和“老三”,老大的用户叫读者,老二的用户叫听众,老三的用户叫观众。在传播学里,人们又把人类的传播形态,依序分为身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工具,主要就是报刊、电台和电视这三兄弟,他们是大众传福时代的骄子。传播学把这“三兄弟”的用户,统一称作为受众。
  
  这“三兄弟”主政的媒体时代,现在称之为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一词,和读者、听众、观众的涵义在逻辑上是完全自治的,表现为在大众传播的范式里,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负责主动“给予”,是单向发力,受众则是负责被动“接受”,是单向受力。
  
  但是,进入互联网媒体时代,也即人们称之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时代后,媒体大家族突然增添了个“老四”后,人类的传播状态就不大一样了。
  
  “大众传播”和“受众”之困
  
  中国社会,大约是从2l年前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早在1999年,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你上网了吗?》。丈章列举了网络媒体的十大特性,即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可检索、可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导航性、可靠性。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网络媒体,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人类社会的传媒世界里冉冉升起”。
  
  实际上,被称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媒体的众多特性,许多和传统媒体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媒体就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基因综合体、变异体。这也就是为何互联网媒体具有各种传统媒体不同功能的原因。如提供文本阅读,就是报刊的本性。如速度决、范围广、多媒体等,本也都是广播、电视作为曾经的新媒体出现后,相对于报刊的特性。
  
  那么,互联网媒体作为新一代的媒体,真正属于自己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可复制、可检索、超文本和可交互。这其中,交互性又是其最本质、带有基因性质的特性。交互这个特性及其在当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展开,和各种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的传播应用,是人类传播形态经过长期的演化,一步步从身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后,又从大众传播向人类最原始、最本原的人际传播乃至身内传播形态的皈依。
  
  我们试着为互联网媒体这个新媒体家族排排坐:电子邮件,门户网站,BBS。个人主页(空间》,QQ群,博客,微博,手机等移动终端。APP、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移动直播、包括正露头角的VR、AR播放器等等。
  
  上述其中任何一个家族成员,他们作为媒介或媒体专擅的传播形态可能不一样。如电子邮件,其大众传播性就差,却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有着最可靠的速度和信度。某种意义上,后来的种种网络交互应用,实际上就是电子邮件各种潜在功能在新环境下的发散。如门户网站,无论从哪个方而评判,都比传统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更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如上世纪未网易曾经最早尝鲜的个人主页,腾讯早期模仿的ICQ,1999年5月9日人民网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使馆次日开办的《强国论坛》,则是至今昌盛不衰迭代而兴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如空间、博客、微博乃至朋友圈的滥觞。特别是当时得到政府和网民共同认可的人民网《强国论坛》,第一次通过议论国事方式,向中国的网民展现了互联网独有的交互基因的可爱性、有用性乃至特殊的、不可大意的冲击力和重要性;如稍后的新浪微博,尽管在资本的折腾下和技术的冲击下,命运跌宕起伏,更像一个唯有一支强大编采队伍才能养成的多彩、互动的网上新闻速递频道,把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交媾到极致;如QQ各种交互功能中潜在的媒体传播能力,在移动互联兴起和博客、微博周期性退潮后,通过寄生移动客户端,更是在青春群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迸发;如分娩于天才乔布斯的苹果APP,马化腾和张小龙共育的微信公众号,这两个当下的媒体骄子,成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取代桌面计算机作为新媒体主流平台的天籁之声;始于智能手机的多彩移动终端,正发展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人身的延伸器官,和一个似乎可以完全覆盖先前所有种种传播形式功能的尤物;盈利能力强盛的移动互联+移动直播组合,更是把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这四种媒体形式,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者几种传播形态,叠加交融在一起,形成当代媒体传播形式的演进高地。
  
  此情此景,使得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遇到了困难。用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能够像读者之于报刊、听众之于电台、观众之于电视那样,准确地对应互联网媒体和用户的关系。开始,在互联网媒体的交互基因特性还因种种应用障碍不能充分展现时,人们还能借用受众一词说事。因为互联网媒体这个“老四”,具备他三个“哥哥”都有的功能,人们上网,能够同时动用嘴巴、耳朵、眼睛,能够读、听、看。在这个意义上,受众一词用来说明最初的新传播现象,是成立的,一方只是输出,一方只是输人。在门户网站初建时期,也是如此。但是,一旦网络媒体的社交特性运用崭露头角,一旦互联网媒体这个老四的交互本性迅速成长和彰显后,产生于非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理论中的“大众传播”和“受众”这样一些兜箱底的概念,就不那么合时宜了。
  
  于是,为了对应互联网媒体用户一词,人们只得回到那个最初、最简单、最朴实、外延广阔却最没有确切含义的词:网民。
  
  显然,有着交互基因的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自文字出现以后、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里人类传播形式最大的改变,就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大喇叭方式,我给你收,我说你听;不再是单一的媒体组织者对用户的谆谆教导和不倦灌输,而是双方开始共享媒介平台,并能够在同一时空既单向传播,又双向和多向互动。
  
  问题在于,在一个主要以双向和多向交互应用产品构成的媒体传播历史时空里,在一个传播甚至主要通过这种双向或多向的主动交接才能抵达目的地的时代,我们熟悉的那个主要是通过媒体人和媒体组织、在固定的媒介平台上向受众单向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的时代,即大众传播时代,是否正在褪色和离去呢?
  
  互联网媒体成长实践和“众媒传播”
  
  那么,我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时代?
  
  有一个出现不久的词,叫众媒时代。这是对在中国已经朝气蓬勃20年、当下依然千帆竞发的互联网媒体景观的一个描述。对于一个至今实践不己、远未定型的领域来说,这是一个形象的、有态度的、标志性的概括。
  
  “众媒时代”及其相应的“众媒传播”,在词语上和大众传播看似相像,却有大的不同。“众媒”的众,不仅仅包括大众,也包括小众和不大不小的众。也就是说,众媒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也涵盖了我们称之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各种传播形态。特别是众媒的“媒”,完整地包括了媒介和媒体这两个极其接近、容易混淆、又时有区别的传播范畴。
  
  但是,另一方面,“众媒”这个概念,和“网民”一样,尽管外延清晰有界,但其内涵依旧摇晃和行进在动荡性很强的成长实践之中。众媒,或众媒传播,究竟是一个最终能够得以确认、对包括目前乃至以后所有传统和非传统媒体形态的历史概括?还是如同第四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流行概念一样,是一个在当下急剧变革和变化的人类传播形态中闪烁、稍后依然被人们觉得有残缺、需要继续完美的一时的概念?
  
  问题的实质来自两个方而:“众媒”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历史上近三四百年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播,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传播开始终结了吗?还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所谓类似众媒时代这样的各种总结和弹唱,不过是在由种种新技术裹挟和繁衍的场景装扮下,演绎着传统的人类传播形态的老故事?
  
  新媒介时空和消失的媒体边界
  
  在研究我们称之为“众媒”的传播形态和时代时,会发现一种哲学上的“螺旋循环”现象,这有助于了解人类是怎样从身内传播,一步步走向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乃至“众媒时代”的“众媒传播”,又怎样会从“众媒传播”一步步盘旋上升到某个地方,又在新的躯体里回向到人际传播乃至身内传播,而且,这个回向,呈网状而不是线状。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新媒介时空。其实,四五十年前麦克卢汉就明确提出的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等理论,非常有助于我们很好地串联和理解关于所谓“众媒”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在众媒传播时代,种种传统的媒体边界正在消失。实际上,消失的不光是媒体的边界,还包括媒体同社会其他组织或世界其他物理空间存在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意义上有特殊作用和功能的传播形态,特别是大众传播,确实正在弱退乃至消隐。导致这弱退和消隐的原因,或是大众传播作为一定阶段的主要传播形态,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已经没有先前那么重要,没有那么大的用处。人类社会演进中对大众传播的这种新展现的规避和扬弃,和对种种人际交互传播方式的迷恋及高速趋进,或会使传播最终一体融入整个生活和世界,最后完全泛化为人体和社会本身。这样的时候,从人身逐步分离后、开始异化于人又异化于社会的大众传播及其相关性质的媒介,就再也没有先前那样特别的意义。
  
  对此类的传播形态演进,当然需要更实证和持久的观察。但是,结论是一定的。这样的变化,包括人类因为使用和大众传播不同的传播媒介引起的姿势变化、体感变化,甚至可能会引起人类身体结构和器官比例的变化。比方说,当人们都从虚拟的终端环境中寻找各种需求和快乐时,四肢特别是双腿的重要性,包括性器官的重要性,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处在新的传播状态的人们,主要是坐、看、想、听,人的脑袋、颈椎、腰椎和眼睛、耳朵,就变得格外重要,从而在日进的操练中格外发达。人们越是沉溺于在虚拟现实里同外界对接,寻找快感,就越是向着可能会最终改变人体形态和人的身体结构的方向前进。火发明以后,熟食滋养了人的大脑,改变了人对工具的使用,帮助人完成了直立行走这个颠覆性的过程,才形成了人现在这个似乎还比较匀称的模样。有人说,互联网是人类自火以来最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对传播的颠覆,对社会和文明的改变,正在彰显。假以时日,互联网及其发展,或许也会像火的出现一样,通过对人器官作用的改变,使人的生物特征发生改变。计算机已经相当成功地使人“宅”了起来,但也只是在有办公桌的室内空间。近两年微信出现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互联网媒体对人所处时空的占领,不仅已经涵盖了包括卫生间、卧室等室内任何空间,也扩张到室外任何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空间。人的颈椎、肩肘、眼睛包括四肢运动的时间,和其时空形态,同传统媒体时主要基于桌面计算机的门户网站时代相比,全然不同。实际上,这种全然不同对人的影响,甚至已经在开始改变各医院里的专科设置、医护人员配备和医疗设施的比例。多年前美国科幻电影中那些天才编导想象杜撰的大脑袋鼓眼睛短腿的外星人,或正是当代以这种新传播形态生活的地球人的未来形象。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发展后从大众传媒到新媒体,乃至到现在谈论的所谓众媒时代的种种变化,相对于互联网传播形态及其带来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演变乃至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不过是人类进化史中小小的涟漪。
  
  相对大历史这是小事,但对于现今一直在大众传播环境里浸淫、自得或者只是为了生存的媒体组织和媒体人,却是天大的事情。新闻二字,似乎依然如雷贯耳。传播作为统摄传媒、电讯、计算机乃至安全、娱乐的行业、产业,伴随着人们演绎的各种互联网+的真真假假的故事,正空前地成了社会的大势力。另一方而,而对传播这个大势力,当人们想去亲近时,却又似突然进入演京剧“三岔口”的场景,眼睛睁得开,耳朵听得见,精神能高度集中,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昨日为人为事为单位,在新闻传播地盘,还是光鲜照人,如日中天。转眼今日,一如弃妇。似曾有过的横扫六合的一身绝技,突然束之高阁,无影无踪,往日辉煌,或就如此绝尘而去了。
  
  “信息实在”和智能传播
  
  媒体变局已生,且残酷甚甚。如此千帆竞发的互联网媒体持久涌动,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传统的传媒格局,特别是震撼和颠覆了报刊、电台、电视台这些总是能够大一统的“主流媒体”。这个总是由主流媒体引导走向的传播格局,曾是人类文明在大众传播时代的基本框架之一。在西方,新闻记者甚至被称之为“第四权力”,实际上就是种种在大众传播时代寄生的主流媒体自身和背后各种力量在社会上的综合影响力。
  
  从使用量和影响力看,在体制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以移动互联为主要媒介终端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实际已经成为当下时代媒体市场中的主流媒体。在中国,这种变化表现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主流媒休,和最强大的新生互联网媒体之间的正面相遇。对这样的正面相遇产生的种种变化及其影响,怎样评估都为合理。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传统的主流媒体也越来越失去往日的辉煌。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是一个最新的诠释,骄傲和矜持的《纽约时报》在对特朗普当选的美国大选的最新反思中,甚至解释为在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冲击下,以记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又是一个需要观察和讨论的大话题。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坍塌,和被喻之“第四权力”发声平台的主流媒体格局的改变,似乎只是一个独特过程的开始。经历过现在看起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众媒时代后,或者拉长一点时问看,经历过近20年的Web1.0、2.0、3.0时代后,下一步,不需太长时间,三五年以后吧,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AI是一个热词,大数据或云计算也是热词。这些热词与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有关的媒介联姻,会形成什么样的新的社交媒介平台?肯定不会再是移动互联、穿戴设备等等,也不再会是微博、微信,而可能不会再是一种注定要和人体、万物融为一起,又独自吟唱,由云数据+机器计算,或由量子生物芯片+VR/A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一类的模模糊糊的不同的“信息实在”。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对传播方式和媒介形式的影响,几乎会导致一种被重置和格式化的传播场景出现。特别想象一下,生物量子芯片和脑电波之间能够有效友好互动的场景吧。这会是一种崭新的“信息实在”,是一种可以消化和装载人类目前所有想象力的传播媒介。有这样的“信息实在”,媒介不再仅仅是人的身体向外的延伸,而开始向内延伸,植入人体内,最终同人的肉身、甚至同人的思维融为一体。这种不同的与人身合一、人脑合一的人工智能媒介平台,一定会有属于它的、以交互为其本质特性的媒体产品形式,类似论坛、博客、微博、QQ之于台式电脑,微信、手机QQ之于移动终端。在这样的智能传播形态下,曾经的大众传播的模样,会永远消隐在网状或云状、双向或多向、计算和被计算的信息交媾运动中。此时此刻,媒介和媒体,媒介和内容,媒介和人身,媒介和万物,万物为媒,媒即万物,不二如一,地久天长。
  
  当由这样的“信息实在”作为一种一长入、延伸、缠绕人体周围一切时空的媒介和传播,并且如同现在移动互联和社会、人类这样的关系开始显现和确立时,其导致的人类的传播形式和行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的心念、意想、习惯和姿态乃至人的形体结构的影响,一定会通过更为巨量和美丽如花的刷屏刷屏再刷屏,生成、繁殖和新妆出一个属于它的、新的传播时代的前世和当下。
  
  如果这样理解“众媒”时代或者高智能化的新传播时代及其时空,那么,当你想去参与、影响或主导其中的一个节点,或者想诞生、美丽出其中的一个场景,总之,当你想在这样的传播时空中有一点点能显出自己音影的摇摆,都意味着你深陷了一场与人体和人体以外万物牵连的谴绻、思念、纠结、呐喊乃至战争。那些在众媒传播时代、或在正在到来的新智能传播时代里似乎已经成为主宰的一些组织和存在,只是在主宰属于当下的这一个时空的点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单向的、置身于人体之外的“传播”,终结了。一种崭新的传播时代正在来临。
  
  众媒传播时代也罢,智能传播时代也罢,包括正在远去的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当然都是一个光荣和梦想乃至辉煌的时代。但是,一定也曾是一个纠结、眉目不清、仿徨和未定的时代。看看BAT吧,包括看看当下在全球气势如虹的AT吧,顺便也看看各种正在奋斗和融合的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吧,看看一起和互联网传播相关的人和组织,看看他们如何在各种故事中狂劲地舞动或扭曲白己的身躯,就知道,在一个由类似TCP/IP等互联网协议主导、身芯合一、万物皆媒时代,该是有多么多的未知和最终也不知如何了断的夙愿或宿债。
  
  还是回到1万年、50万年、或100万年前吧,来想象和构想我们关于传播和媒体的未来:身外无物,天地人一如。我们未来的穿戴和植入,未来的万物皆和身芯合一,我们现在谈沦的关于未来传播时代的一切,或正是我们假借当下时空,给我们自己相关一切一切的馈赠和对于我们过去时空和身体的一种生长、学习和敬念。
  
  (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