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郝日虹)9月18日至21日,2014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刊博会”)在武汉市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部分中直报刊出版单位以及和海外出版单位参加本次刊博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参展,集中展示其运营的院属71种学术期刊。
18日上午,中国期刊协会还主办了“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运营总监梁艳玲作为受邀嘉宾进行了“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的主题演讲。
梁艳玲在主题演讲中,分别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的政策背景和必要性、改革的目标、思路与实施路径、集中运营的成效和经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梁艳玲说,过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各类学术期刊80余种。这些期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代学人创下的学术品牌,在全国学术界具有引领学科发展和理论方向的作用。就管理体制而言,基本上都由各所主办。有的设有专门的编辑部,有的则是研究人员兼职编辑。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借助各所的学术资源,有利于形成学科优势;缺点是比较分散,各刊内部的流程也有较大差异,在运营上没有规模效益。一个小编辑部,即使只有三五人,也要承担排版、印制、发行、邮寄等非编辑核心业务,甚至为此要动用部分经费聘用临时人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除了多而散之外,无论是期刊纸张材料、开本尺寸,还是设计风格、装帧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以说五花八门。而且有的纸张材料较差、印制质量较低,与我院学术期刊的业内地位不相匹配,更谈不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整体形象。再者,由于人员编制和业务规模的局限,除极少期刊品种外,大部分期刊的宣传推广工作开展得并不深入。除了邮局征订之外,只有少量的直接订户,而且每年都在减少,个别期刊甚至完全以赠阅为主。虽然我院学术期刊存在专业面狭窄的限制,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宣传推广的必要,只是因为没有专业人才、专业渠道和规模效益。统一运营,变分散为整体,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梁艳玲表示。
由此可见,若要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建设高端学术传播平台,巩固和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深化学术期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采取了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相分离的改革思路。一方面要求编辑部集中精力做好内容的审读和把关,努力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准;另一方面由出版社承担印制和发行等工作。”梁艳玲介绍说,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试点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试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进行制度保障。
“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不仅解放和激活编辑生产力,使编辑能有更多精力投入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工作中去,而且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运营印制和发行事宜,能够利用专业化的队伍和营销的渠道,最终做到提升质量、改进服务、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提高效益。”梁艳玲补充道。
18日下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刊博会主题活动之“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沙龙在展馆新闻发布区举行。沙龙围绕“中国学术期刊如何走出去”这一主题,就创办英文期刊的成功经验及难点、如何进行学术期刊对外宣传、推介以及如何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a&World Economy执行主编冯晓明、《经济研究》杂志社副社长张永山、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期刊分社社长刘海、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编辑柴宁、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顾问曾彦彰分享了他们的相关经验。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沙龙。(刘振华供图)
读者参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展区。(刘振华供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获得2014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创意设计优秀奖。(刘振华供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运营总监梁艳玲参加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刘振华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展区。(刘振华供图)
18日上午,中国期刊协会还主办了“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运营总监梁艳玲作为受邀嘉宾进行了“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的主题演讲。
梁艳玲在主题演讲中,分别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的政策背景和必要性、改革的目标、思路与实施路径、集中运营的成效和经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梁艳玲说,过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各类学术期刊80余种。这些期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代学人创下的学术品牌,在全国学术界具有引领学科发展和理论方向的作用。就管理体制而言,基本上都由各所主办。有的设有专门的编辑部,有的则是研究人员兼职编辑。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借助各所的学术资源,有利于形成学科优势;缺点是比较分散,各刊内部的流程也有较大差异,在运营上没有规模效益。一个小编辑部,即使只有三五人,也要承担排版、印制、发行、邮寄等非编辑核心业务,甚至为此要动用部分经费聘用临时人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除了多而散之外,无论是期刊纸张材料、开本尺寸,还是设计风格、装帧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以说五花八门。而且有的纸张材料较差、印制质量较低,与我院学术期刊的业内地位不相匹配,更谈不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整体形象。再者,由于人员编制和业务规模的局限,除极少期刊品种外,大部分期刊的宣传推广工作开展得并不深入。除了邮局征订之外,只有少量的直接订户,而且每年都在减少,个别期刊甚至完全以赠阅为主。虽然我院学术期刊存在专业面狭窄的限制,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宣传推广的必要,只是因为没有专业人才、专业渠道和规模效益。统一运营,变分散为整体,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梁艳玲表示。
由此可见,若要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建设高端学术传播平台,巩固和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深化学术期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采取了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相分离的改革思路。一方面要求编辑部集中精力做好内容的审读和把关,努力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准;另一方面由出版社承担印制和发行等工作。”梁艳玲介绍说,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试点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试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进行制度保障。
“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不仅解放和激活编辑生产力,使编辑能有更多精力投入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工作中去,而且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运营印制和发行事宜,能够利用专业化的队伍和营销的渠道,最终做到提升质量、改进服务、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提高效益。”梁艳玲补充道。
18日下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刊博会主题活动之“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沙龙在展馆新闻发布区举行。沙龙围绕“中国学术期刊如何走出去”这一主题,就创办英文期刊的成功经验及难点、如何进行学术期刊对外宣传、推介以及如何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a&World Economy执行主编冯晓明、《经济研究》杂志社副社长张永山、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期刊分社社长刘海、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编辑柴宁、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顾问曾彦彰分享了他们的相关经验。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沙龙。(刘振华供图)
读者参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展区。(刘振华供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获得2014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创意设计优秀奖。(刘振华供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运营总监梁艳玲参加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刘振华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展区。(刘振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