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变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与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

2016-12-30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陈英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因此受到了深刻影响。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赋予了新的定位和新的内涵。中国出版物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科技成果的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变化的世界文化格局的角度,思考和探讨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相关问题。
  
  一、变化的世界文化格局
  
  世界文化格局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多元并存的状况。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基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曾经影响东西方、南北半球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自然地理障碍被逐渐消除,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其中包括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在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传播力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力。竞争力强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国际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强势文化,而竞争力弱的文化则逐渐成为退居次要或边缘地位的弱势文化。文化的强势与弱势取决于不同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强与弱。回顾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世界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欧洲文化以及后来的美国文化,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支撑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逐渐占据了文化主导的优势地位,形成了今天“西风压倒东风”的局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世界文化格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中华文化的影响逐渐式微,西方文化则伴随着西方国家实力的增强逐渐占据了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然而,有西方政治家指出,当今世界的重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全球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一个重要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成长及其国际政治影响力的迅速增强。美国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中国的崛起不仅标志着西方‘一家独大’的终结,也标志着全球权力中心的相应东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不断上升,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需求迅速增加,包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历史、艺术、文学、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预示着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将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性机遇。在古代,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十分落后,受自然地理的阻隔和交通手段的落后等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华文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比较密切,但与地理遥远的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文化交流则十分有限。历史学家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的朝代,其对外文化交往包括了今天的日本、越南、朝鲜半岛以及西域国家等,当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更远一些的国家都在学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相当广泛和深入。尽管如此,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地理上主要还是在东亚地区,属于地区范围内的影响,远非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西方在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一直在努力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西方文化,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著作,这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因此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文化传播的流向看,一百多年来一直以西方国家向中国输入文化为主,中华文化向西方国家输出则比较少,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今天的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中华文化开始受到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将会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以引进西方文化为主的局面,提升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但是,幻想不花力气即可达到这一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必须通过努力推动才能实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一方面,要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另一方面,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对外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实力的不断增强,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助力,因为文化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入,文化是影响世界、影响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二、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十七大和十八大明确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为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出版业把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作为改革发展的战略之一,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启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征程,实现了中国出版业从以“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转型。
  
  为鼓励和支持文化走出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保障。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2010年商务部等十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上述文件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方面,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充分利用好有关部门制订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包括2006年《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2007年《新闻出版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2009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0年《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012年《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且提出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走出去指导方针。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中国出版产品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指明了走出去的方向与路径,成为推动出版产品和企业走出去的原动力。
  
  政府除了在提供政策保障外,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走出去工程项目为出版产品和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强了对外出版交流,利用国际国内重要书展,举办大型对外出版交流活动,为出版产品和企业走出去搭建交流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深化改革,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得到进一步消除,出版业的自身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新闻出版业多项指标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年出版图书品种数量世界第一,日报发行量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世界第三。但是,中国出版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欧美出版强国相比,我国出版企业的总体实力还比较弱,在走出去的初期阶段,出版企业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别是资金的扶持。为此,作为扶持出版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政府先后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包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出版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边疆地区新闻出版走出去扶持计划”“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丝路书香工程”“参加国际书展和举办中国主宾国活动资助”等等。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出版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缓解了出版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资金上的困难,为出版企业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开辟了道路。
  
  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性不断增强,中国出版物产品和版权走出去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初具规模。在出版物版权输出与引进方面,2015年,全国出版物版权输出10 471种,较2014年增长1.7%;引进国外出版物版权16 467种,较2014年降低1.4%,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为1:1.6。而在10年前,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的比例是1:10。不仅版权输出的数量得到大幅提升,在版权输出的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版权输出到国外的内容除了少量的中国古典作品外,多以中国烹饪、武术内容为主。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继续受到国外读者青睐的同时,一大批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生态、社会等内容的出版物以及大量的少儿读物在国外翻译出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中国优秀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是中国出版业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国各类出版物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标志。此外,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作品《三体》获得2015年雨果奖,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企业走出去方面,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459个,其中从事图书出版分支机构28个,期刊出版业务14个,报刊及新闻采编分支机构275个,数字出版子公司15个,出版物发行网点65个(包括网络书店4个),印刷或光盘复制工厂45个,出版教育、培训、版权、信息服务机构7个,通过收购或参股建立的海外网点10个。不过,在出版物实物进出口总金额方面,出版物进口大于出版物出口的状况还没有改变。2015年,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总金额为10 485.6万美元,较去年增长4.4%;全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总金额为54 765.2万美元。
  
  中国出版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出版业相比,中国出版业目前依然是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中国出版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中国出版企业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强,中国出版的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出版物还很少,出版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国际出版传播能力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因此,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不仅不能松懈,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出版走出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树立长期观念,做好长远规划,持续不断地推进走出去工作。中国出版走出去要注重实效,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要看出版物是否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是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是否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国外读者所欢迎。中国出版走出去走的是一条“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遵循国际市场的客观规律。中国出版走出去必然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总结并发现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子。中国出版走出去要基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超越现实提出过高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影响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因素有很多,诸如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中国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以及中国出版企业的自身实力和走出去的内生动力;中国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水平;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水平;中国作家的原创能力;各种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海外营销渠道的拓展与建设等等。中国出版走出去不能脱离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把握好中国出版走出去长期性、实效性、规律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对切实做好出版走出去工作十分重要。
  
  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走出去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当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出版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发挥出版在对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是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交流,发挥出版在民心相通方面的作用,落实新闻出版“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发展规划。政府制订的推动出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要落实到位。重视加强走出去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工程项目质量上下功夫。
  
  三是要通过出版体制机制的改革做强做大重点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不断增强和激发出版传媒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出版业务。支持走出去企业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
  
  四是继续推动出版物版权输出和出版产品出口。在继续提高出版物版权输出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出版物版权输出的质量,重点是推动能够反映中国当代价值观念、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果的优秀出版物的版权输出。
  
  五是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推动数字出版产品的出口,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对外出版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要推进新闻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和扩大海外营销渠道,充分利用海外华文书店销售渠道,积极开拓海外主流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有效借助国内外重点书展,为出版企业开展对外出版贸易和出版交流搭建平台。
  
  七是加强各类人才培养,特别是翻译人才的培养,为出版走出去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重视为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培养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和翻译人才的工作,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版交流创造条件。
  
  八是加强国际出版信息服务建设和重点国家出版市场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市场和出版经营环境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结语
  
  世界文化包括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创造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化发展到了今天,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愈加紧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更为频繁。有交流,就一定会有互鉴,有交融;也一定会有碰撞,有冲突。关于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影响比较大的包括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等等。另外,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著作《主流》中提出了“文化战争”的概念,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既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征服之战”“也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中国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秉承的是“加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开展对外文化出版交流,目的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增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达到民心相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谐世界的美好目标。这是中国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真正目的与愿望。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巡视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