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告别《东方早报》,媒体融合关键一跃2016-12-29 来源:新闻记者
28日下午,上海国资战略入股澎湃新闻举行签约仪式,六家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对澎湃新闻网运营主体——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战略入股,增资总额为6.1亿元。签约仪式上,同时正式宣布明年开始,《东方早报》将告别读者。作为《东方早报》多年的忠实读者,虽然早已知道它2017年即将休刊,但听到这个消息仍免不了有些惋惜。不过,从澎湃与东早的发展战略来看,必须承认,这是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一、“东早”的“溢出效应”是澎湃成功前提 澎湃新闻的母体是上海《东方早报》,这是一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都市类报纸,拥有一个充满市场活力的团队。《东方早报》早就意识到媒体转型的必然性,在2013年左右就开始以兴趣为单位,组成小组创办各种垂直领域的微信公号,比如“一号专案”“打虎记”等,一时名声鹊起,并在澎湃上线之后,融入相关板块架构。2013年10月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国家战略,从而让东早转型有了一个改革的突破口,2014年7月澎湃新闻正式上线。 应该说,随后澎湃新闻上线的轰动效应,首先应当归功于东早的出色表现,形成了人才、能力、品牌等多方面的“溢出效应”,延伸到了新媒体上。而一些纸质媒体虽然也在政策“倒逼”下开始传媒融合,但纸媒本身就死气沉沉毫无精神,很难想象能够做出让用户喜爱的产品。 二、澎湃新闻是最后一个内容驱动转型范本 之所以说澎湃新闻是内容驱动转型范本,首先因为,让澎湃新闻声名鹊起、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一种新闻现象的,是它最初刊发的一系列调查性报道,特别是反腐报道。令计划、芮成钢等报道,一下子释放巨大内容能量,奠定了它后来发展的基础。 其次,从澎湃对自己的定位来看,也延续了《东方早报》的特点,明确提出以严肃新闻和思想类报道为主打。强调原创,强调做深度调查、深入采访,强调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观点,要用专业主义的形式、手法、理念操作新闻。 这种内容驱动的定位,让澎湃与腾讯、新浪、今日头条之类聚合型、门户网站型技术驱动的新闻客户端有了一个区分。第一,它的信息不是海量的,而是有限的,有选择地提供信息。第二,它是原创的。第三,它是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的。而聚合型、门户式的客户端海量信息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澎湃新闻的定位起到了比较好的市场区隔效应,用户对澎湃的观感,主要是“非常良心的媒体”“不搞标题党”“客观的媒体”等评价,是一个对事实、对思想有要求的受众群体。 之所以说是“最后一个”,则是因为澎湃新闻起步较早,正是中央提出传媒融合的国家战略,各方面大力支持,各地媒体改革尚未大规模展开的阶段。这给新闻操作带来一定的弹性空间,澎湃新闻抓住了这个机会期和窗口期,迅速爆发,形成影响力。而后来的很多新闻客户端,则很难在内容上实现突破了。 三、澎湃“去纸化”转型早已开始 一些读者听到《东方早报》明年休刊的消息,表示惊讶。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澎湃上线以来,就确立的“整体地转向数字媒体、新媒体”,逐渐“去纸媒化”指导思想的实现。 从上线之初,《东方早报》就以澎湃为中心重新架构它的组织,重新组织它的内容流。在内容上,所有的新闻先发布在澎湃;在组织架构上,所有《东方早报》的记者,同时也是澎湃新闻的记者,《东方早报》只保留很少的编辑团队。这不但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新媒体业务强势,同时也为今天的“脱纸化”转型奠定基础。 在“去纸化”的过程中,《东方早报》逐渐减少日常版面,2016年开始双休日不再出新闻版,只有提前印好的周刊,直到2017年休刊,也就顺理成章了。澎湃新闻用这样的方式降低纸媒成本,驱使读者转向新媒体;同时也是逼迫自己义无反顾地彻底脱离对纸媒的依赖,深度媒体融合。 据我对国内一些纸媒转型的观察,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迟迟下不了“脱纸化”的决心。因为长期以来新媒体投入大收入少,纸媒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决策者舍不得放弃纸媒。结果是搞两个编辑部,配两套采访人马,尽力维持纸媒。没想到2014年纸媒“断崖式”下滑,这时候新媒体尚未发展起来,却已经过了“窗口期”。 告别《东方早报》,当然非常不舍。但是纸媒衰亡的趋势,正在不断提速。这也是其他媒体融合中必须正视的现实。一曲悲歌之后如何继续奋力前行,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