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美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走向:这片蓝海不容再错过

2016-12-06 来源:传媒评论 张彧

  美国之行,14日求知。
  
  临行前一天,恰逢钱江晚报转型动员大会,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在大会上,为晚报的全面转型升级上了“加急”的标签。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图存图兴的导火索已经点燃,留给传统纸媒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没有退路。
  
  如何转型?怎么突破?谁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嬗变已在加速——
  
  与一年前不绝于耳的“断崖式下跌”、“纸媒纸没”的四面楚歌不同,同样经历了彷徨失措的美国主流媒体,已把“全球同此凉热”的自怨自艾抛在了身后,而是迅速将目标聚焦在专业性要素力量的重新整合,抓住信息处理的专业要求,重拾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
  
  在不断完善多端输出、多平台流程再造的同时,我们发现从纽约时报到华尔街日报,再至路透社,在他们的新媒体转型之路上,不约而同地将数据新闻可视化,放到了转型抓手的第一位。
  
  其中,成系统和规模的对大数据的应用、对数据新闻的重视,成为他们的一致选择。
  
  电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颠覆,起源于1和0。我辈之筚路蓝缕,也会自数字始吗?
  
  为何要做数据新闻:因为这片蓝海不容再错过
  
  一个屏幕,一个故事。
  
  密苏里学院的迈克·詹纳教授站在屏幕前,侃侃而谈。
  
  在他的眼中,数据早已超越了阿拉伯数字的范畴,而变成了美国媒体赢得受众抢占高地的“指挥棒”:“数据帮我们产生更好的故事,完成更好的数据可视化作品。更重要的是(数据新闻)帮媒体创造了额外价值,和点击率一起扶摇直上的,还有这家媒体的公信力。这是无形的财富。”
  
  美国流行一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华尔街日报的视频总监乔安娜显然是这句话的奉行者:“五年半前,我刚来到华尔街日报工作,彼时,媒体数字化还是一个新概念,但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各个媒体的标配化思维。数字化,光有网站还是不够的,所有的采编都在从纯文字化到数字化的转变,包括思维上和行动上,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讲好故事。”
  
  有故事就有内容,有内容就有了扳手腕的资本和底气。这是她的潜台词。
  
  媒体进入移动客户端时代,将是一个“以数据来讲故事”的时代,成熟的数据技术的应用,是工具。关键是数据新闻背后带来的内容独创性。
  
  实际上,数据新闻一直是美国记者的看家本领。
  
  1952年一个叫做德怀特的电视记者,在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用电脑预测了大选夜的结果,并预测成功。这是有据可查的第一条数据新闻。
  
  1967年,菲利普·梅尔创造了数据新闻的里程碑,他运用了一些社科工具报道了在底特律的一次骚乱。梅尔分析了底特律社区的人口分布,并分析了骚乱的潜在原因,由于他的报道,底特律自由报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实验研究表明,受众需要看到的是符合他们兴趣的新闻,而不是填鸭式的给予。
  
  而数据新闻就是要同时满足两种需求:人无我有,大众关注。
  
  “现在的趋势是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爆炸,让很多人不再依赖媒体的发布。数据记者的理念应该是:人无我有。提供独家新闻的方式,是需要通过角度来叙述他看到的新闻,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
  
  美国调查性记者和编辑委员会执行主任霍维特觉得数据新闻是一片蓝海。
  
  面对“互联网+”时代,数据应用为我国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生存土壤。传统主流媒体必须放弃“等一等、缓一缓、看一看”的鸵鸟思维,依托具体数据,开发新产品,抢占新市场,满足受众的新需求,否则,没有立足之地。
  
  做自己的船长:
  
  数据库的建立,除了人脉还有想象力
  
  数据新闻需要火种。
  
  如同传统新闻报道中的采访环节,数据新闻生产的第一步在于数据的采集与挖掘。
  
  数据来源是摆在数据新闻拓展路上的第一道坎。“记者光有勇气并不够,还需要数据支撑。”霍维特副教授像赶走一只苍蝇般挥了挥手,他认为数据的获取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的过程。
  
  在传统概念中,很多时候数据新闻记者颇受数据供应方的掣肘,许多重要数据掌握在政府或者大企业的手中,而这些机构正是记者所要报道(甚至揭露)的重点对象,当数据要讲的故事与数据持有者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记者很难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
  
  标榜自由的美国媒体也有同样的困惑。纽约时报数据团队的领军人Sarah Cohen就认为过分依赖政府数据和公司数据是目前数据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戴着镣铐未必不能跳舞。如何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美国同行为我们做了两种方向的范例——
  
  1、寻找第二信源,借鉴已经存在的结构类似的数据库,甚至可以向学界求助获得技术支持。
  
  “大家想要一些文件数据,可以通过国际资源库来获得,然后和权威部门的数据对比起来使用。”霍维特副教授,举了一个去年他在巴基斯坦做过的数据新闻为例:
  
  他们的政府对记者并不友好。我们当时成功地在网上发现了一些数据,记者写了两个故事:一个巴基斯坦部分地区没有流动水资源,第二个是关于艾滋病数据的。数据的获取并不顺利,于是我们一方面从当地政府获得数据,另一方面我们从国际卫生组织等机构获得数据。有了两手数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报道:政府告诉我们是这样的,而从另一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是这样的。读者对于两种结果,都有阅读权。
  
  在他的实践操作中,大量来自国际组织、第三方机构甚至学界研究的第二信源,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数据记者所采用。
  
  2、发挥想象力,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在这次访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同行们思考问题、切入选题的角度。《今日美国》的调查性记者Meghan Hoyer就建议数据记者们“做自己的船长”,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你看,这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案例,也为多位老师所推崇——
  
  2013年,太阳哨兵报凭这篇数据新闻拿下了年度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事件报道的缘起可追述到2011年,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肇事者为一名退役警察,原因是超速行驶。
  
  当时记者们在编辑部内进行内部讨论,大家都觉得警车平时经常超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这个想法做成一个报道呢,因为警察超速是没有罚单记录的。
  
  最终他们决定自己建立数据库,切入角度很巧妙:美国高速公路大多数免费,少数收费。如果政府专用车,在经过这些收费站时可以直接通过,因为车里有一个装置。像这样一个装置,会记录每一辆警车开过时的行进记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数据库。记者就向政府部门要到了一定时间内的收费站记录,得到了经过这些收费站的警车的经过时间、路线等等。
  
  之后记者就自己开车经过这些收费站,用智能手机记录了经过这些收费站的距离和时间。再利用自己手上的数据,测算出了警车的速度。
  
  最后得出结论:超过800辆警车都超速,甚至速度超过130迈/小时,但从未收到过罚单。其中有21个人因为警车超速而死亡或重伤。
  
  报道引起了社会大讨论,迫使佛罗里达州警务部门进行内部大整顿。一年之后,当地超速个案从3000多宗下降到400多宗。
  
  数字的力量,简单而有效。
  
  这个例子背后说明了记者数据库的建立带来了独立性。从数据收集、建模分析、可视化呈现到文章写作,独立平台一手包办,对选题的掌控和主导权大大增强。
  
  我不得不说初见这样的新闻调查方式,确实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数据的惊艳,来自于讲故事的方式
  
  可视化就像是一场篝火晚会,我们都坐在他周围听故事。——Al Shalloway
  
  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之规。像世界公认的数据新闻“豪门”英国卫报应用最多的形式是数据地图、时间轴以及交互图表,其中数据地图为卫报赢得了最多的喝彩。
  
  而在美国主流媒体中,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就更为多样:纽约时报的多媒体项目大多喜欢采用的是一拉到底不断更新的长幅专题,既做到了信息要点全覆盖,也表明了自己不愿在追热点新闻上花力气的态度。
  
  与之相反的是华盛顿邮报,它在突发新闻的处理上很有自己的风格:大号字体、鲜明颜色、响应式设计,以及原创的插画。
  
  而美联社的数据新闻则有点类似纽约时报,习惯采用长幅设计,涉及图片、视频、图表和文字的整合,长幅滚动式设计已经成为其标志性的数据新闻表达方式。
  
  惊艳,不仅仅源于数据的展示方式,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数据报道执行的切入点和数据可视化的运用。
  
  这个案例讲的是美国某地不断升高的海平面。在美国,海洋的减少、海平面上升,是很热的环境话题,很多专家都不相信,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而这个报道关注的正是美国某地不断消失的土地。
  
  这个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很酷炫,但本质上其实都是非常基本的数据。记者在网站上建立了互动图表,可以在海岸线上展示地理位置,利用互动性图片,进行对比,原来和现在这个地方的变化只要动动鼠标就能“动起来”给你看。
  
  这是用照片叠加做出来的效果,很直观,在技术上也不难实现。
  
  第一层的图片,是用航拍器拍的1930年时美国这块地方的样子,绿色是土地,蓝色是海洋。而后几层图片则是卫星图片拍到的近几年的地形地貌。通过时间推移,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变化。
  
  像这样的卫星图片,在美国在国际上是公开的,甚至于说如果你不会叠加,很简单一一列出就很有直观性了。
  
  更难得的是,地图可以随意缩放,鼠标点击红点后则会弹出窗口,显示时间、地点、演变原因等详细信息。地图特有的冲击力取代了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其独特的故事性则远比一切文字的煽情更触动人心。
  
  让新闻动起来,融媒转型的优质抓手
  
  这不仅是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更是吸引年轻受众,创造不同的业界价值的途径。而作为钱江晚报整体转型的当口,我们需要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容深耕品牌,需要在业界拿出独创性的新闻类型。
  
  我们要做的数据新闻,其实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数读”,而更像是一种新闻线索资源的深入拆解和动态表达。
  
  在我的理解中,在我们的融媒实验中,这是可以动起来的新闻——
  
  它可以是一次突发热线的动态展示,需要聘请专业美编和视频团队,进行虚拟现实拍摄或360度摄影,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2D平面的表达);
  
  它也可以是对新闻话题的深入延展,可以通过图表、数据对比等等手段,用图表的方式来做深度报道;
  
  它还可以是对消息的全新表达,比如现在美国媒体特别流行的“验证新闻”,在大选新闻中,希拉里和特朗普的重要辩论中,任何一个数字或者提法,都会被数据新闻进行核实或深入解读,直接呈现。也就是说一篇1000字新闻它可以有很多个内容模块的再延展。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新闻平台,它所需要的,不止是一个有新闻经验的编辑、一个懂读者的设计师、一个能够独立快速写代码的程序员,而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生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建构的数据新闻流程还有很多空白:比如脏数据如何清洗、如何确定数据维度、被动假设与无知假设等,都是最基础核心又往往被忽视的数据素养问题。
  
  此外移动时代的数据新闻还需要因屏幕限制而重新设计表现思路、考虑用户习惯而需要舍弃多重信息等等。
  
  几年后,新闻事实为骨,数据分析为血肉的新闻模式是否会变为如通讯、社论等一样的媒体常态,我们不得而知。
  
  但争夺数据新闻阵地的枪声已然四起,美国媒体进入了刺刀见红的搏杀阶段,而我们也不该再仅仅报以最真切的期待,作为新媒体转型期内容生产的优质抓手,我们更该一跃而入,在这片数据的蓝海中撒点野。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