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一脉相承60载 笃定创新谱新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0载解码2016-12-02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龚牟利
扎根工农 嘉惠士林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上海科技社现在的成绩,离不开60年来的定位和积累。上海科技社1956年建社,由7家科技类书局、印书馆合并而来,1958年、1959年又并入了上海卫生出版社和上海普及出版社,最终成立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建社初期考虑到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工农业生产状况,上海科技社将产品定位于两个领域,一是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中极实用产品,二是服务于科技研究的学术著作,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疗卫生、科学普及为主的综合性产品线。虽然在学科的细分门类上有所调整,但总方向未经太大变更,60年来一脉相承。 在实用类产品领域,上海科技社《实用五金手册》一书风行50年,现已发行到第8版,总销量超过600万册。此外还有《实用电工手册》《家庭医学全书》销量逾百万册的常销产品。在2009年评选的建国60年100种图书,上海科技社单社就有《科学革命结构》《赤脚医生手册》《电子管手册》《家庭医学全书》5种图书入选。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教学参考读物《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书改变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曾一度洛阳纸贵,形成读者通宵排队购买的壮观景象。 上海科技社在学术出版领域也是独树一帜,所谓“北有科学出版社,南有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社是国内除科学出版社之外的唯一一家综合性科技出版社。服务于学术研究的高端出版形成了其有别于其他科技社的产品定位。建国60多年来,上海科技社组织了大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出版了大量优秀学术丛书。如改革开放之初的苏步青院士的《计算几何》、干福熹院士的《玻璃的光学和光谱性质》。尽管经济效益有限,但上海科技社一直有一个独立的部门长期服务于这个市场,这也是在全国科技类出版社中极少见的。 笃定传承 顺势调整 之所以能在上述两个领域有如此辉煌的成绩,与上海科技社对工农业生产、科技学术研究的笃定支持,对发展规划的严密布置与实施,对质量品牌的坚守与传承,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呼应密不可分。 上海科技社的基础和方向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奠定,建社初期就高起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了数十套大型学术丛书计划,如《现代数学丛书》《现代化学丛书》《现代冶金丛书》《实验生物学丛书》等。这一系列丛书均邀请当时学界的权威专家进行撰写,例如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化学家唐敖庆、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等,不胜枚举。其中《现代数学丛书》的编撰横贯数十年、数学界师徒三代。上海科技社在上世纪60年代邀请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撰写该丛书第一辑,80年代苏步青的学生谷超豪编撰第二辑,现在谷超豪的学生李大潜正在编撰第三辑,续写这一段传奇…… 上海科技社发展的另一高峰则肇始于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在那个被誉为科学春天的时代,上海科技社出版了一系列常销不衰作品,有的甚至现在还在影响读者。如经典译著《费曼物理学讲义》(2005年更名为《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后重新出版),年年重印。尽管是学术作品,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从2005年初版至今短短11年已更新到第8版。并且该书销量年年攀升。上海科技社在这个阶段还推出一系列经典大部头工具书,如上世纪80年代由时任卫生部长主持编撰的93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还有《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10年磨一剑,有的甚至是20年,至今仍在被广泛使用,是图书质量与品牌的典范。 除了利用图书服务于学术研究,上海科技社在利用科技期刊进行科学普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社旗下的3种科普期刊《科学》《科学画报》《大众医学》均入选了“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这三本杂志均创建于建国前,分别是1915年、1933年、1948年,但老而弥坚。在1980年代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画报》《大众医学》的期发行量一度超过150万册,此外还有《上海服饰》也曾达到这个发行量。 上海科技社能有此成就,还贵在“时版时新”——顺应时代特点、调整产品结构、服务于社会需求。上述上海科技社的产品之所以能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热销,关键在于国家整体科技力量薄弱或整体水平需要向国际靠拢时,及时弥补了这一需求。在当下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培训及自主科学技术研发的大背景下,以往畅销的实用类工程技术图书市场在近几年大幅萎缩,如从业人员随身必备的五金手册等,而对自主研发科技成果的出版需求也越来越大。上海科技社相时而动,决定对产品线向两端调整,一是高端学术领域,二是职业培训领域。在培训类,上海科技社逐步研发适用于应用性本科的内容产品并介入职业培训。在高端学术类,上海科技社续写辉煌,先后组织出版了《大科学工程丛书》《科学前沿研究丛书》《生命科学研究丛书》《先进制造技术与应用前沿丛书》《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丛书》《新能源出版工程丛书》等反映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大型系列图书,以及《中华海洋本草》《中国水产养殖区域分布与水体资源图集》等总结国家重大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成果的大型重点图书。这与国家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出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国制造2025”“教育2020规划”等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这一大批体现国家水平的重大出版工程,为相关重大专项决策提供系统参考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获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超级杂交水稻研究》《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等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新能源出版工程》《中国玉米栽培学》《光子学玻璃及应用》等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华海洋本草》《皮瓣外科学》《中国植物地理》等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科学理性 人文情怀 上海科技社之所以能够在60年的发展中持续辉煌,除了高屋建瓴而又整体严密的规划,以及对时代发展新声的倾听,关键在于“上海科技出版人”!正如上海科技社负责人对60年来“上海科技出版人”的评价——科学理性、人文情怀。 上海科技社大部分编辑学科出身为自然科学领域,有强烈的理性思维。他们崇尚科学理性在选题策划设计、产品结构布局、经营管理、社会发展大势等各个方面都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判断。虽然各个历史阶段或有各种波折,不同的产品线、不同的领域有各种起伏,但上海科技社在自身的理性引导下长期以来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这种科学理性体现在上海科技社的具体工作中就是稳健平衡、合理规划。例如在选题规划和经营管理中,上海科技社特别强调处理好6个关系的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传承与传播的关系,原创与引进的关系,传统与数字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将选题保持高水准,高比例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的原因。上海科技社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选题论证会就像是跳高比赛,选题需要跳过的横杆设置为多高,需要认真把握和考量,这牵扯到质量和数量的关系问题。横杆低了数量就会上来,在生产能力是有限情况下不容易出好作品;横杆太高没有基本的量,经济上也撑不住。横杆放多高考验经营者的水平,需要认真评估整个社的经济状况、编辑能力和长远目标。”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也是上海科技社管理上的着力点。出版物质量不仅是编校质量,核心是选题质量。上海科技社的发展方式确立在“质量效益型”,追求有质量、有后劲的增长,那么必须对数量有所控制。正如上海科技社的负责人所说,“企业的经营,就像中医一样做系统考量,不能只顾一个指标而不顾其他,不能只顾一时而不顾长远。 能够坚守在寂寞平淡的编辑岗位上,自然也少不了一分人文情怀,对事业、文化的责任、追求。这分情怀从上百年前一直延续至今。上海科技社旗下的《科学》杂志1915年成立,牵头人是第一批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任鸿隽;193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由当时的“中国科学社”创办,汇集了杨孝述、周仁、卢于道等知名科学家作为编委,竺可桢、赵元任、茅以升等作为特约撰稿人。这些著名学者俯下身做科学普及、开启民智的工作,如果没有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纯从商业考量是不可能做这些选择的。现如今,上海科技社依然将社会责任视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如针对2012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他们专门出版了《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针对水资源冲突及用水矛盾,他们出版了《水4.0》。这些书均取得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至今,上海科技社的长者仍用这么一句话教导敦促年轻的编辑:“做编辑的同志,如果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出版几本能够在读者的书架上站得起来的书,编辑生涯就完整了。”因为能够留在读者的书架上越来越难,能留在上面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