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第四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举行 向世界展现生动中国2016-1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明海英
向世界展现真实生动的中国 11月27日,第四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以“中国故事 中国声音 中国战略”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展开深入研讨。 用细节打动人心 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新闻发布会与论坛同期举行。该项赛事将就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文化的故事、中国品牌故事等方面,面向国内外征集国际社会“愿意听”、“听得懂”、“乐分享”的中国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表示,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探索如何从下至上,发动集体智慧,发掘、凝聚、培育“中国故事·世界话语”。 “讲好中国故事,要用事实来说服人、形象来打动人、情感来感染人、道理来影响人,让人听得清、愿意听、听得懂。”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只讲“好故事”,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要充分调研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关注点,挖掘传统文化,展示现代理念,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展现生动真实的中国生活和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楚新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中国故事寓于普通人命运中,用细节打动人心,从而使人们了解中国独特国情、文化传统乃至道路选择,打造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影响。 借新媒体“弯道超车”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范红表示,决定国家形象的最主要认知维度有政府、企业、文化、景观、国民、舆论六个维度。因而,要树立国家形象,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国家形象形成的基本规律,从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对国家形象进行精确定位,从政府形象、企业形象、文化形象、国民形象、城市形象以及舆论形象等方面展开多维度塑造和传播。 “立足于不同文化间的彼此沟通,正视文化差异是尊重传播规律、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的保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提出,就域外传播而言,可吸收、融合当地文化特色、价值取向,寻找不同文化间的结合点,运用当地的主流话语,照顾当地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欣赏趣味。张昆表示,日常生活是“人”共同的基本需要,能有效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所以还要重视“生活化传播”。在他看来,一方面,要求“传播方式生活化”,以传播对象易懂的“大众化”话语为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要求“传播渠道生活化”,尽量使用目标受众接触频率最高、使用时间最长的传播路径。 在传媒格局、传播形式、传受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黄楚新认为,不仅要依靠主流传统媒体对国家形象的系统塑造,同时也要依靠新媒体进行差异化、碎片化的补充,打通线上舆论场与线下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讨论与关注。他认为,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推进全方位创新,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已成为我国国家传播能力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对此,黄楚新建议,一方面,通过借助国际成熟社交媒体传播平台,快速融入国际舆论场;另一方面,还要“造船出海”,建设自身传播渠道,积极推广国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的海外发展。 从多学科汲取研究营养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尚未具备与其经济、政治成就相对应的地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传播系教授洪浚浩认为,中国核心价值理念需要被准确和有效地传播到世界。 张昆认为,国家形象研究要把握主体和客体这一对基本范畴,在兼顾国家形象生成与建构的跨文化语境的同时,从客体互动关系中研究国家形象的生成、建构,以更科学地揭示国家形象的生成与建构规律。同时,国家形象问题既是国家层面的宏观问题,又是公众层面的微观问题。他建议,以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宏观方面探究国家形象建构主体(形象客体)的特征、构成因素,以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原则、路径,并从微观方面分析国家形象主体的认知心理、国家形象的生成过程等。 范红提出,国家形象传播是非线性的。针对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稳态建构、分工协作、路径探寻三大关键问题,范红及其团队运用非线性自组织中的内稳态维持、劳力分配和觅食寻径三大隐喻,来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生成、推导出国家形象体系架构、计算机算法和人之行为准则,以探索国家形象非线性传播模式的建构。 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毕研韬认为,传播学要继续从其他学科包括自然学科汲取营养。毕研韬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将生物学NK模型运用到传播学中来,用于整合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信号,使之自洽,以收增值之效。毕研韬建议,可以从传播介质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系统立体化等角度来升级传播学理念,打造传播学2.0。 此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协办。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