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出版人要保持敬畏2016-11-02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张宏
编者按:从种种现状来看,很多出版人自身都对出版这件事缺乏应有的敬畏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宏认为,这导致出版界乱象丛生。 过去的这个周末,笔者连着听了六场不同话题的学术报告。这些跨学科的内容和知识令人产生了对学问的敬畏之感,至少笔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实实在在是有这种感觉的。其中一位来自日内瓦大学的教授在谈及公共外交问题时居然也明确无误地指出,不同国民之间乃至政府之间的交往有一个基本出发点,那就是要保持对他国民众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如是国际关系才有理性并走向和谐的可能。于是笔者由此推想到当下的出版。 因为从出版的种种现状来看,人们,包括不少出版人自身在内,对出版这件事已然缺乏应有的敬畏了。 比如,从专业出版机构的视角看,现在有很多出版社,有人要来出版一本书是非常容易的,他只要做两件事情就可以了:一是跟出版社联系上,问清楚出一本书要提供多少经费;二是把书稿和钱都发到出版社就行了。出书这件事就是这么简单。又比如,不少编辑人员手里拥有书号的支配权,因为要对他们每年的利润指标进行考核,于是选题的利润导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就占了主导地位。所带来的就是怎么样能够赚钱就怎么做,码洋、利润成了选题策划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当出版可以轻易地以金钱数量进行衡量的时候,出现十天一周出版一种图书的例子也便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图书出版所承载的内容和知识的价值已经不知道退后到怎样的位置去了。 于是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不必那么严谨,文字表达不必那么准确,逻辑不用那么严密,观点不用那么有新意,甚至对谬误可以轻轻带过,因为他们知道,在拿了经费给出版机构以后,很多东西就不必那么太认真了。出版跟这个喧嚣的社会上很多问题一样,是可以通融的,故而不必对它抱有多大的敬畏之心。这大概是为何很多出版社工作人员经常会接到电话或当面或在短信微信邮件里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的缘由:在你们那儿出本书要多少钱?或者当你告诉某位作者他的作品要是质量好,不仅出版社不需要他的费用反而要给他稿费时对方一脸不可思议表情一样的道理。因为他听后在想:现在还有这么好的事情? 于是不少的编校人员也就轻松地降低了对书稿文字内容质量的标准,把简单地改改错别字以及如何去营销推广带来经济效益当成了自己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审稿的过程成了线性的通读过程。偶尔发现一些内容问题,除了把政府命令规定的几条红线当回事外,其他的,最多在网络上百度一下,也不管网上的东西准确与否,一概快速处理而过。有些出版者的出书效率几乎快要赶得上新闻媒体追踪报道新闻热点一般了。每年新书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是否便有这种经费出版经济效益导向出版的因素在内呢?自然,出现许多作者这个月交稿要求下个月出书这样的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 至于那种出版机构跟文化商业企业所谓的合作出版而导致的高定价低折扣现象并致出版机构从此在出版和发行领域逐渐丧失主动和主导的行业性自我戕害现象,大概是国际出版行业内比较罕见的。我们且更不用去说图书出版的同质化、教辅出版的泛滥化、跟风出版的普遍化、数字出版的空谈化、政绩性出版的多样化等等其他表现了。 我们很难去解读所有这些背后的成因,但笔者的浅见便是,当下出版行业的人以及包括从作者到读者等群体,大多对出版这件事已经失去或者根本就不再抱有足够的敬畏之情了。曾几何时,古人以“敬惜字纸”这四个字表达了他们对文字、对读书、对书籍以及对学问的无比敬畏。曾几何时,写作并出版一本书是多么令人敬仰的事。曾几何时,当一名编辑为人做嫁衣是多么让人尊敬且充满学识富于荣幸的事。也曾几何时,人们对书对出版这件事是怀有许多期待并充盈着对知识学问思想的渴望的。只是事到如今,出版似乎已经不再是出版了。 也许,当出版人自身已经快忘却头上三尺的出版神明时,无论作者还是读者或者其他公众,对出版的敬畏便都会很快随风而去。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