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新闻评论教育中以事成“势”2016-10-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汤广花
在新闻教育界,有一所“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这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多年来,该校的新闻评论教育,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创下多个全国第一,为业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新闻评论是我院的一大特色,与其他学校单门课程相比,我们建立起新闻评论专业方向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需要意见领袖。学院注重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一方面是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重视与业界联通,引进赵振宇等一批有能力、有魅力的“高手”,组建起新闻评论教育队伍。 顺势而为 新闻评论传播需求提升 “当我们研究新闻报道的实践、教学和研究时,不能只顾一地之域、一时之间、一事之限而谋事,必须要观察和分析时局,评价和把握发展趋势,才能做好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认为,讨论该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需要“就事论势”,即认识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形势;据“势”行事,即遵循形势的要求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以事成“势”,即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方法和手段,使我们所干之事能积聚成势。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促使我国经济步入全球化的轨道,同时,也使人们的观念和文化立场发生了巨变,人们看问题的视野越来越广阔,发表意见的趋向也越来越多样。今天的媒体评论平台上,有许多人在发言,时评已成为一种普遍表达的形式。另外,时评写作的繁荣,对媒体及新闻评论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需要,又要对参与者予以正确引导,保证公民在有序参与的轨道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作用由此突显。”2001年,赵振宇作为引进人才,从业界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担任新闻学教授。此前,他曾任长江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和湖北省新闻奖。赵振宇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推出一系列评论学专著,并应用在教学中。 文理交叉 评论教育转为正规军 据赵振宇介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始于2001年,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合作建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成为国内高校第一个评论社团。该评论团吸收全校理、工、医、管、文等各大学科的学生,注重文理交叉。2012年,评论社团发展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评论学社”,并被评为“校园文化十大品牌”。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开办了新闻评论方向班,旨在为新闻单位培养专业的新闻评论员、评论节目主持人和深度报道记者。学院为该班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新闻评论课程体系:自大二下学期起,开设新闻评论专业课程《新闻评论学概论》,共40课时;大三开始讲授专题课程,包括《新闻评论思想与思维》《广播电视新媒体评论》《中美新闻评论比较》《新闻评论名家名作评析》《经济评论》《法制评论》《文艺评论》等,共128课时,授课老师既有该院的教师,也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名师。 次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成立。“学校和学院都非常支持,当时,我们的申请材料递上去,一个星期就通过了。”赵振宇回忆说,在各界力量支持下,该中心快速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黄芝晓教授、武汉大学强月新教授和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等高校与媒体人士相继担任该中心研究员。至2008年,新闻评论班的正式开办,标志着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从“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 开放办学 理论与实践共融互生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新闻理论与媒体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新闻评论教育的发展。2003年,该校主办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会议主题为“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发展”;以后,又相继以“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新闻评论”“城市党报的新闻评论研究”等为主题,共举办了6届。从2007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和嘉兴日报社合作,帮助该社组建新闻评论部,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媒体的关注。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兆荣认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与《嘉兴日报》的理论教学与研究,形成了互为基地、互为牵引、互相提高的一个范式。 如果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着力教研和学科建设,那么,华中科技大学评论学社则集结有兴趣的学生,搭建写作实践、历练本领的平台。两个机构均注重与学界、业界的交流,建设开放的教育平台。 “我们的新闻评论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走学界与业界合作、实践与研究并重、专业教育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互生的发展之路。”据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和评论学社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顾建明介绍,评论学社以时事评论会、评论讲座、评论茶座等方式开展活动,先后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评论员来校指导学社人员写作新闻评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及日本龙谷大学等大学的名师为学生们授课。学社还请优秀的评论员校友回校交流,通过言传身教使学员们感受到评论写作的意义与乐趣。“未来,我们将加强对高水平评论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全媒体评论员’。同时,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走向国际评论舞台,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顾建明表示。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