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时代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还存在编辑理念老化、数字化技术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编辑学研究高层论坛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龚莉的一席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出版单位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才?
出版业是“电脑”+“人脑”的创意产业。如果把“电脑”看成是硬件,那么“人脑”则是软件,当前电脑已经普及,影响出版行业发展主要因素则是“人脑”,即人的创造、编辑的创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编辑的创新创造决定着出版市场,进而影响出版业的发展。作为内容生产和加工的编辑人才在出版业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出版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媒介形势的急剧变化,使编辑工作从性质、内容、特点、任务到理论、实践,都出现了一系列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出版社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才? 编辑要有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出版社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编辑人员不断创新,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字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对书稿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再创作,所以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适应性强的编辑,不但能适应新技术的挑战,还能迅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数字编辑培养应获得重视。当前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一些传统出版企业依然把工作重点放在传统出版内容加工上,没有把数字编辑培养放在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作为编辑人才的供给源头,一些高校培养的数字编辑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技术等问题,所以,她认为当前出版业急需一批成熟的数字编辑人才。 甘做嫁衣、不断学习的精神。编辑出版工作,本质上不是一项原创性的活动,它的价值体现,不是直接的、独立的,甚至只是附属性的。“一名优秀的编辑除了要有专业水准、知识储备,还要有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精神和不断学习业务的求知精神,要有热爱编辑工作的岗位情怀和职业梦想。”马国仓说道。 作为出版社来说,急需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作为出版业从业者,编辑既要有专业知识,能够把每一本书的质量做到极致,又要有很高的服务意识,讲究每一个细节,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
如何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编辑人才? 培养编辑人才的新境界。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设立编辑学理论研究室及编辑学史料研究室,以开放的平台吸引优质资源,对一些重大的编辑学术问题进行攻坚或作出新的判断,及时展现研究成果,尽快研究出优秀、合格编辑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培养出更多编辑大家。” 编辑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要提高编辑学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北印为例,首先,北印将加强编辑学的研究、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将编辑视为爱好,培养学生有更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将利用研究中心平台,打破学术壁垒,以项目为纽带建立‘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工作原则,以编辑出版学为基础、学科交叉和学术融合为手段,在开展编辑学相关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做好高端应用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为提高出版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 聚八方力,成专精才。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建立起连接各种学术资源和各方研究力量的聚合平台,推动编辑学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力争实现让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从“通才”走向“专才”,让教授编辑学的老师从“专家”走向“大家”,让编辑学的课程,从“必须”走向“精修”。
数字化时代怎样传承编辑优良传统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出版编辑那种能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的优良传统显得难能可贵。《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每一部流传久远、为人称道的“大书”背后都蕴藏着编纂者传奇的编辑生涯、崇高的思想境界、叹服的专业素养、忘我的奉献精神、执着的责任担当。年青一代的编辑人员应该继续传承“大家”的优良职业意识和可敬的职业情怀,将出版业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流程环节与质量控制不可缺。在网络来源的知识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传统出版编辑一直具有重视内容质量的优良传统,具备基本完善的调查分析、选题组稿、审校把关、复制传播和出版监管的流程环节和质量控制体系。出版从业者在开发数字产品和服务时,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传统出版业优良传统,并依据实际情况,根据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传帮带、导师制作用大。传承传统编辑优良传统的方式有很多种,传帮带也是其中一种。每年出版社有新员工进入时,社内优秀老编辑将作为‘导师’,指导新员工开展工作,使新员工能快速适应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在老一辈编辑人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出版编辑人才。
职业精神与操守是根本。编辑人才建设中,无论作为源头的大学对编辑人才培养,还是出版单位在职岗位人才培训,除了提升编辑知识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作为编辑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要通过远学先辈、近学身边,千方百计培养合格编辑,要让好编辑讲好故事,通过现身说法,讲成才经历、心路历程,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编辑职业,实现人生多彩梦想,也成就出版行业。
【观点摘编】
从编辑学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编辑学是什么”“编辑活动规律是什么”等学术研究中的最根本问题,目前仍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术争论阶段。所以,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后,要努力打造编辑理论、实践、历史基础上的更加完备的编辑学科体系,建设出版层次分明的编辑学教材体系,创设科学严谨的编辑学术体系,构建“有理说得清”的编辑话语体系,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使编辑学科的层级得到提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 周慧琳
在编辑学专业成立的30多年时间里,出版单位经历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企改制的性质变化,出版业也经历了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和数字为王等一系列发展理念的争论,与此相关联,编辑学科的理论建设也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承认编辑在出版单位中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正确看待编辑和编辑学仍然是需要研究和探讨。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今天,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应总结好出版编辑学的理论、总结好编辑学的办学经验,努力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编辑人才。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 张拥军
作为出版人,不能只做_人思想的搬运工,要对出版业、理论界甚至全人类贡献自己的思想。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对编辑学的研究,要树立更加高远的学术追求。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加强对编辑规律的深入探讨和系统归纳,研究成果能惠及所有编辑人员,推动编辑实践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为出版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编辑人员。另外,研究中心还承载着联通产、学、研、用等相关环节的智库平台的作用,在立足研究工作的同时,应更加面向实践和指导应用。
——人民出版社社长 黄书元
成立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源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召唤,源于整个行业对于学术理论的需求。同时,也是顺应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顺应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总目标。研究中心成立后,已经建立了专家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和编辑学理论研究室及编辑学史料研究室。我们把国内编辑大家、名家聚集起来,建设成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对一些重大的编辑学术问题进行攻坚或作出新的判断,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咨询、著述纂写、史料整理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使北京印刷学院在编辑学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将用更加创新、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思路来开展相应工作。北印将以编辑学研究课题为基本切入点,通过组织参与承办首届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高校部分),组织《编辑学》《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等教材的编写,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与教学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开展全国出版领军人才高端培训、发布编辑学领域行业报告及研究报告等方式,加强和实践一线的紧密联系,从而把编辑学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做精、做深、做扎实。
——北京印刷学院校长 罗学科
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以编辑出版学为基础,学科交叉和学术融合为手段,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吸纳和整合各方的相关优势资源,为我国编辑学研究及新闻出版一线输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方法理念、工作思路、前沿问题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 乔还田
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打破壁垒、解放思想,实行开放式研究,毕竟研究中心人员数量是有限的,而各个出版单位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研究中心可通过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利用出版行业人才参与研究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从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题目,并可以从产业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保证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化学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潘正安
出版业内容质量、编辑含量已成为出版社竞争胜出的关键。出版业的发展呼唤编辑学研究的推进,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谓是正当其时。研究中心要发挥引领作用、榜样力量,借助中国编辑学会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智力资源”和“专家优势”,对编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前沿课题、热点论题进行调研和整理,做到“整合优势资源,通过跨界联合,实现协同创新”,在专业化、平台化、品牌化和国际化4个维度,推进我国编辑学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 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