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上海大学期刊社 以“五化”求发展新路2016-10-1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大学期刊社,在过去的10余年中,以质量求生存,以研究谋发展,主动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对编辑出版工作的要求,旨在以集约化管理克服“全、散、小、弱”的弊端,在“做大”中逐渐“做强、做特、做优”,走出了一条高校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以集约化管理做大做强 高校学术期刊“全、散、小、弱”和“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是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为突破此瓶颈,上海大学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集约化管理与运行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2003年成立期刊社之后,上海大学期刊社将原本分散在各个学院的期刊集中起来,设立公共服务部门,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实施统一的考勤、考核、编校质量审读和评刊会、社行政例会、主编联席会等管理制度和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变分散出版为集中出版,确保各刊的高效运作。通过统一管理,整合资源,变分散为集中,形成刊群优势,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扩大了整体影响力。期刊社引入先进管理手段,实施“全系统管理”,要求各部门年初将当年的中心工作分解成为可量化的“全系统管理核心任务指标(KPI)”,年末逐条对照、检查指标完成情况,并将其与部门评优、员工待遇挂钩。 改革很快形成集群优势,节约了成本,也扩大了宣传效应,各刊的出版流程得到优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不断取得优异成绩,逐渐改变原来的“全、散、小、弱”面貌。 以专业化定位打造品牌 学术期刊定位重叠、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等是长期阻碍期刊发展的严重问题。 秦钠提到,上海大学期刊社依托上海大学一批积累深厚或发展迅猛的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等的优势资源,通过采取差异化定位、资源整合、刊学研联动等措施,引导各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化转型、学术内容生产和成果传播的“供给侧改革”,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例如,《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简称AMM)与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发展相辅相成、携手共进;《社会》原是大众普及型读物,2005年重新定位转型为纯学术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专栏聚焦影视学科发展;《应用科学学报》原是综合性期刊,聚焦内容后定位缩小至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有关的专业领域…… 转型发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各刊在学术领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本专业有影响的品牌期刊。如AMM影响因子进入SCI应用数学Q2区,连续5届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连续3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5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最美期刊”称号;《社会》2011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全国百强社科期刊”等荣誉。 以学者化队伍培养人才 人才是全面提升期刊质量的基础与保证。期刊社按照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优化编辑队伍、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 秦钠表示,期刊社除组织编辑参加统一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学习外,还鼓励编辑参与相关学(协)会工作,定期举办全社“学习日”活动等。期刊社每年在预算经费中设置专项调研经费,要求各刊每年考察1—2家同类期刊编辑部,学习借鉴并撰写调研报告,从中遴选优质调研报告,公开出版调研论文集《攻错集》。 此外,期刊社还积极支持年轻编辑提高自身能力,搭建“上大期刊屋”平台,每年在校内外交流活动中举办10场学术讲座及学术沙龙,在网上开设“虚拟上大期刊屋”,同校内外学者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制定员工进修培训制度,每年提供一定名额供年轻编辑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做访问学者,鼓励编辑参与学术研究。近年来,该社编辑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这些举措收到良好成效,加快了期刊社人才队伍的成长步伐,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以数字化出版推进多元传播 新媒体融合下,上海期刊社顺应潮流,率先实施刊网融合、多元传播的数字化出版战略,不但要求自身迅速跟上并适应这种变化,还努力做到走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前沿,引领风气之先。 早在2007年,该期刊社就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下辖各期刊量身定做合适的采编系统,建立作者、编辑、主编和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匿名审稿、在线编辑出版的全面信息化建设。各种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使作者能更好地了解期刊特色,及时了解刊物的发展动态和所投文章所处的审稿流程阶段。 各刊编辑部还利用网络对期刊论文摘要进行优先发布,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如AMM、AIM、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中国运筹学会会刊》,简称JORC)每篇文章均标注了DOI号,采取单篇文章优先出版上网的方式,先于印刷版在网络上公之于世。上海期刊社在苹果在线商店上同步推出《自然杂志》《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Pad、iPhone版,实施多模式出版,目前《自然杂志》的下载装机量已超过5万次。2016年,上海大学期刊社、东方网、上海市期刊协会共同签署出版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技术”和“传播”上探索期刊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出版的深度融合。 以国际化发展扩大影响 在当前中国先进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中,学术期刊不但要具有开放的视野、主动与国外学界进行交流,也要积极主动承担起展示我国科研实力的任务。上海大学期刊社坚持“开门办刊,以质量求生存,以研究谋发展”的方针,大胆探索国际化发展,加强刊物与国外知名出版集团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外的学术影响。 《社会》杂志在2005年改版时就把向世界学术界推介中国社会学研究成果、以中国学术影响世界学术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并从2010年开始尝试刊登英文稿件,2014年与世界知名出版集团SAGE合作出版的《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填补了国内社会学专业期刊走出去的空白。2015年,上海期刊社成立了“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期刊研究中心”,并与香港科技大学的《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作,建构以《社会》《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的社会学专业期刊亚洲轴”,增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也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 该社5种英文期刊海外主编和编委、海外来稿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与国外出版集团建立了定期视频会等工作机制,对各个出版环节进行同步沟通,有效提高英文刊物的海外影响力。AMM和JORC两刊分别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资助和C类资助。 此外,自2012年以来,上海大学期刊社与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上海期刊论坛”,不仅为上海期刊同仁提供了与国内外期刊出版专家对话的机会,而且扩大了上海大学期刊社乃至上海期刊界的社会影响,提升了期刊社的品牌形象。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