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红沙发访谈第三期少儿期刊·我的报刊我的童年举办

2016-09-27 来源:新浪读书

  2016年9月24日上午“红沙发”系列访谈———第三期少儿期刊· 我的报刊我的童年在刊博会举办。本次访谈邀请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社长李学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教育专家孙云晓、家长代表、老师代表、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蒲公英阅读小镇的发起人王,共同探讨中国少儿期刊的现状和发展,探讨少儿期刊对于青少年阅读引领和习惯的培养。
  

活动现场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读者、各位听众朋友们,今天我们是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红沙发”系列访谈的现场,这里在进行一场现场直播的高端访谈。我叫董宏猷,是武汉的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长江阳光灿烂,“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高朋满座,几位重量级的嘉宾在这里和我们共同来探讨“中国少儿期刊的现状和发展,探讨少儿期刊对于青少年阅读引领和习惯的培养”,这样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在这里我荣幸地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社长  李学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教育专家  孙云晓
  
  家长代表、老师代表、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蒲公英阅读小镇的发起人  王娟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探讨少儿期刊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我注意到今年的期刊交易博览会有一个主题:我的报刊我的童年。在座各位都是成年人,我想了解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童年和少儿期刊的关系。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旗下有很多知名的、而且历史悠久的少儿报刊品牌,比如说《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包括很多其他的报刊。对于我的成长,对于我今天成为一个作家都具有很深的影响。李社长,在你的童年、少年阶段,包括你的成长阶段,少儿期刊对你有影响吗?
  
  李学谦:中少社有5种报纸、17种期刊,有很多报刊创刊年份比较早,《中国少年报》是1951年创刊的,《我们爱科学》是1960年创刊的,《儿童文学》是1963年创刊的,有些刊比我们在座很多人的年龄都大,尽管我办了这么多的刊,但还是很遗憾,我的童年主要经历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而且我生活的环境是在山区里面,所以我的童年是一个没有报刊的童年。
  
  主持人:少年时代呢?
  
  李学谦:少年时代我住校读高中了,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当中少儿出版几乎是停滞的,《我们爱科学》、《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都是1978年以后复刊的。
  
  主持人:这种遗憾到了你成为父亲以后,对你的孩子阅读少儿期刊会有什么想法?
  
  李学谦:我的儿子小时候对一些幼儿画报、图书,都是比较热衷于阅读的。
  
  主持人:虽然拥有这种遗憾,但这种遗憾有时候也是一种动力,会使李社长把少儿期刊办得更好更美丽。
  
  李学谦:也是作为我自己童年的一种补偿。
  
  主持人:孙云晓老师曾经在少儿期刊工作过,你在《中国少年报》当过9年的记者,而且在此期间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你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和少儿期刊有什么交集?
  
  孙云晓:我跟少儿报刊有奇缘,我的希望是从尘土里挖出来的。我17岁的时候在青岛当老师,那是1972年文化大革命当中,很多儿童文学刊物是被封闭的,我当老师特别想看书、报刊。我就申请把尘封多年的图书馆由我来管理。我打开尘封多年的门,从那些尘土里面开始清理,发现了《儿童文学》。在1972年的文化大革命当中看到一本又一本《儿童文学》,我躲在屋子里看得是津津有味。《儿童文学》1972年那个时候停刊了,看的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因此,1978年我到中央团校学习后,要我留在北京工作,第一个岗位是团中央,第二个岗位是中国少年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国少年报。
  
  主持人:你的工作和阅读经历有什么关系?
  
  孙云晓:因为我太喜欢儿童文学,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所以我选择中国少年报,我在《中国少年报》工作了9年。
  
  儿童发展跟儿童报刊关系极为密切,很多的孩子就把自己的心事、难题都告诉报社。当时报社有一个“知心姐姐”,我也是“知心姐姐”,好多编辑都当“知心姐姐”。“知心姐姐”不是一个人,是很多的编辑,是一个群体。读者来信都是几十麻袋装着的,所以那个时候报纸一到学校,学生们欢欣鼓舞,看得津津有味。我负责了很多栏目,也写了很多文章,在这9年的工作时间,中国一代的孩子受益终身,甚至改变命运。而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那9年的工作成就了我成为儿童作家,教育研究者的梦想,那段时间特别难忘,报纸办得特别有质量。当时在人民大会堂办报庆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来了,他说“儿童报刊、少儿报刊每个字都要放在称上称一称”。那个时候报社写文章,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要想十多个题目写在小黑板上选择,给一个孩子回答问题你先写一个初稿大家还要讨论。当时我在少年报的时候,写知心姐姐评论,是孩子们见到有人落水要建议智为,要保护自己。因为我们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一个暑假就有17个孩子下水救人死亡,我写了报社的内参,引起很多方面的关注,这就使报纸和一代孩子心连心,使孩子关心国际大事、关心国内新闻、关心自己的发展,这是任何书都不能代替的。
  
  主持人:孙云晓老师的童年阅读经验,对少儿报刊的阅读经验,对你将来的职业选择和事业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
  
  孙云晓:因为我在17岁读了《儿童文学》,从尘土里发现、读了以后,直到去年我退休了,44年没有离开儿童教育、儿童研究的世界。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娟老师,你既是蒲公英阅读小镇的发起人,你还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自己对孩子和对少儿报刊阅读方面有什么故事跟我们分享?
  
  王娟:我可能就是李老师和孙老师说的受益终身的那一代人,你们编的期刊就是我所读的,我们家小时候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我的爸爸妈妈给我订了杂志,一个《我们爱科学》,一个是《儿童文学》,还有一个《少年文艺》,这些是我们最宝贵的。我们家里《儿童文学》摞得这么高的,我们觉得很开心。所以我是读着两位老师编的书长大的,也由此爱上儿童期刊。当我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从0岁开始我就订了《婴儿画报》,他慢慢大一点就订了《小朋友》,后来订了一个比较好玩的期刊是《乐智小天地》,因为里面还有一些小玩具。
  
  还有一个经历要跟大家分享,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本杂志给我非常深的影响,叫做《我们爱作文》。这个杂志的编者是我的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对我影响很深,因为当时我们班有一个小作家协会,刘老师作为主编,一个是我们要投稿,看到好的稿件还要我们誊抄,因为我参与和体验了,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响,所以到我一直在读书过程中,作文都是写得特别好的。《我们爱作文》这个杂志让孩子参与进来,给我们留下非常好的成长体验。我们今天做蒲公英阅读小镇推广的时候,每年也会推荐比较好的期刊,希望更多的期刊能够为孩子所熟悉,走进孩子的生活,影响他们的生活。
  
  主持人:少儿期刊确确实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问李社长,少儿期刊和图书相比显然有自己本身的很多特点,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图书相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少儿期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少儿期刊相比会呈现什么样的现状?
  
  李学谦:我刚才说《中国少年报》是1951年创刊的,2011年《中国少年报》创刊60周年的时候我们请了很多老读者,其中有很多已经是白发苍苍、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一看到我就像看见亲人一样,“李社长谢谢你们,我是读《中国少年报》长大的”!其实他们不是感谢我,而是感谢陪伴他们成长的报纸。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李社长我是读着哪一本书长大的,为什么?报刊由于它是连续出版物,这样它可以陪伴一个人在一定年龄阶段成长和发展,然后通过对这份刊的持续关注,挖掘培养出某一个兴趣来,这个兴趣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如果再进一步发展会成为自己的专业,如果这样建立起来一个职业生涯,我觉得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会非常幸福。由兴趣发展成特长,由特长发展成专业,由专业发展成自己的职业。个人兴趣通过阅读报刊会逐步逐步建立起来,就跟刚才孙云晓说的一样,他是1972年看到《儿童文学》,因此对少年期刊的阅读对他的兴趣建立、今后职业的选择都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而这些是其他的阅读不可代替的。另外还有一个好处,期刊的互动性很强,每个期刊都会有很多的活动,然后有很多读者往来的栏目在这个地方,它跟读者交流起来很方便,这个也是图书不能替代的。比方说期刊往往会按照年龄段、安排自己的门类,定位比较精准,设计很多栏目,反正在一个刊物里头总会有我们喜欢的栏目。总而言之,我是觉得报刊在阅读当中的作用是其他载体的阅读材料无法替代的。所以我觉得现在报刊应当说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陪伴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说到期刊,我们国内大种类少年期刊总共206种,总印数大概是5亿多一点,我们的孩子有3.67亿,也就是人均每个孩子大约只有1本多一点。应该说期刊出版还比不上大国,期刊的阅读还不是大国,这些跟国外的孩子有很大差距。另外国际期刊的重要奖项我们也从来没有拿到过。我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呼吁家长、老师让孩子有一些时间来阅读报刊这种连续出版物。
  
  主持人:李社长介绍了报刊的特点,而且介绍中国当下少儿期刊的现状,我们和少儿期刊发达的国家还会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共同来努力。孙云晓先生记得你曾经有这样一个判断,少儿期刊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你是专门进行青少年的研究,你这样一个判断有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吗?
  
  孙云晓: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个研究的结果。早在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还有《中国少年报》做了大规模的调查:儿童的发展跟大众传媒的关系。其中发现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团中央教育部原来评选十佳少先队员,一年评十个,后来两年评十个,中国很优秀的孩子,那么他们为什么优秀?我们把他做了一个十个省份大型问卷调查,他们在阅读少儿报刊、儿童文学这一类东西的时候的差别显著,这些优秀的孩子阅读少儿报刊的量是其他中学生的两倍,是很高的数据差别。为什么少儿报刊对一个孩子的发展具有这么大的作用?我想大概可以这么解释,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出于社会化的需要,他要看报刊,要关注国内外的事情、社会、群体和人生,这样对他社会化提高很大。另外对他确立现代的理念,他的平等意识、国际意识帮助很大。少儿报刊一个特殊的魅力是,它是一个连续的出版物,看了这期等下期,就有一个连续性。我主持研究了十年以上的教育部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国家课题,按照国际上分析当一个人的行为或者动作持续21天就可能初步养成习惯,如果这个动作和行为持续90天以上就可能养成稳定的、成熟的习惯,少儿报刊是一期接一期,一年接一年,这种日积月累最有助于养成阅读的习惯。而我觉得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人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终身受益。从社会性、现代性和习惯养成这三个角度,少儿报刊都是最不可替代的营养,最不可缺少的营养,是孩子的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牛奶”一样的作用。
  
  主持人:孙云晓把少儿报刊比喻为牛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它是不可替代的,它可能更像空气、阳光、水,它对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
  
  孙云晓:说得很好,我还要补充一点,在座的年轻朋友可能就问了,你说的这些内容,网上看新闻那不一样吗,网上每天看动态,是不是可以替代了。这个东西也不一样,网络的确是能满足你对新闻更快捷的了解,但是大家发现没发现,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孩子他的辨别能力比较低,而网络的信息确实快,但是又很杂,像个杂货店,真假难辨,色情、暴力很容易让孩子中毒,造成不良影响。少儿报刊是由强大的团队精心研制的,相对来说是精品,网络容易变成杂品,对于孩子来说你敢给他杂品吗?还是要给他精品,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主持人: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少儿期刊的阅读和推广就具有新的特点,王娟老师现在都还在教育系统工作。目前可以看到儿童读物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但是我们看到这种重视程度比起少儿期刊来看,好像少儿期刊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请您说说您的看法。
  
  王娟:这两天我做了调研,在学生中发了问卷。孩子们认为少儿期刊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这个很有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少儿期刊会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二是对写作文很有帮助,三是对学习很有帮助。但是说实话,目前在我们的校园当中对于少儿期刊的阅读,学校和学校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从这两天调研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成班的孩子会每天都读少儿期刊,并且会选不一样的少儿期刊,有的班级可能只有20%的孩子有时会读,还有的孩子都不怎么去读。
  
  主持人:这些少儿期刊是孩子们自己个人订阅还是班级老师集体订阅的?
  
  王娟:个人订阅,现在国家有相应政策,教育部门相应政策要求是不能集中订阅的。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可以把他们订的各种各样的期刊拿到班级里面来进行班级的共读,彼此交流和借阅,如果老师组织这样的活动,班级里面阅读习惯就会比较好。对少儿期刊的推动,我作为一个阅读推广人的体验是:我们可能是做期刊的,我们的这些出版社、报社要更多地和家长、老师去沟通,把我们做的这么庄重的期刊杂志推荐给老师们和家长们,通过他们去陪伴和引导孩子们的阅读,这个可能是现在最大的问题。现在,图书的阅读推广已经有一些方法了,但是少儿期刊在阅读推广过程中怎样体现刚才两位专家说的连续性、互动性的特点,我们的研究还是不够的,今天论坛也给我一个启发,以后要尝试做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主持人:现场的各位嘉宾和朋友,我们的这个“红沙发”系列访谈从2012年开始到今天已经举办了105场,它是一个国家级的品牌,所以在这里来进行访谈的嘉宾他们会对中国的期刊发展现状提出很多的现实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如今期刊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一个现实,它呈现一种整体下滑的趋势,我想问李社长,少儿期刊是一个什么现状,在这样一个期刊整体下滑的趋势当中有一些少儿期刊它是一种逆增长,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增长,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我想请李社长跟我们共同来分享。
  
  李学谦:相对于其他的成人类、时尚类和科技类期刊,少儿期刊受新媒体的冲击、影响相对少一些。这个跟儿童阅读的特点有关系,刚才孙云晓也都说到了,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资讯、娱乐,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但是对于这种严肃的阅读来说,更多的家长和老师还是希望孩子们选择纸质媒体,不仅中国是这样的,包括美国、英国、欧洲这些世界的主要市场它的儿童纸质媒体也还处在增长过程中。2014年中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率是11%,美国是13%,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的少儿图书增长还高于中国这样的不发达的国家。所以就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首先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对于少儿阅读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受新媒体的影响相对会少一些。另外中国有着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巨大儿童读物市场,0—18岁未成年人有3.67亿,比美国全国人口还要多,总印数1亿多一点,平均一个孩子只有1.4册左右,总供给还是没有充分满足需求的,所以它仍然处在这样的增长率下。因为这个市场空间大,它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面相对具有稳定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少儿期刊还会有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十三五”时期国家更重视全民阅读,现在在推广全民阅读过程中更加重视少儿期刊的作用,如今年发起的少儿报刊阅读季,我们相信少儿纸质期刊还会继续成长。
  
  主持人:李社长给我们分析了少儿期刊在全国期刊总体格局当中的一个特点,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现象,我们注意到和过去相比,有些少儿期刊是不是也下滑了?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李学谦: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并不是任何一份少儿期刊它都会受到稳定性比较强、成长性比较高的关照。为什么?还要靠每个办刊者来办,办得好、办得认真、尊重读者、定位准、办刊质量高的这种期刊可能它会增长,当然少儿期刊有些办得也不是很严肃,有些质量也不是很高,这种期刊肯定就会下滑。归根结底取决于办刊质量。
  
  主持人:当谈到下滑这个词,有时候是一种调整,并不是坏事,适合于今天历史特点的期刊它会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有些可能会遭到自然的淘汰。
  
  李学谦:被淘汰的也是活该了。
  
  主持人:既然谈到互联网的时代,孙云晓老师你进行了十年习惯性的调研,在互联网时代怎么样去培养孩子们对少儿期刊阅读的习惯?你有什么高招?
  
  孙云晓:我做了10—15年的研究,10年是课题,5年是我自己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网络时代成年人更多选择网络的阅读,因为他有辨别力,比较容易保护自己,对于未成年人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些选择意见,包括报刊、书籍。怎么样来养成这个习惯?首先父母要改变一个观念,现在有一些家长,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书也很积极,但是很多家长最希望孩子看的书有两类,一类是教学参考书,一类是名人传记,很功利。孩子想看的冒险、科幻类的需求大人不能理解。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要,因为孩子这个阶段,一切皆有可能,他有无限可能,你不要过早把他定位,你要学习好,要成为什么人。观念改变,支持孩子去印刷媒介,特别是少儿报刊,怎么做?我给大家几条养成阅读习惯最有效的建议:一是建议父母带头读报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看什么,给孩子影响就很大。李社长最早看到的报纸是文化大革命唯一看到的参考消息,印象很深刻,所以家长带头看报刊,孩子一定也会受影响。二是支持鼓励孩子订阅少儿报刊。你支持他的导向性。三是在孩子10岁之前的时候,要坚持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读书20分钟,这个时候读少儿报刊很适合,为什么?短、丰富,睡觉前读,不仅是讲述美妙的故事、增长知识,而且还增进亲子关系。四是当孩子还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你可以在家里找出一个不受干扰的时间,找一个非常舒适的位置,让孩子每天在那个地方读报刊、读书半个小时。全家人约好这个期间不要叫他吃饭、吃水果、喝水,这样时间长了以后,90天左右,孩子就会养成一个条件反射,非常享受读书时间,父母能够一起读更好。这四条要是做到了,十有八九孩子都能养成阅读习惯。喜欢上少儿报刊,这是对儿童的特殊保护,也是一个终身受益的方法。我可以跟大家坦言,现在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专家,我写了很多书,我跟大家透露一个秘密我就是11岁养成读书习惯,15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到现在写了46年,一个读书习惯,一个写作习惯,改变了我的一生、成就了我的一生。我写了46年的日记,从15岁开始我的每一天都很清楚。所以说我现在回忆,我为什么对很多事记得那么清楚,我有上百本日记都编排好,一查很清楚。无论是我的研究还是个人体验,我们的父母这么爱孩子,老师这么爱孩子,你要是培养他养成3—5个重要的习惯,就是给他最伟大的爱、最深情的爱、最珍贵的礼物,让他受益终身。
  
  主持人:非常好。我听了以后很感动,我还没有听说一个人坚持了46年写日记,而且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文学结识,你写了46年的日记,我要向你学习。王娟老师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大家提倡读儿童文学是亲子共读,少儿期刊也存在亲子共读的情况,你是怎么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的?你所创造的蒲公英阅读小镇,老师和孩子们也存在师生共读的情况吗?
  
  王娟:刚才孙老师讲的非常好,您的46年的日记就是一个时光博物馆,我真的很想到这个博物馆里去看一看。我想到了少儿期刊其实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回顾自己人生的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因此它也就显现出了在童年阶段陪伴孩子们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在父母和老师们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是陪伴,就是一定要陪着他读。但是陪伴也还是有一定方法的,孙云晓老师讲的比如父母先读起来,然后把书买回来,跟他一起读,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它的魅力只有两个字才能造就,就是坚持。孙云晓老师坚持46年,对于我们来说,少儿期刊的阅读推广、阅读习惯的养成,它就是一道孩子日常童年设备当中的精神家常菜,它是要每天吃的一道家常菜,它并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恰恰是简单的阅读行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才能拥有它的魅力和价值。家长和老师们需要的是等一等、陪一陪,一起用少儿期刊的阅读以及好的少儿读物的一种陪伴阅读,陪着孩子们走过短暂童年。童年是很短的,但是有了少儿期刊的陪伴,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而且还有机会回到自己曾经的童年。我今天带来了一本1992年出版的《小学生的天地》,离现在已经有42年了,我打开这个书很感动,因为我在里面看到1992年的时候武昌区的中山路小学、武昌水果湖二小的孩子们在上面发表的文章,也看到里面的编辑们很认真地画的连环画、革命传统故事,我就有一个冲动,我想去寻找他们,想去寻找曾经。1992年发表文章的孩子们现在都30多岁了,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本期刊去回顾自己的童年,我相信他读到的不仅仅是内容,他读到的是自己的岁月和成长,它就会自然而然去影响一代人,我们在少儿期刊的阅读推广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做,还有很多的事情去做。
  
  主持人:作为家长陪伴孩子们,作为老师陪伴孩子们共同去阅读少儿期刊,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少儿期刊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可缺少的伙伴,它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人生成长的一部分,这样一种估量它肯定是不可缺少的,它会成为我们非常美好的回忆。各位听众我们今天是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红沙发”系列访谈的现场,今天机会非常难得,很多家长和听众都想听听我们嘉宾的分享,而且我特别想听听你们从自己个人的经验出发、个人的角度出发,你觉得要向孩子和家长们推荐哪些优秀的少儿期刊呢?我首先想问李社长。
  
  李学谦:少儿期刊一共是206种,在1万种期刊中,少儿期刊品种和数量并不是很多,老师、家长、小读者在选期刊的时候有这么几个方面可供参考:一是选那种经过时间磨洗的、经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检验的这样一种报刊。比方说《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我们爱科学》、《幼儿画报》,因为它们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检验。二是要考虑一下出版机构的品牌、公信力。目前我们对编教质量掌控标准严于国家标准,比方说报纸国家编教质量标准是万分之三的差错率,我们内部控制,超过万分之二就要处罚,严于国家标准;图书是万分一之的差错率,我们内控标准是万分之零点八,严于国家标准。还比如我们的幼儿画报提前七—八个月进入到编辑流程,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最后一关是到幼儿园去试读,拿着样刊给老师和孩子读,看看老师、孩子对内容是否接受、是否听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编的幼儿画报是明年三四月份那个时候出版的,目的就是最后拿到幼儿园去给老师、孩子们读,读完以后再修订。
  
  主持人:有这样非常长的编辑周期,一定会保证给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粮。孙云晓老师你会向孩子们推荐什么样的优秀期刊?
  
  孙云晓:我没有读过的我不会推荐,我认真读过的、亲自参与的,我确信它是优质产品的,第一是《中国少年报》,第二是《儿童文学》,还有两个是上海的《少年文艺》、江苏的《少年文艺》,因为《中国少年报》是综合类的,《儿童文学》和两个《少年文艺》都是国内顶尖的儿童文学类刊物,几乎再没有了。另外我也特别推荐《幼儿画报》,因为我也是长期关注的。要不为什么美国都来买《幼儿画报》的版权?我现在看的《幼儿画报》的样刊是2017年的,只有它是非常提前的、拥有很多程序的,特别是听孩子的反映,我觉得这样的是精品。那么多国内一流的专家、作家在写稿和绘画,这样的作品在中国是屈指可数、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所以我推荐。
  
  主持人:昨天在期刊博览会的现场,中少总社和美国几家文化公司签订了版权输出的协定,我很想知道少儿期刊向国外的输出,我们是第一家还是有先例?我想请教一下李社长。
  
  李学谦:昨天是跟美国的CNN公司签订的,他们市场占有率很高,签订了《幼儿画报》和《婴儿画报》的版权输出协议,在期刊类中很少,少儿期刊肯定是第一家。
  
  主持人:在整体的中国期刊界有向国外输出的吗?
  
  李学谦:有不同的期刊,有新闻类、专业类、科技类期刊等等,科技类期刊在这方面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大众类期刊很少。
  
  主持人:少儿期刊呢?
  
  李学谦:少儿期刊没有,我们是头一家。
  
  主持人: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希望国内的孩子好好地去阅读。王娟老师会向孩子们推荐什么样的少儿期刊?
  
  王娟:我站在老师和家长的角度想得非常简单,如果读少儿期刊的习惯还没有来得及养成,没有来得及读比较丰富的期刊,那么就从读中少社的期刊开始。《中国少年报》、《婴儿画报》这些也是我小时候读过,我的孩子曾经读过的,所以我也是一个见证人。我昨天做调研的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么能够找到你觉得好的期刊”孩子们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听大人的、听老师的、听同学的,上网搜的,封面有吸引力的,看排行榜看到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的孩子在寻找。中少社的期刊怎么样让好的期刊主动地亲近孩子,把这些书放到孩子们的面前,可能也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努力。
  
  主持人:非常感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直播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访谈还会进行下去。我首先非常感谢今天在直播现场以及收听本次访谈节目的所有听众,感谢你们来倾听“红沙发”系列访谈!我相信我们的少儿期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发展得更好。就像我们访谈现场面对的长江,它会一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迎接孩子们人生的太阳!谢谢收音机旁收听我们直播的各位听众!现场的访谈还会继续,谢谢大家!
  
  今天来了很多现场的朋友们,机会难得,李学谦社长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社长,他不光有少儿期刊和图书方面的经验,他原来还是中国青年报的掌门人,有非常丰富的媒体经验。孙云晓先生是资深的教育人、作家。王娟老师是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是蒲公英阅读小镇推广的掌门人。我想问一问现场的各位朋友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和大家分享的?你们对少儿期刊的现状是怎么看的,有哪些好的建议?有哪些问题想和我们现场的嘉宾分享?请大家抓紧时间,我们共同把“红沙发”系列访谈进行得更好。
  
  提问:我是来自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的,我也特别喜欢看《儿童文学》这一类的期刊,但是我妈妈就说,现在上初中了,应该看一些更严肃性的东西,不能看单独的片段的文章。这个要怎么办?
  
  主持人:妈妈和你自己个人的阅读有不同的意见,你喜欢读儿童文学,我们请孙云晓老师回答。
  
  孙云晓: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天下有太多的父母不想让孩子看闲书、没有用的书,要看教学参考书、看名人传记。我理解你妈妈这样的想法,你可以让你妈妈放心,作为一个现代的少年要有一种表达的能力,比方说我会好好学习,但是我读了儿童文学后,我的审美、文学能力强了,对我学习也很有帮助,能开阔视野。让你妈妈放心,读了儿童文学的学生,语文水平和审美水平会大有提高。有时候孩子跟爸爸妈妈讲道理也很有用,你要是不愿意直接跟妈妈说,可以跟妈妈写信或者发短信说明理由,坚持说服一定会感动、改变你的爸爸妈妈,你就成功了。
  
  主持人:我也想和这位同学分享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我小学四年级收到的第一本少儿期刊是《儿童文学》,是我的哥哥在北京工作时给我寄过来的,我看了以后非常兴奋,一直把它珍藏着。我师范大学毕业后到一个中学当老师,也写了一篇小说,在《儿童文学》上发表了,在我喜欢上的杂志上发表。结果我刚发了第一篇小说就收到《儿童文学》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一个学习班,我们的老师有冰心先生等等,有很多作家和学者给我们讲课。我们坐在冰心先生的家门前,在阳光下她和我们这批人谈心,她说你们要坚持,要坐得住冷板凳,要冷水泡茶慢慢融。我现在可以对冰心先生说一声,当年听你讲课的那个青年老师坚持下来了,现在坐在红沙发上面和你共同分享,我希望你的妈妈今天能够听到“红沙发”的访谈。
  
  提问:我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问李学谦社长,昨天中少社的《婴儿画报》和《幼儿画报》输出给美国公司的活动我参加了,我们是第一家少儿期刊,是什么机缘促使了这个合作?少儿图书已经走出去很多,但是少儿期刊是第一家,少儿期刊到底难在哪儿?少儿期刊和少儿图书的作用和意义在哪儿?
  
  李学谦:少儿期刊输出难在什么地方?首先,跟少儿图书比较起来,少儿期刊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相对比较少,每年世界上有专门的图书展览,但是关于期刊的国际展览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什么地方办过。既然是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少了,跟国外少儿期刊界相互接触和了解合作的机会就少了,难就难在机会少。
  
  少儿期刊的输出是因为什么机缘?我们一直觉得少儿期刊没有输出、少儿期刊在阅读当中受到重视程度不够,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来输出少儿期刊,应该说是蓄谋已久,正好跟美国公司接触以后发现他们也有这个需要。我去年5月份在美国纽约书展期间,跟纽约公立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部的负责人,有过一小时的交流。他告诉我在纽约公立图书馆中文图书的借阅量已经超过了西班牙文。在美国英语是第一大语种,西班牙语是第二大语种。通过阅读中国的一些读物来直接了解中国的愿望,他通过这个东西来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情况。我昨天晚上跟CNN公司老板在一块吃饭也沟通起来,他觉得现在特别需要有这种文化沟通和交流,所以他们引进《婴儿画报》和《幼儿画报》是下决心要做好。
  
  提问:您好我是来自武汉第六初级中学的,我想给您提一个建议,我们初中生很少有户外实践的机会,所以我希望少年期刊多做一些关于科普的内容。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有两个杂志是很受欢迎的,一个是《博物》,另外一个是《我们爱科学》,那两个杂志我们班级的男生和女生互相都传阅看,同学们对这个很感兴趣,希望多写科普的内容。
  
  提问:您好我是来自武汉第六初级中学的老师,我想建议一下,因为我曾经也教过30年书,从小也爱看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包括后来1990年的时候曾经在小学生天地做过活动,我现在想我的中学孩子有很多实际上没有时间去看,现在我们的老师引导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在做课外阅读量的需求,比方说刚才有孩子介绍的思维、读者少儿版,为什么让他们涉猎上面的美文,提炼他们的语言修养,为什么到了中学、高中,这种期刊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设想,期刊不仅做文字上面的互动,能不能利用寒暑假做落地的活动,将文字的活动和地下的活动结合起来,孩子的参与度就很高。1990年的时候曾经跟青少年宫、《小学生天地》一起做过活动,一起16天,最小年龄6岁,我们回来以后有绘画的作品刊登在《小学生天地》上,有孩子沿路写包括去九寨沟的美文刊登在报纸上,孩子亲身参与,有了体会,孩子的受众面就会越来越多,持续性会越来越久,包括家长和老师的支持率也会越来越高。
  
  孙云晓:我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在1993年发表的,1992年的活动,那是一些机构做的活动,但是这位先生的问题非常好,现在实际上报刊的确是应该有这样的优势、感召力和能力组织各种刊外的活动-夏令营、训练营、冬令营寻梦的活动。中少社也有很多活动,还组织过中国的小作家协会,团结了很多小作家。这些都是可以实现你所说的这种需求。今天中国的孩子特别需要走向原野、走向远方去体验,因为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他成长,就不能代替他体验,你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也跟团中央的书记写过关于组织夏令营的建议。
  
  提问:各位尊敬的老师、主持人,你们好!我来自武汉外国语学校,我平时很喜欢写作,并且在家里会写作文,我长大以后想当一名作家,请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作家?
  
  主持人:我来回答,我也给你介绍一个有趣的情况,有很多作家他们曾经是少儿期刊的编辑或者是记者,他们在少儿期刊工作,为孩子们编辑、做嫁衣,然后自己也成为了儿童文学的作家,比如说孙云晓老师就是。我们可以举好多好多例子。在北京有很多这样的作家,在上海也是,如少儿文艺的编辑。在儿童文学里面也有很多编辑成为很著名的作家,他们为孩子们编写作品,自己后来也拿起笔来成为了作家,他给我们一个启示,怎么样去成为作家,一是要有爱心。二是要有童心。三是要有恒心,坚持下去三心齐发,你就会成为一个作家。
  
  孙云晓:你几年级了?
  
  提问:5年级。
  
  孙云晓:一个小学生想成为作家的话,可以从自己的日记开始,把日记写得很有趣味。上海一个小学生日记很有影响力,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得很好,被人们称为小作家,最方便的方式是你写很有趣的人物、很有趣的故事、语言很生动,这就是你最直接的锻炼,你把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写得非常的生动形象有趣,那本身就可以出版,就是你的作品。最近上海有一个大学教授写了一套书,我一看写得最主要的就是小学生的生活,但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都说,他写90后写不了,这些大作家都写不了你们,你自己来写,将来一定会很棒,很有发展前途,对于你来说每天写日记,并要把日记写得非常有趣。
  
  王娟:因为蒲公英阅读小镇做的项目就是儿童原创书的创作,你坚持写日记以外可以试着去构架书的框架,再尝试把日常积累的素材放在这个框架里面去,就可能成为自己的书。
  
  主持人:蒲公英小镇每年有一个嘉年华,自己写自己画,今天他们出版了5本,都是和你一样的小学生,小学生自己写自己画的作品也可以出版,你也是小作家了。
  
  提问:我来自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我有两个提议,一个是在作文的文字上面,我觉得我在小学的时候比较喜欢看的是《儿童文学》和《实用文摘》。《儿童文学》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质量,《实用文摘》更多的可以吸引小学同学。可以在《儿童文学》上加一些《实用文摘》上面的东西,在封面上或者是底版画一些趣味的题目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传播途径方面,最近电子媒体应该比较受大家的关注,我觉得可以发起《儿童文学》的公众号,每一期在上面发一些小视频或者自己对儿童文学的注意力,让广大的读者去看一下。
  
  李学谦:你的建议肯定会被重视,因为《儿童文学》公众号已经有了,你可以找一找加一加,我们后面坐着儿童文学的编辑,他们就在现场,你说的话他们听进去了,我们可以在今后办刊时参考这个意见。
  
  主持人:现场的各位朋友,我们今天是在这里进行“红沙发”系列访谈。“红沙发”是2012年开始,已经举办了105场,红沙发的红让我们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们的江南、我们的长江、我们的“红沙发”,将会以红胜火来迎接各位期刊界的朋友们,而且是读者们!春来江水绿如蓝,少儿期刊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春天!感谢今天三位嘉宾给我们做了这么好的分享;也感谢主办单位提供了“红沙发”系列访谈这样一个平台;更感谢在场的各位朋友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共同参与了这样一个探讨!我们祝愿我们的“红沙发”系列访谈继续下去,更加成功。也祝我们的少儿期刊发展得更加繁荣、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的美丽。谢谢大家!谢谢在场朋友们!“红沙发”系列访谈到此结束。谢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