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全民阅读“红沙发”访谈第二场:期刊行业的价值挖掘与再造

2016-09-26 来源:新浪读书

  
  
  2016年9月23日第四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刊博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在会展中心举行。系列访谈第二场活动邀请到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冯杰先生,《看历史》总编辑苑海辰,两位就期刊行业的价值挖掘与再造进行深度对话。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湖北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悦读》栏目的主持人,欢迎大家莅临“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红沙发”系列访谈是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创办于2012年6月,四年来举办了上百场活动,成为全民阅读的国家级品牌,堪称焦点与热点的全民公益文化活动。
  
  今天下午我们举行的是第二场活动,期刊行业的价值挖掘与再造。我们今天邀请到了两位期刊界的风云人物,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冯杰先生,《看历史》总编辑苑海辰老师。欢迎两位老师的到来,都是非常资深的老师。下午我们的题目是期刊行业的价值挖掘与再造,在开始这个话题讨论之前,我们特别想听一听《故事会》背后的故事,《看历史》背后的历史。两位老师都对自己所在的期刊都是特别有感情的,给我们介绍一下。
  
  冯杰:《故事会》是一本老牌杂志,创刊于1963年,我为这个杂志服务了31年,我1985年进入《故事会》编辑部做编辑,也做过经营,做过品牌管理,以及现在正在做资产方面的运作,我对这个杂志非常有感情。
  
  主持人:我是看着《故事会》长大的,可能在座的朋友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冯杰: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亲切的话语,都说是看着《故事会》长大的。这里面曾经有一个故事,《故事会》的品牌创始人之一何承伟,有一次到贵州出差,他开着车,因为没有搞清楚限速,开得很快,被交警拦下来,要罚款,他说自己是《故事会》的,然后给别人看名片,警察向他敬礼,说看过《故事会》,就放他过关了。
  
  主持人: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跟《故事会》有着不解的缘分,我们很多人看着它长大,看着它成长,一起变化。
  
  《看历史》也有十年时间了,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看历史》背后的历史。
  
  苑海辰:和冯总的《故事会》相比较起来,《看历史》就是婴儿,最多是一个少儿,今年是进入第十个年头,《看历史》杂志,可能很多听众觉得一听历史就是讲讲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或者是有点视觉上的感受,有一点泛黄的纸的感觉。我们给《看历史》的定位是中国的第一本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闻杂志,为什么说虽然叫《看历史》,但它是新闻杂志呢?我们是不想把历史按照传统的概念往旧了去做,越做越旧,我们是想把历史做新。为什么要把历史做新?我们之所以有兴趣去讨论历史,阅读历史,就在于历史和现实、和未来是有紧密关联的,历史对于社会、人民的价值所在就在这里。我们《看历史》的封面上有八个字,就叫“看到过去,知道未来”。《看历史》的位置就在中间,像一面镜子。从开始创刊,我们自己的编采人员对这样一个新的定位也不见得能够消化得了,我们今年6月份再次进行了杂志的改造,包括内容、视觉等,有些编辑很迷茫说到底要改成什么样子?我给编辑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从视觉设计的角度,让拿到这本杂志的人不知道它会是一个历史杂志,你的视觉设计就成功了。
  
  主持人:刚才您说我们《看历史》要做新闻杂志,您原来也是老新闻人,讲讲您自己的历史好吗?
  
  苑海辰:我们不用回避现在纸媒面临的形势,我原来是做都市报的,原来在《成都商报》做过很多年的新闻,去年我曾经和做都市报的同行有过一些交流,武汉有《楚天都市报》,一二十年的经历都非常火,为什么今天纸媒下滑呢,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工具、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前我们的媒体,包括报纸、期刊、电视、广播,是一种精英传播的模式,所谓精英传播就是单向的,我说你听,我讲故事,你听,但是你不能给我讲故事,我们以前的都市报,就是发生什么事了,我告诉你,你听,而且你只能从我的报纸、电视、广播上看到。为什么纸媒面临这个局面?因为现在传播的手段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由单向的精英传播变成双向、多维、大众传播。我和一些同行交流,大家都觉得很苦闷,以前是好日子,可能现在要过紧日子,也可能未来是苦日子。在都市报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强调一个东西,就是我们要开门办报,开门办报就是要加强和读者的往来,但是开门办报作为报纸来讲可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因为现在的工具,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开门办报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就是没有人去实践,去用,这才是我们现在报人、新闻人、媒体人、出版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就是要把市场的逻辑搞清楚。
  
  主持人:很多传统媒体的同行们都说日子不好过啊,冯老师,我们《故事会》的日子好过吗?
  
  冯杰:传统出版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我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我这样的观点,我说的传统出版主要是指大众期刊出版,大众出版现在来到了一个节点,很难通过自身去解决未来碰到的困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主要是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爱好。以前我们的出版是编、印、发、广告,可以用来挣钱,是一个闭环,通过不断的循环不断创造价值,但是现在这个闭环出现断裂,通过编、印、发、广告挣不了钱,就变成了一个豁口,闭环上出现了缺口,这个豁口主要是外部的情况发生变化,是技术带来的变化,对于传统出版来讲是土壤变性,这个植物本来是弱酸性,现在变成弱碱性、强碱性,出现塌方式、断崖式的下滑。以前《故事会》32开本的,广告费从1990年的20万,到2007年的1436万,到2011年还有1100万,2011年到2015年四年的时间就跌到只有8万了,断崖式的下跌。1985年第二期《故事会》的发行量最高760万,现在是80万,我们面对未来发展的困难,必须通过对外部资源的融合、跨媒体的融合、跨行业的融合,关键是与资本的融合,用资本的融合去解决我们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需要。
  
  主持人:大家说狼来了,可能狼早就来了,但是我们的羊一定要变强了。
  
  苑海辰:我理解狼来了,从市场的角度,或者是从时代的交替角度来讲,狼永远都是一波一波来的,你现在喊狼来了,但是当年你也曾经是狼,心态要调整。
  
  冯杰:现在互联网称自己是传统媒体,2015年左右的互联网把我们这个传统的格局搅得天翻地覆,期刊到现在有200年的历史,移动互联网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已经颠覆了互联网打下的基础。技术的发展并不可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不在水,关键在人对水的利用问题,认为载舟就一定可以利用它,认为可以覆舟就一定会回避它。
  
  关于传统出版的转型与升级,我个人有一个看法。转型应该是从单纯的出版产业向新兴内容产业转型,原来没有自媒体,技术不支持,内容产业基本是书、报刊或者是广电,出版基本上涵盖了内容产业,现在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就是泛娱乐化的过程,很多大的IP并不是通过传统出版孵化的,更多是网络文学、手机游戏、网剧、网吧、动漫改编、大电影,出版只是变成了我们获取版权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要坚持传统出版的信心应该来自于传统出版要向新兴内容产业转型的决心,这是转型。
  
  升级应该是从产品经营向版权经营进行升级,我们以前靠产品打天下,《故事会》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利润达到最高,单单一本杂志的利润总额是4200万,那个时候杂志供不应求,在大概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出版的火红年代,那个时候买杂志要凭票的,我们出版社有一本《文化与生活》,那个杂志是凭票供应的,那个时候一去不复返了。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现在读者的需求做一些努力。
  
  主持人:《故事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好的尝试吗?
  
  冯杰:我们在2014年新办了两本杂志,一本杂志是《故事会》的文摘版,《故事会》是一个原创为主的杂志,文摘在里面大概占到30%,现在我们考虑到更多的自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我们办了一个文摘杂志,以文摘为主,经营模式和母刊是一致的,是发行盈利的模式。我们主要是想丰富一下《故事会》的品牌内容,这本杂是面向校园的,也是对《故事会》现在渠道的一个补充。我们做的第二个杂志是《故事会》的漫画子刊,叫《漫画会》,这个项目确定下来以后不是单纯做一本杂志了,我给它的定义是做一个原创动漫版权的跨媒体运营平台,关键字是原创、跨媒体、资本。有三个任务,一个是基于书刊出版的原创动漫版权的跨媒体传播网络建设,我们的转型要从这个地方出发,我们有杂志,有单行本,也在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布。第二个是搭建一个虚拟平台,让更多拥有原创动漫版权的个人、公司、机构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和交易,这两个任务都是成本性的,不挣钱,或者是不能挣很多的钱。第三个才是利润中心,就是获取版权以后全版权运营,这个杂志在2014年9月份正式创刊,2015年7月份出版,和另外一家股权投资基金共同成立一家公司,这个目标公司成立完了以后就和故事会公司做一个关连交易,通过支付对象,把《漫画会》杂志的经营性资产全部装到目标公司里,这个公司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它的盈利模式和母体《故事会》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感觉冯老师非常轻松,在实践过程中是愉快的吗?
  
  冯杰:酸甜苦辣,有时候讲得热血沸腾,有时候讲得眼泪都出来了,最艰难的时候是创刊,刊号没有拿到,但是杂志已经编出来了,如果不能正常出版的话团队会散,对你失去信心,如果一个出版单位连刊号都没有怎么笼络团队呢,我们就只能想另外的方法,把《故事会》再办一个漫画增刊,这个增刊可以走入市场,把《漫画会》作为漫画增刊的附赠读物免费赠送,一期就是纯20万的净成本,而且我们还做了二期,我非常焦虑,如果刊号再晚一个月下来,我们这个项目可能就胎死腹中了,好在8月份刊号正式拿下来了,我们拿到正式的刊号进行出版,那段时间非常艰难。
  
  主持人:《看历史》这十年有这些艰难的时刻吗?
  
  苑海辰:《看历史》十年前创刊的时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第一个是全新的刊物,之前是没有名叫《看历史》的杂志,第二个是一个新型的、以历史为切入点的刊物,当中会遇到很多波折,甚至摔过跤,跌过跟头。
  
  我们还是一个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面临今天这样的时代,你的心态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应该是尊重技术、敬畏技术、看清技术,预测技术未来的方向会有什么可能性。假如我们始终沉迷在过去的辉煌当中,觉得狼来了,首先这个心态就有一点问题,因为人的一生或者事业,衰老的是身体,心和思想永远不能停下奔跑的脚步。现在对于传统纸媒来讲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传统纸媒中的媒体人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能会有一些朋友提出疑问说传统媒体人和传统媒体不是一回事吗?我认为它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传统媒体人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呢?因为我们知道以往是靠什么吃饭的,我们靠吃饭的工具并不是杂志本身,也不是报纸,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就像我们很多业内人知道的,报纸传递的是新闻、是信息,周刊传递的是观点,月刊传递的是思想。精英思维、精英传播的方式落后于现在的传播方式,但是精英思维和精英思想一定是具有很大价值的,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无非是怎么适应现在新的工具的变化,如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朋友圈。
  
  主持人:我们《看历史》有一些新的尝试吗?
  
  苑海辰:有的,我们《看历史》到今天为止进行的所谓的转型、新媒体的尝试可能都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尝试,因为我们首先仍然是在媒体的概念里面打圈圈,以前是传统媒体,现在做一个新媒体,做“两微一端”,仍然是把内容换一个平台试图传播出去,但是如果仅仅是在媒体的里面打圈圈,我觉得需要更新方式。媒体更加重要的东西,《故事会》也好,《看历史》也好,很多名刊也好,更有意义的是它的品牌价值和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读者资源,用这种资源去开发新的产业。《看历史》正在考虑把这些资源从新的角度进行转化,而不只是单纯做内容,以前我们做了很多很火很成功的,太自我陶醉了,就做简单的内容就已经有很好的日子了,为什么不能够把这品牌变为立体性的、产业链性的东西。
  
  我们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用地图,我认为地图仅仅是一个实用功能,假如把历史加进去,把地图平面空间加入时空的感觉,把历史的概念加进去,也就是把时间的概念加进去,时间的概念加进去之后你这个地图就能够赋予它的东西太多了,就是一种多维度的存在。
  
  我们现在还考虑做另外一个产品,做家谱。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到了这个阶段,人要寻找自己的根,家族的脉络,家族的传承,我们来做一个家谱,现在也有做家谱网的,互联网产品中的传统互联网,是传统型的,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开放性的东西。一个人在世界上假如认识七个人,实际上你是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关系的。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把每个人连接起来,在人类社会本身就具备这种东西,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够运用互联网这个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回到人的最本真的东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只要通过七个人就可以认识全世界的人。
  
  主持人:刚刚苑老师说的理念和构想,冯老师认同吗?
  
  冯杰:我认同袁总说的关于心态一说,在生态和产业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我提倡两点,一个是形态,一个是心态。我们要改变产品的形态,不能把品牌价值固化在原来的产品形态上,尽管我们的品牌价值原来就是靠产品堆积起来的,在目前情况下就不能把这个价值固化在那个形态上。第二个是心态,要改变心态,改变心态是因为形态改变所造成的,这种心态就是融合的心态,现在传统出版一般有普通的、普遍的两种想法,原来是妄自尊大,什么都是以我为大,现在有点妄自菲薄,什么都不行了。这也没有必要,现在是内容+资本+技术,应该是三驾马车驱动,而不仅仅是内容来驱动。我认为应该是要注重资本和技术对我们今后发展的借力作用,我们在做很多新的探索,刚才讲的《漫画会》就是这样。我还有一个观点,现在为什么不要妄自菲薄呢?技术是讲代际超越的,一代技术被另一代技术部分覆盖或者全部覆盖,那一代技术所对应的产业就会部分或者全部被淘汰,但是文化是讲代际传承的,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不断丰富和不断充实的过程,没有文化是代际覆盖的。拥有文化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相对不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生命周期来得更长。
  
  主持人:说到心态,说到传承,我觉得《故事会》特别有资格,1963年创刊,如果按人的年轮来算,应该有53岁了。50知天命,我们的《故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冯杰:《故事会》从1963年创刊到现在,整个发行将近3亿,按照阅读人次是10多个亿所积累的品牌,我们出版是作为一个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其他的经济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故事会》尽管在最辉煌的时候达到7600万,经营的收入可能只有一个亿都不到,但是它能够做到家喻户晓,按照其他的商品或者是其他的服务来讲是做不到的。格力能够做到家喻户晓,但是它的产业可能是一千个亿以上。文化的东西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被溢价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转型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被背弃内容,我们去追逐技术、追逐终端,最终会失去定力,会失去价值观,然后迷失方向。
  
  主持人:可能是传统媒体在某一个时刻受到外力的冲击,产生核聚变的影响。
  
  冯杰:传统媒体有一些魂不附体,它的形势不是太好,别人不认识,但是新媒体有些失魂落魄,形势很好,但是没有魂。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和技术或者内容对技术、对资本的需求、渴望和资本、技术对内容的渴望是一样的。
  
  主持人: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发挥着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我们《看历史》在资本的运作上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苑海辰:《看历史》和《故事会》比起来我们太小了,我们就是一本期刊,《故事会》有很多产品、很多战略考量。作为我们这一本期刊来讲,目前的日子还不错,我们确实需要寻求资本的帮助,和资本联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这些新的仅仅是基于品牌的结合和挖掘,我们现在也正在探索,如果这个场合有做投资的,可以和我们聊一聊。
  
  主持人:我们刚才两位老师都谈到用户思维,再造场景,这是很重要的入口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在营销上两位老师有新的经验分享吗?
  
  冯杰:转型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经营模式的再造,或者是盈利模式的再造,这个是因为有资本介入,传统出版就没有市值管理概念,为什么没有市值管理?因为我们和资本不交集,其实文化是最有溢价能力的东西,它最能够把估值抬高,一定要借助资本,借助技术。传统出版进入资本市场会带来几个好处,第一个是可以减少我们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因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的防御能力、防范能力是要大大强过传统出版某一个企业的。第二个是通过资本可以让传统出版积极参与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就不用再去孵化了,可以更加主动去参与社会资源再分配,通过投资、兼并、重组对未来进行布局。第三个是可以提高传统出版的估值。第四个是可以提高我们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更加完善。
  
  主持人:目前《故事会》有一些新的项目在准备上马吗?
  
  冯杰:《漫画会》作为一个“十三五”的重点转型项目,这个是增量方面的考虑,在存量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怎么把文化的资源变成文化的资产,和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公司化的运营文化资产。我们故事会公司旗下有两种杂志,一种杂志是《金色年代》,是一个老年杂志;另外一个杂志是《旅游天地》,是一个旅游类的杂志。金色年代办了9年,旅游天地办了35年,目前情况下两种杂志一直亏损,实际上养老产业、老年产业、旅游产业都是朝阳产业,而不是夕阳产业,如果说在我们的故事会的资源下面是孵化它,走向更加成功,我们采取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度合作。
  
  主持人:在选择上,只要有好的创意,好的想法都会采纳。
  
  冯杰:我们在合作当中保持一个底线,就是对内容的忠诚权利,我们在内容上有一票否决权,也确保导向问题。比如《金色年代》,老年杂志,就和一家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来谈,他们上市之后想做转型,做老年养老,做健康管理,它原来做保健品研发和销售,如果朝这个方面转型,原来的企业文化就无以支撑,需要老年文化品牌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双方合作,在北京成立一家公司。然后我们把这个经营性资产放进去,作为一个品牌授权,入股,签下协议,两年之内如果这家公司不亏损,上市公司就通过定增把合资公司收了,在我手上原来是负资产,就变成了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这就变成了经营的转型。
  
  主持人:比如《看历史》和《故事会》,最初创立的时候影响力非常大,都是行业的翘楚,后来做得非常优秀,会有很多人模仿,您怎么看待内容的同质化?
  
  苑海辰:你用的词是模仿,您见过刘德华的模仿者能够比刘德华强吗?不可能。
  
  主持人:《看历史》的风格,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都朝那个风格在走。
  
  苑海辰:这次刊博会评了100个最美期刊,《看历史》是这100个里面唯一一本历史类的刊物,也得到了社会受众和主办方的认可。
  
  主持人:所以对它的认可也是因为我们之前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
  
  苑海辰:仅仅只能说是对传统固有的形态,好像还凑合,但是危机是就在眼前的。
  
  主持人:现在有想到更好去化解危机或者是让危机带来的冲击更小一点的方式吗?
  
  苑海辰:假如说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点,目前的《看历史》纸质刊物未来的生态可能是这样的,可能有点类似于以前看的电影,英国的绅士读报,以前印刷技术油墨不过关,贵族读报纸之前,管家要用熨斗把纸张熨一遍,把油墨吸干了,然后再给贵族来读。未来的纸质刊物做得精细化以后可能扮演这么一个角色,有点像行为艺术方面的东西。更多是要和现在新的时代、新的工具相结合,产生新的东西。
  
  主持人:现在消费领域特别流行一个词叫体验,一定要有非常优质的用户体验,在用户体验方面。
  
  冯杰:在《故事会》发行量超过100万以后就一直没有摆脱被盗版的骚扰,现在也有,我们对盗版现象的认识或者是它对我们的伤害在不同的时期不一样。我们现在不是要对内竞争,比如我的品牌出来以后,别人去盗版,我去打它,这还是内向的管理,我们还应该是外向的竞争。我刚才讲到融合,出版是轻资产的产业,版权是它的核心,我一直认为,媒体没有新旧之分,只有思想才有新旧之分,如果说给你一个新媒体,你是一个老思想的话,你也办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版权的获得,以版权的占有、控制和应用为目的重新调整产品结构,重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这才是关键,就变成我们书刊出版的完成只能视作IP战略的开始,原来我们书刊的出版完成就视作为这个项目的结束,现在要把它定为版权运营的开始,在版权运营开始过程当中就有很多产业和行业涉及到体验式经济消费。
  
  主持人:如果把这个观念植入到管理过程当中来,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一些把控,就不会像之前您说的一个内容的出现之后就节点了,可能在整个过程中都会重视品牌的打造。
  
  冯杰:今年5月份我们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品牌经营管理部门,我在传统出版社里面干了30年,我知道传统出版社里面没有市值管理,没有估值管理,没有一个品牌管理部,传统出版社里面所有部门设置都是和产品生产相关的,编辑部、校对、设计、发行、广告、财务,没有一个品牌管理部。它在品牌上的作为都是不自主的,不自觉的,散落在各个职能部门当中,我们成立这个部门,是推行版权战略或者是推行IP战略中的机构保障。
  
  主持人:《看历史》有一些很好的IP,有可能变现吗?
  
  苑海辰:从《看历史》开始创刊之后这个事情一直在做,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还没有互联网+的概念,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在做了。做后面产品有一个基础,就是你的内容一定是要有价值的,我们就提出来了在价值基础上进行价值的N次开发和挖掘,我们和出版社合作,把杂志上的内容进行出书,和电台合作可以把内容变成音频,和电视台合作把内容变成纪录片,和游戏公司合作,把内容变成游戏。
  
  主持人:在营销观念上也随之改变,由4P转向4C,由出版物、价格、渠道和促销转成了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这种转变,两位老师认同吗?
  
  冯杰:我能够理解,因为互联网就是讲用户,关注用户经济。我们提倡的是版权价值的共生圈,我们专注出版,专注出版可能是孵化IP第一步,随着IP进一步延伸,可能涉及到手机游戏、网剧、手游、大电影,但是这不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就要形成一个版权价值的共生圈,版权的每一次授权、每一次扩张都是对版权价值的加上,整个共生圈都因此得益,这是价值共生经济,日本有版权制作委员会,通过不同的合作方进来共同承担IP孵化,我们讲的是内容一次生成、多次发布。
  
  主持人: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在不同的阶段要成为德智体美老师全面发展的孩子,需要不同特长的老师帮助他成长。
  
  苑海辰:应该是不同的玩伴陪他一起成长。
  
  冯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的传播技术,它必须要和内容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你讲传播,如果没有内容附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且新媒体或者是这个技术不是对内容的革命,而是对内容展现形式的革命,内容永远是魂,好在我们从内容出身,我们要有一个心态的调整,我们要有一个形态的变化。
  
  苑海辰:我们俩在很多理念认识上比较一致,比如用户体验的问题,所谓用户体验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每一刻,我刚刚来的时候我们坐在那里交换名片,然后说我们加一下微信,这个交换名片和加微信两者并存的阶段就是传统媒体业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就很生动的反映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
  
  主持人:这是整个技术变化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接受的一种社会现实,在这个社会现实之下让自己更强大、让自己跑得更快,这需要我们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两位是期刊出版界的风云人物,可以给我们其他朋友一些心得分享吗?
  
  冯杰:文化是不死鸟,文化是代代传承的,但是文化企业没有那样的好命,文化企业一定是生生死死,我们一定要有这个准备,而且这个已经变成新常态。看看我们周围很多倒下的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古人讲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苑海辰:《看历史》虽然是历史,但是历史没有死亡,历史在我看来永远是年轻而鲜活的。
  
  冯杰:而且文化企业的生生死死恰恰表明了文化企业自身净化机制的健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