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来刊博会,共享期刊荟萃的精彩——“回眸期刊盛会的别样精彩”系列报道之三2016-09-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2016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即将拉开帷幕,江城的热情将再一次被点燃。在过去的3年中,除了日益高涨的社会参与,见证刊博会一路走来的还有媒体记者。 “磁场效应”越来越强 “最大的感受是刊博会的‘磁场效应’越来越强,越来越多期刊界的有识之士通过参与这个平台寻求合作交流、寻找商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吴宝洪如此回答。 作为刊博会的“老朋友”,吴宝洪多次参与报道。他还记得,去年在外文期刊馆采访的时候,来自尼泊尔的出版商凯兰·高塔姆曾兴奋地对他说,在前两次的展会上自己收获颇丰,分别与两家北京的出版社签约,还与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建立了合作。而且,每一次来都可以看到刊博会的进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国际出版商的身影。 3年的刊博会采访,给湖北之声记者刘成璐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读者参与的热情。刊博会举办第一年,在一场武术类活动上,一位老者曾对她说,之所以走上习武这条路,是因为爱看《今古传奇》,是这本杂志带他在武侠世界里遨游,虽不能飞檐走壁,但习武却让他感到快乐、充实。“足以见得,一本好的杂志,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刘成璐说道。 交流展示且抱团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期刊交易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北武汉,刊博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湖北的知名度,更对湖北期刊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东道主,湖北展团极具特色且具有雄厚实力,展示了湖北发展最好、最快、发行量超过百万的大刊名报,这些报刊满足了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作为期刊大省,举办刊博会也会对整个期刊行业产生推动作用。”在刘成璐看来,期刊业需要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用来向受众展示很多平日里不了解的优秀期刊,让更多人看到期刊的魅力。此外,在期刊业面临转型的当下,业内通过这样的平台来进行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也会产生很多新思路。 同样参与报道了3年刊博会的新华社记者俞俭也感受深刻。“中国期刊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在俞俭看来,尽管期刊受到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但通过几年刊博会的采访报道可以感受到,纸质期刊的魅力依然存在,期刊仍然是人们学习、工作、科研、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但内容为王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吴宝洪说,刊博会的召开,不仅是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更是一个融合的舞台,可以抱团发展。 文化名片走向国际 刊博会从最初开始举办到越来越成熟、亮点增多、名气增大,从业界由怀疑到接受,再到运用这一平台展示自己,参展单位连年增加,“围观”人群也在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吴宝洪认为,刊博会已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品牌和全国期刊界的名片。 “希望在期刊界融入更多高科技元素,让创新基因成为期刊界的亮点。”谈及对本届刊博会的期待,吴宝洪直言,期待有影响力的期刊汇聚,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刘成璐则对“红沙发”系列访谈充满期待,希望能请到更多名家参与读者互动,并尝试多媒体融合的报道模式,通过电台直播、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展示刊博会盛况。 俞俭提到,期待刊博会组委会提供更多采访机会,组织期刊界专业人士与媒体记者座谈;期待高层论坛对未来期刊业的发展趋势有更多分析探讨。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