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经济学人》“国际好奇心”的亚洲战略

2016-09-09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晓雪

  近年来,在纸媒整体滑落的大环境中,《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可谓一枝独秀,因该刊一直坚持的使命就是更好地服务读者。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经济学人》更是充分利用人们对全球市场的好奇心理进行内容的针对性传播,这一策略在经济学人集团版权合作部总监乔安娜·亚历山大看来,是《经济学人》杂志今天最为成功的一点。

  最新的数据显示,《经济学人》在全球拥有150万受众,其中约有一半集中在北美地区,北美也就成了《经济学人》最大的市场,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欧洲大陆、亚太、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据亚历山大介绍,《经济学人》的数字产品用户约占22%,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仅2015年的数字订阅量就增长了15%。在西方市场,《经济学人》的社交媒体粉丝量高达3900万,对其数字化发展的贡献比较大。据悉,目前,《经济学人》社交平台上的粉丝经营工作是一个由10位作者和记者组成的社交媒体小组负责。

  亚洲地区则是《经济学人》近年来较为活跃的新市场。《经济学人》在亚洲的纸质发行量接近10万册,每月访问economist.com网站的用户有150万。2015年,《经济学人》在亚洲的数字产品销售增长了24%,因此可以说,《经济学人》在亚洲拥有一个庞大的英语在线阅读市场。亚历山大认为,数字产品的受众规模直接反映了人们的媒体消费习惯——通过数字产品,受众与媒体可以有一些更直接的交互。“所以,你必须有能调动读者胃口的好内容,并做到每天更新。”亚历山大说。

  亚历山大同时认为,数字产品的相关数据还证明了另一件事情,《经济学人》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亲和力。“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我们的内容很宽泛,不仅仅是一本金融杂志。”“不同品牌在不同市场产生不同的市场意识,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是在中国。如果你在大街上拉住一个人,让他说出5个新闻媒体的名字,很少有人能说出《经济学人》。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亚历山大说。

  不过,《经济学人》一定程度上给外界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说起他们的“国际好奇心“策略,可能某种程度上的确会影响读者市场的开发。针对这种情况,《经济学人》大力发展社交媒体,在Facebook和Twitter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在亚洲的策略也是通过社交媒体迅速扩张品牌知名度。比如在中国市场,《经济学人》在微博和微信的运营上可以称得上如鱼得水。《经济学人》在微博开通了3个账号——经济学人集团、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和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加起来的粉丝量超过50万。

  同时,《经济学人》在中国还推出了一款中英双语APP(应用程序),即《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Global Business Review),这是《经济学人》旗下首个双语数字应用。精选最佳商业、金融及科技文章,分析全球商界走向,提供深度观察和犀利观点,专业翻译,原汁原味呈现。每月一日发表10篇精选文章,每个工作日持续更新,用户每月可阅读30篇文章。读者还可以在英文和简体中文之间自由切换,很多用户将之作为英语特别是商务英语的学习工具。

  亚历山大认为,中国市场还有进一步扩张的机会。但他同时指出,《经济学人》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在数字化领域,因为中国市场很大,数字形态发展得更快,也能更快作出反应。而在日本,《经济学人》则拥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印刷市场。

  在亚历山大看来,亚洲的社交媒体市场还会进一步增长,以微信为例,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态系统在亚洲还有很多机会。未来,《经济学人》也将开通手机在线订阅业务,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支付,“这种与商业无缝对接的功能,我们是做不到的”。亚历山大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