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201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在京召开——融合发展的新前景2016-08-25 来源:百道网
【百道讯】2016年8月23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201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 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从2004年举办首届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本次届论坛继续采用主、分论坛结合的形式。上午的主论坛,主题为“融合发展的新前景”。下午两场平行分论坛围绕少儿出版和科技出版两大领域,选择在少儿出版和科技出版领域成绩优异、代表性强的国内外出版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分别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少儿出版和“互联网+”时代科技出版与知识服务两个议题展开讨论。 把握发展趋势,推进深度融合 上午的主论坛探讨了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内容生产和服务创新的方式方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分别致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发表以“把握发展趋势,推进深度融合”为题的主旨演讲,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也出席会议。 吴尚之的演讲从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中国出版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推进出版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思路。 2015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出版产业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较2014年增长8.5%。新兴出版发展的态势尤为突出。具体而言,有五个特点:数字出版迅速增长,传统出版稳步发展,实体书店出现回暖,全民阅读深入推进,走出去成绩显著。 在融合发展方面,中国出版业高度重视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初步展现出了一些融合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引领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推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支撑融合发展的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融合发展的模式开始形成。 今年中国已步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将从逐步突出面向全面深化。吴尚之指出,要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衔接技术走向网络空间,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版图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管理机制,为此将着力推进几个方面的工作:树立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推进精品数字内容建设、加快构建融合平台、建立融合传播体系、加快融合技术体系建设、坚持版权保护与版权应用。 中外优秀出版集团在融合发展上的所思所为 圣智学习集团国际总裁亚历山大·布罗赫,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康泰纳仕国际集团董事长江纽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斌,西班牙行星集团拉美地区总裁何塞·卡拉费利等国内外嘉宾在主论坛分别发表演讲。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以数字化推出各种新业态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的战略制高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斌就三个方面,分享了凤凰集团对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和体会、以及集团未来对融合发展在举措方面的考虑。关于融合发展,周斌从凤凰集团的实践出发,总结了三点:融合发展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高级呈现,有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传统出版应该在融合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发挥主体的核心作用;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相融,传统板块与新兴板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十二五期间,凤凰集团将数字化战略列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大规模追求数字化建设工作,重点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进行数字化的基础建设,为融合发展打好基础;推动数字化内容生产,形成数字出版的核心优势;打造专业化平台,扩展内容传播发布渠道,从集团特点出发着重进行了垂直性、专业性的内容发布渠道建设,突出的是学科网;积极拓展游戏、影视等相关产业,实现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最后,“十三五”期间,在融合发展工作方面凤凰集团将考虑从出版的生产方式、内容建设、渠道建设、经营管理等基础方面,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融合,最终使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由两张皮变为一张皮,而且看不出痕迹。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分享了在媒体融合方面,中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未来的设想。五年前,中国出版传媒集团就将数字化战略作为主要发展战略,明确了出版主业以融合发展为方向,坚持走集团化特色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努力实现集团化内容生产数字化、流程管理数字化和传播方式数字化。2015年,中国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化收入同比增长了30%。主要举措包括两项: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抓住出版的本质不放松,实现内容数字化的突破;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大力拓展运营渠道,传播能力,实现新的突破。而未来五年中国出版传媒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人才为保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完成流程复合化出版的生产链和多元化产品经营链的建设,打造大众数字出版资源聚集平台和专业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完成若干支柱型数字化运营服务平台,实现集团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发展理念和目标则包括,利用互联网重塑生活流程;提高信息数据和自主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平台建设;加快传统报刊的转型,加快融合发展。 全球视野下的少儿出版 少儿出版分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少儿出版”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少儿出版机构负责人和业界专家,集中讨论中国由少儿出版大国向少儿出版强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中国少儿出版与世界少儿出版在内容创新、融合发展、对外传播、阅读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提高中国少儿出版的国际传播力。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前主席玛利亚·耶稣·基尔,北京方略博华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798国际艺术教育中心理事长郭亚文,巴诺书店副总裁、巴诺书店旗下Sterling出版公司总经理特蕾莎,日本福音馆前执行总编辑唐亚明,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等国内外嘉宾发表演讲。 日本福音馆前执行总编辑、资深童书出版人唐亚明,通过对中日童书界的多年观察和比较,认为目前中国童书界像整个社会背景一样,太浮躁,应该向日本学习朴素,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做童书,而不是以赚钱为首要目的。此外,日本禁止图书打折以保护出版社和作者的做法,也值得国内学习。而具体对于图画书的编辑,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说,图画书不是作者做出来的,是编辑做出来的,这是编辑图画书的基本姿态。 他以两本图画书为例,微观具体分享了如何做好童书尤其是原创图画书的编辑实务经验:第一,编辑要知道作者到底想表现什么,否则很难做出好的东西,这需要编辑和作者交朋友,并把握好一定的分寸;第二,知道作家想画什么之后,要考虑这个题材是否可行,这当然有市场问题,但关键还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及听周围人的意见;第三,编辑本身的人生经历对编书很重要,同样的题材和作者,不同的编辑做出来肯定是不一样的,一本书,不光是作者的智慧,还有编辑的智慧,编辑要把自己的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跟结合,磨出好作品;第四,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编辑一定不要干涉,现在很多作者创作时想着编辑和出版社,容易只为出版社写,要给作者自由让他为孩子写;第五,关注校对等细节问题,绘本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因此从文字到颜色校对,都要不断地修磨和改善,还有一个小细节,新书出来后,编辑一定要尽可能登门拜访等亲手送给作者,编辑最大的工作就是和作者一起分享成书的喜悦,看到作者拿到书一瞬间的表情,是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启发;第六,从出版社角度来说,福音馆的成功经验包括提高编辑等公司人员的待遇,提高作者的版税,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做绘本、不要注入过多教育因素以至于做成教材一样、孩子无法喜欢。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从四个方面分享了新媒体时代图画书的新实践。首先,新媒体时代社群电商的营销方式,正在改变出版社的选题、理念和方式。出版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情怀,坚守出版理念;同时要接地气,植根于读者的土壤。由于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的影响,社群的作用,出版社正在由资源思维转向用户思维,根据社群精准用户的特别需求进行精准出版。第二,新媒体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带来了图画书营销推广的新实践。出版社在宣传一本图画书时,将内容制作加工为音频、视频、H5技术和电子书等,进行多平台海量化的信息传播,使内容价值尽可能最大化,孩子和家长的阅读体验正在成为图画书阅读服务的核心。推广主体由出版社营销部门、媒体人、专业推广人正在变成妈妈群、社群电商、绘本馆等。而微信平台、直播平台、视频平台和虚拟体验、自媒体平台,正在成为图画书营销推广先平台。第三,新媒体时代图画书发行销售中,网上销售,尤其是社群电商的推荐和销售,形成了中国原创图画书销售的新景观。最后,他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原创图画书创作和出版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图画书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仍然缺乏深入研究,原创图画书种类不多;国内很多原创图画书只是一个简单的图画的说明,没有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创意来设计;原创图画书的种类太单一,文学和故事偏多;政府权威机构的童书评奖没有图画书项目等。 “互联网+”时代科技出版与知识服务 科技出版分论坛以“‘互联网+’时代科技出版与知识服务”为主题,重点关注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内容资源优势与创新技术结合,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融合服务平台,如何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知识产品和服务工具,探索中国科技出版向知识服务的目标转型升级之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林鹏,爱思唯尔科技图书部副总裁布莱恩·戴维斯,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约翰·威立出版集团亚太地区国际业务发展副总裁王晓波,泰勒弗朗西斯集团亚太区期刊出版总监林赛·狄克森,波兰超忆(Super Memo)公司总编辑阿丽莎等国内外嘉宾发表演讲。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林鹏以“中国科技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若干思考”为题做开场报告,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国内科技出版关于服务和市场转型的观点。首先,林鹏介绍了国内科技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国际上由科技出版机构主导科技知识服务产业发展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国内知识服务业参与者相对多元化,包括政府出版机构、平台服务商,文件情报机构以及学界等多方力量,主体上产业发展呈现国家政策引导扶持、多方机构参与,内容资源相对分散,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其次,林鹏分享了自己从个人角度理解和体会的国内科技出版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中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国家的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未来必将成为世界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目前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来看,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论文产出国,且整体论文质量稳步提升,逐步进入世界前列;行业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将其放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加以应用,陆续推出指导意见、政策等,为中国科技出版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和战略引导;出版机构自身则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已完成改制转企,走向市场——这些都为科技出版,乃至于科技知识服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当前中国科技出版机构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科研任务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全球科研场所的不断增长,不再缺乏文献资源,面临的是文献资源太多,难以找到最需要的文献。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内容,要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科研范式正在往下走,数据密集型的转变,因此传统的出版服务也就是简单的直点发布和一次文献服务,已难以满足现在科研院所的需求。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从三个方面分享了人卫社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背景下的发展之路。首先,从国内外出版趋势来看,国际出版同行已经实现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化,初步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知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的转变。国内现在也在经历从出版业向内容服务业、从资源获取到内容消费、从用户分级到产品定制、从内容提供到知识服务的重大转变。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卫社经历了“631353”的发展过程,即:人卫社63年历史中,有13年传统的数字出版,5年的数字化起步,3年的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六大总资源(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资源、编辑资源、作者资源、组织机构)的总动员,不仅要在出版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还要推动整个医疗、卫生、健康、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约翰·威立出版集团亚太地区国际业务发展副总裁王晓波介绍到,威立的老掌门曾在1979年作为第一位国外出版商来访问中国,而威立中国团队近年来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将精力放在更好服务中国读者和科研工作者上,目前威立整体战略目标是致力于成为一个知识经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桥梁。同时,作为一个桥梁给中国出版业带来更多海外知识,帮助中国出版业更好地接触海外,与中国政府一起提升中国出版业的水平。从中国市场需求来讲,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其实和威立全球的整体战略非常吻合。威立的产品主要在三个生态圈:科研生态圈、高等教育生态圈、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生态圈。威立现在大概有1500多位编委会成员都来自中国;威立的一些知名主编会定期来中国访问高校,与中国科研人员沟通;威立有一个“行知讲堂”,每年在中国举办一百多场讲座,帮助中国科研工作者了解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更快更方便发表文章,而且让更多受众能够接收到。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