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辽宁省: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发展趋向研讨会在营口召开2016-07-07 来源:东北新闻网
6月22日至24日,由辽宁省文联、营口市文联主办的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发展趋向研讨会在营口召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评协副秘书长周由强,省文联、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市文联相关领导,省文联特聘评论家代表,省内特邀文艺批评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省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当代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等40余人出席研讨会。 新媒体的崛起,使传播手段发生变化,对文艺创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同时文艺批评也在观念、传播手段上迎来了挑战与考验。文艺批评怎样才能搭上新媒体的快车,有的放矢、有效发声、不辱时代使命,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适应文艺批评工作新形势,在省委宣传部的倡导和支持下,辽宁省文联自2014年开始推出了文艺批评新举措——辽宁文艺微评论,两年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辽宁省文联作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之一,目前还承担着中国文联“当代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在辽宁文艺微评论基础上编著的《管锥天地别样宽》一书作为中国文艺评论中心的项目成果,也将于近期出版。 本次研讨会从以上文艺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情况出发,以“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发展趋向”为主题,结合“新媒体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新媒体文艺评论的写作与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受众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影响力研究”“辽宁文艺微评论的写作与实践”“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类期刊的方向和出路”等议题,结合辽宁省文联承担的中国文联课题项目以及辽宁文艺微评论工作,邀请专家学者总结经验得失、畅谈批评发展大计。 夏潮在研讨会上讲话。他肯定了辽宁文艺评论工作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说,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对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打造了一支强大的评论队伍,许多艺术门类批评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曲艺、戏剧评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美术、书法、影视评论工作也可圈可点,《艺术广角》办得有影响,新媒体评论、微评论尝试有效果。他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指出互联网批评正处于探索期,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厘清评论主体、对象、受众、表现形态、评价标准体系等。他强调,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到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用好的批评促进文艺创作生产,推动艺术生态发展,提升大众审美,引领社会风尚。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评协副秘书长周由强在讲话中指出,辽宁的文艺评论基础工作做得好,平台意识比较强。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辽宁文艺论坛等品牌活动坚持多年,对培养文艺评论骨干起了重要作用。《辽宁艺术发展报告》《艺术广角》、文艺微评工作等,也各有特色。中国文艺评论中心将辽宁省文联作为基地之一,正是一种综合考量。他认为,当前网络发展迅猛,海量艺术作品出现、各种利益驱动、全民表达的迸发、传统媒体的竞争都给新媒体文艺批评带来一定的挑战,只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保持适当的距离、打造良好的评论平台,才能真正产生独立客观、有质量有影响的评论。 省文联特聘评论家代表在发言中发表了各自观点。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省曲协副主席金方指出,当前部分艺术创作表演存在低俗化、粗鄙化现象,而文艺批评在这方面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新媒体时代海量作品的产生,使全面了解作品、作者产生了巨大困难,而相关部门只关注作品政治性正确与否,往往忽视了其艺术性,这使批评家的批评难度大大增加。她提出这些问题要从加大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有关部门支持力度、开展培训、批评家自觉融入新媒体等方面加以解决。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省剧协副主席孙浩以戏剧为重点,探讨了文艺批评的实践性原则,他认为符合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实际,尊重实践,尊重文艺规律,永远是文艺评论的生命;真实地反映文艺领域的客观现实,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唯上,不从众,不唯利,是今天尤为值得强调的学术品格;解决中国文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产生指导借鉴意义,是文艺评论的最高任务。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杨宝林谈了新媒体时代书法批评存在的评论者感情用事、缺乏理论支撑、自我炒作、迷信权威、哗众取宠等乱象,他认为要通过提升批评者自身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对批评工作怀有敬畏之心、建立有效规范的文艺批评环境来解决上述问题。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林认为,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出现,使受众自发的评论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公众的互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艺术评论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所独享的进行单向传播和灌输进而控制和引导舆论的手段,如何确定目标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供给是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批评,贴近大众、服务群众、接地气儿的艺术评论成为当务之急。 其他受邀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表达看法。《中国艺术报》记者郑荣健认为新媒介产生后海量信息大量涌来,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媒介平台寻求更多的话语权,由此带动文艺评论蓬勃发展,文艺评论主体、题材、内容和话语方式得以拓展,而话语权争夺最终将通过内容竞争实现。由此他提出未来文艺评论的智库化、商业化、明星化趋势,并认为这些将对文艺评论的生态产生极大影响。黑龙江省理协副主席、秘书长,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主编林超然通过“求变”“不变”“转变”三个关键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文艺批评从生存发展角度考虑,需要新媒体的介入,但要在其中保持文艺评论的核心价值观、评论家的文化使者身份、职业精神、中华文化立场的不改变,更要在批评过程中实现位置、态度、方式、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与时俱进的转变。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巍扼要梳理了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将对新媒体的研究划分为技术研究和主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她提出让新媒体批评变得更好,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如屏蔽不雅词汇等,在观念层面推动所有人积极发声、主动作为,弘扬正能量。沈阳市文联创评部主任李晓慧认为,无论艺术批评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会改变文艺的本质。新媒介使人们对文艺的重新认识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对批评的文字、语言、文风的最根本要求是一致的。而新媒介批评的出现使传统批评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更为凸显,也让线上线下批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显得尤为重要。大连市文联研究室主任何永娟认为,许多在新媒体上发表的批评常常是应景式的,缺乏深度思考,当前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批评者如何能够为受众提供有深度又令人愿意接受的批评内容。 省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当代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相关人员结合课题研究,尤其针对“文艺微评论”工作作了发言。省理协副主席,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艺术广角》执行主编,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张颖介绍了“文艺微评论”项目的开展情况,并从话题新、写法新、思维新三个方面总结其特点,探讨如何策划组织出让读者感兴趣、跟上文艺实践节奏,接地气、适合大众阅读,同时又视野开阔、向更广阔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的文艺微评。省理协副主席、秘书长,课题组成员马琳以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那喀索斯的故事为喻,指出专业文艺批评存在小众化和自恋主义的倾向。她呼吁有效的文艺批评应该以真切的体验、真诚的表达面对接受者,在坚守经典批评标准基础上,结合时代阅读趣味的变迁,转换文风话语,以此摆脱自恋主义的困扰,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和拥抱新媒体,使文艺评论获得良好传播力与影响力。省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编审、《艺术广角》编辑、课题组成员胡海迪认为文艺微评论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古典文论的一次回归,他将网络文艺评论分成纸媒型文艺评论和网媒型文艺评论,在对比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文艺微评论”将逐步提升为一种新的文体,在媒介融合中初步形成兼顾思想性、传播性的作品、人才、文风。《艺术广角》编辑、课题组成员苏妮娜认为优秀的微评需要编者更强的信息甄别和提炼话题能力及作者相应的表达、写作能力。策划者需将长期的、重点的文化现象和近期的、焦点文化事件牢牢抓住,并适度结合;作者要能够不断摸索微评论的文体特征,做到表达凝练、准确、深刻、独特等。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富有效率、成果显著的研讨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不仅有对现实状况的透彻分析,还有对未来前景的预测展望;不仅对新媒体时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独具慧眼,也从种种前所未有、光怪陆离的网络现象中发现、总结文艺规律;不仅对传统媒体中的文艺评论进行深刻的反思,也能对新媒体中的文艺评论给予公允、理性的评价。研讨会对当前文艺评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建设性意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文联、作协、报社等不同单位的与会者思想碰撞,使议题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地得以探讨,促进了各个专业、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让辽宁的文艺评论队伍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文艺评论家的共同努力,会让辽宁的文艺评论事业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的光彩,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