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2016年第一期封面刊登了中国科学家对于狗起源的最新研究。
创刊26年,影响因子从2左右,增长到14.812,来自中国本土的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R,Cell Research)被认为创造了一个奇迹。
6月13日,美国汤森路透公司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了2016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该年度报告提供了包括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s ,简称JIF)在内的多种年度期刊度量指标。报告中涵盖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234个学科的11365个学术期刊。
影响因子越高,往往意味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越大。
该报告显示,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组成的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在全球共收录了423本国际性的学术期刊,《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排名第十,也是亚太地区生命科学类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
在该报告中,《细胞研究》被定义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但实际上,它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
在前述生命科学领域的排名中,排名在《细胞研究》之前的综合性期刊,仅有三本,分别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医药》(Nature Medicine)、《细胞》(Cell)、《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和《科学》是综和性刊物,不仅有生命科学论文,还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论文,不在该排名中)。
这也是《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首次超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C,Molecular Cell)和《自然•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NSMB,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等。
如果仅从数值比较,在各个学科中,《细胞研究》是目前中国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期刊(实际排名中,仅在同学科范围、同领域内进行比较)。
6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细胞研究》杂志正在走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行列,它的崛起得益于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它也正在帮助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国科学家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6月15日下午,《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主编、中科院院士裴钢接受媒体采访。
投稿的中外科学家各占一半
《细胞研究》是月刊,1990年创刊,2006年,裴钢开始担任主编,那时《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是2.161。
裴钢透露,中科院的研究生毕业都需要发表好的、高影响力的论文,以前中科院为了支持《细胞研究》的发展,给了一个规定,在《细胞研究》上如果发表了论文,也可以毕业。那时是到处去请人家来投稿,现在,走后门也发不了。
2006年,裴钢将时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副主编的分子生物学博士李党生引进回国,请其出任常务副主编。自此,《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开始连年攀升。
6月15日下午,《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接受媒体采访。
李党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前几年的确有人走后门要发表论文,现在没有了。因为被拒绝过几次,他们就知道《细胞研究》的风格了。目前该杂志每年收到的投稿量是1600篇左右,只有不足100篇能够被选中发表。
该杂志编辑部主任程磊表示,投稿的中外科学家各占一半,发表出来的比例也大致如此。
学术研究重视原创,谁先发表论文,谁往往就是该科研成果的拥有者。《细胞研究》被认为是中国高质量科研成果发表的“快车道”。
李党生表示,只有顶级的论文、高质量科研成果,才能提升《细胞研究》档次和影响力。所以,走后门想发表的论文一定不行。《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高的秘诀在于“捡漏”,两种论文受到其青睐,一是在《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迟迟得不到发表的,二是顶尖科学家愿意支持《细胞研究》的论文。能拉来这样的论文,一要靠慧眼,二要靠“关系”。编辑们要非常懂行,才能高屋建瓴,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编辑部同时也要快速反应,做好服务,快速评审,这样才能赢得科学家的信任和尊重。
6月15日下午,《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介绍该期刊的情况。
两个“捡漏”案例
对此,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振革深有体会。
寨卡(Zika)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可以自愈,但孕妇感染后,可能引起新生儿的小头畸形。但该病毒导致小头病的直接证据一直缺乏,而只有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关联性数据。
2016年初,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首次在中国出现,中国科学家分离得到了相关病毒株SZ01。
基于这一病毒株,4月份,罗振革研究组首次通过小鼠实验证明,寨卡病毒可以穿越胎盘屏障,导致子代小鼠侧脑室腔减小,以及大脑皮层面积明显减少。
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病的直接证据。该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疫苗、药物测试等后续研发过程。
由于实验现象很明显,罗振革第一时间将研究论文投给了一份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但国际评审人对该论文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深知该研究领域内竞争激烈程度的罗振革立即将该论文转投到《细胞研究》,4月24日投稿,72小时内,两位国际评审人给出了很好的评审意见,在短暂补充实验后,该论文于5月2日被接受,5月13日在线发表。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外多篇相似的研究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干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
另一个案例是2008年,南京大学教授张辰宇带领的研究组在血液中发现稳定存在小RNA,这一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其论文在《自然》等学术期刊评审时受挫,迟迟得不到发表。李党生获悉这一情况后,将该论文争取过来,最终发表在《细胞研究》。截至目前,仅依据SCI核心数据库统计,该论文被引用次数就超过了1500次。这一引用数量超过绝大多数研究论文。
让中国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被发现、被认可
16日下午,罗振革告诉澎湃新闻,虽然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发出来才被认可”的国际学术界,英语非母语的中国科学家在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尤其是,很多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对国外的科学家,比对中国科学家更熟悉。但《细胞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中国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能够被国际社会发现和认可。
目前《细胞研究》共有6位编辑,每人每年处理约300篇研究论文。
李党生表示,除了工作量巨大,编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知识更新很快,而且生命科学包括免疫、干细胞、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众多领域,需要经常学习,才能具备评审相关论文的能力。《细胞研究》中30%的论文可以开放获取(免费下载),其余70%需要付费。
程磊透露,除去政府资助的经费,《细胞研究》通过收取国外机构订阅费等,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英国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中国区域原负责人贾鹤鹏16日晚告诉澎湃新闻,期刊很多,但好期刊很少。相比创业企业,创办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不算是烧钱,但还是需要稳定的支持,让编辑部不用为钱绞尽脑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传播对于提高单篇论文的引用率和期刊的影响因子非常重要。一部分中国期刊多年一直做不起来,原因就在于科学传播方面做得不足,一直都是官方催促,就做一下,官方不给钱,就不做。但在这方面《细胞研究》通过与斯普林格-自然合作,借助后者的科学传播能力,进一步介绍了中国科学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