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论学术期刊的免费化进程

2016-06-16 来源:今日头条

  史聪一 李麟辉 编译  剑桥大学数学家蒂莫西·高尔(Timothy Gower)曾在2012年在他的博客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抱怨研究型电子期刊的访问费用过于昂贵。他誓言停止向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任何一家刊物提供他本人的学术论文。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该博文被广泛推送,并激发了人们对爱思唯尔这家出版了2000多本杂志的出版社的全球性抵制。该出版商每年的杂志费用最高可达一到两万美元。上百个学者对高尔这位享有盛誉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国际数学奖项,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表示同情。因为高昂的价格,人们大多买不起他们的研究成果,这让人们感到很沮丧,同时这个情况也减缓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一位读者甚至建立起网站来组织这场抵制运动。超过1.5万名学者已经加入其中。

  然今,事件已然过去四年有余,但仍收效甚微。“开架阅览”旨在让研究成果展现在公共领域,而不是将其雪藏在昂贵的付费墙之后。尽管一场关于“开架阅览”的运动曾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但传统的出版付费模式仍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基于此,高尔启动了他对于传统付费制度的第二波攻击,并在这次进攻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行动。

  近期,高尔特别推崇一个新的在线数学期刊《离散分析》(Discrete Analysis,网址是http://discreteanalysisjournal.com)。这家非营利性机构由一组学者团队发起,由他们掌握出版权。因为缺少了中间出版商,所以这里的刊物使用通道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

  出版业真的能实现完全免费吗?

  当前,美国的高等院校和政府组织正在向科学出版的访问权限投入每年100亿美元的天价费用。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破解这样一种荒谬的商业模式,必须去获悉一些与商业出版相关的历史细节。

  对于这一历史细节,全球最卓越的“开架阅览”出版项目——科学图书馆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家迈克尔·艾森(Michael Eisen)曾解释道,伴随着印刷工业的兴起,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满足科学研究发展中的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期刊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印刷机技术的发展和邮政服务的进步。同时,与许多前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模型相类似,通过出售订阅版的期刊和再版文章,可以使刊物得以为继,并弥补其成本带来的花费。

  公众获取学术期刊的价格增长远高于物价指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接踵而至。遗憾的是,众多学术出版商仍然延续着原先那种陈旧的模式(诸如收取昂贵的订阅费),而不接受全新的商业和计价模型来匹配免费传播的全新方法。随着少量大型出版商购买的期刊数量愈来愈多(诸如爱思唯尔),并不断创建出自我封闭的小型知识领域,订阅价格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中甚至变得有增无减。(编者注:2014年,爱思唯尔的年收入总额接近30亿美元,而其同期利润率则占据了收入的40%。)

  正是由于上述事实的存在,使得许多像高尔一样的学术研究者变得愈加恼怒。高尔表示,他所在的大学和世界上其他大学一样,正在为一件成本几乎为零的产品不断投入资金。而正是诸多高校这种错误的想法,才是问题之关键所在。

  现在,纳税人当初所资助的许多科学项目已然有了成果。首先,专业学者们(他们中许多人也都在被公费资助)通过同行评议制度免费阅览,但之后,这些科学期刊却最终以商品的形式被供应商出售给普通读者(他们中许多人都曾在初期最先为科学研究投入资金),且费用高到令人发指。

  高尔认为,一定会有更可行的办法。他希望《离散分析》的模式能够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去验证那些由学术出版商运营且数字化的期刊是否能够做到真正免费,并且形成持久之势。

  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着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于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学传播的平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