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华东师大社北京分社:沟通用户,做知识的服务商2016-06-1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赵冰
出版机构成立异地分社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近几年尤甚。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早在2002年就以办事处的形式在北京设立了“根据地”。从当年只有两三个人的办事处,发展到今天20余名员工的全资直属分社,华东师大社北京分社(简称“北京分社”)俨然已经成为华东师大社一个全新的增长点。 整合资源,大胆试错 华东师大社总社位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都市——上海,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以大教育为出版宗旨的综合性出版特色,旗下设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心理等多家分社,其中包括一家异地分社——北京分社。 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表示,2002年,恰逢华东师大社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实现了策划编辑和审读编辑的分工,把按学科分类的编辑室改革为根据目标市场划分的多个策划部,此外还成立了审校部,这些策划部就是今天华东师大社各个分社的雏形。王焰提到,当时出版社在教育心理、高校教材、人文社科和教辅等方面已经颇具实力,并开始参与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材开发工作,但社领导也认识到,高速发展不仅仅需要优化选题、提高单品销量,也需要迅速扩大规模。而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出版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华东师大社在北京建立分社,这一举措也是其谋求腾飞的重要布局。 据王焰介绍,北京分社财务并不独立,是总社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有较大的用人权,有独立的考核机制和不同于总社的薪酬体系。2008年出版社转制以后,总社对包括北京分社在内的各分社都实行责任会计制度进行考核,北京分社的人均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在华东师大社的各个分社中基本居于中位。北京分社社长、《教师月刊》主编李永梅介绍说,华东师大社总社在业务和资金上对分社绝对支持,但分社的选题仍需通过总社把关,总编辑也会对分社进行不定期抽检,从她个人的体会来看,北京分社更像是总社在改革之初设立的一个试点、特区。 分社成立之初,在选题策划上做了不少尝试。早先,北京分社的定位是做大教育丛书,包括社科、心理励志以及教材教辅等类型,可是市场表现并不理想,李永梅笑称:“我们试过不少错,也交过不少“学费”,当时出的书,有一些现在还在库房里放着。”但试错正是解决问题、调整方向的重要方法。分社负责人很快意识到,华东师大社历来在教育领域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又恰逢当时国家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需求从隐性开始转向显性。乘着全国教育改革的东风,北京分社当时出版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不跪着教书》《班主任兵法》等。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重印37次,销量达到40万册。这批书可谓开创了教师教育用书这一新的细分门类,填补了当时市场上教师教育类图书的空白。 目前,北京分社年出新书约80种,重印约250种。王焰说,作为一个异地分社,聚焦是其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北京分社很快就形成了围绕教师教育的出版方向。 以用户为出发点,做知识的服务商 聚焦教师教育领域后,北京分社首先打造了一批备受老师喜爱的教育类随笔图书,使教师的阅读不再简单停留在教参教辅、教育报刊和杂志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教师随笔类图书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分社逐渐开始考虑寻找一个方向精耕细作,探索过程中又出版了如《有效教学十讲》《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等更加专业化的教育类图书,这些广受好评的图书,最终以华东师范大学旧称“大夏”冠名,形成了一套经典而又畅销的“大夏书系”系列,目前共有500多个品种,成为读者美誉度高、市场反馈良好的经典图书品牌,甚至代表和反映出了中国教育界10余年的发展走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分社逐渐凝聚起了庞大的教师读者群体,但出版社与读者、作者之间却始终没有交流互动的平台。李永梅说,“过去,读者单方面接受出版社的书,双方之间建立的是一种生硬而又愉快的关系,这种愉快的关系也很容易被愉快地忘掉,我们和读者之间有壁垒存在。” 意识到了教师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后,北京分社开始在搭建出版社、读者和作者三方沟通平台方面持续发力。“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短时间内出一本书是不现实的,但他们很乐意用较短的篇幅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基于“以用户为起点,搭建交流平台”的理念,《教师月刊》主要针对教师在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普遍性问题,设计栏目,策划专题,不断推出动态性讨论,邀请名师参与采访和主持。从最初的两三千份发行量,到现在的两三万份,李永梅感觉到,这个交流平台如今更像是一个三方共同参与的大型俱乐部。 除了《教师月刊》和“大夏书系”这两个享誉业界的品牌外,近几年,北京分社还着力打造了“大夏书系读书节”,按照用户需求,策划读书活动,邀请国内一线教育专家、图书作者参与到阅读现场,讲学、上课、座谈、互动等。李永梅认为,这个品牌是自然而然诞生的,“虽然身处数字时代,但我们的产品形态还算不上灵活。”出版社将图书运送到销售地之后,图书如何到达读者手中?读者拿到书后如何阅读?阅读之后如何把知识与自己的感悟相融合?这些问题几乎贯穿了教育出版全产业链,而北京分社通过“大夏书系读书节”参与教师阅读的现场,发现好的阅读活动组织经验,发现优秀的书香校园范本,发现更多的教师阅读推动者,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辐射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和教师。据李永梅介绍,湖南浏阳的教师读书工程与北京分社合作已有10年之久,教师从第一年读书会上的无话可讲,到今天的滔滔不绝,可以看出其阅读状况有很大改观。2015年,“大夏书系读书节”入围首届“华文领读者大奖”阅读项目奖。 无论是哪一个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北京分社“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从知识提供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变”的理念。李永梅说,过去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是权威内容的提供商,但现在是自媒体时代,社群营销很重要。出版社与读者以及作者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强关系”,即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分享喜悦,“我们试图把用户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他们深度沟通、共同体验,在此过程中优化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志同道合,共同创业 在华东师大社的众多分社里,只有北京一家异地分社,李永梅认为,正是由于异地的原因,分社本身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并不强烈,因此在团队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有效地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她介绍说,2010年至今,北京分社中层(部门主任)以上的人员流动率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分社是一个创业型团队,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工作氛围融洽,理念一致,沟通顺畅,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步伐;同时,文化产业的创意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有较强策划能力的人也是不可复制的,管理者要尊重所有人的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成长的平台也尤为重要。作为一家异地分社,无法像总社那样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但分社的优势在于灵活,员工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出版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从编辑到营销,再到读书活动和教师服务等,均有机会学习并得到锻炼。李永梅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试图去管理人,而是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互相学习,这些人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有的是为了验证出版业是否已是夕阳产业,大家在一起做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对于社内的人员流动,她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当分社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平台时,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员工为出版社创造了价值,并在此期间提升了个人能力,就已经实现了双赢。当其他出版社对在“大夏书系”历练过的人才表示肯定,并因为他们是从北京分社走出去的而欣然接纳时,“我们也感到很荣幸,与他共同成长过一段时间。”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