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春泥》,人们得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5年初,中共地下党员叶胥朝陆续结识了一批思想左倾的文艺青年,包括俞铭璜、梁明晖、徐静渔、许家屯、祝见山、何晴波、蔡迪、蒋峻基、黄士罕、沙旅和管维霖等等。俞铭璜倡议成立一个由如皋、南通、东台青年人组成的文艺团体,提倡大众文学,宣传抗日思想。同年下半年,在俞铭璜和叶胥朝的努力筹备下,“春泥社”正式成立。俞铭璜取名“春泥社”,寓意着“希望和生长”。文艺成为“春泥社”与黑暗社会斗争的主要武器之一。至1938年“春泥社”自动解散,前后3年,如雨后春笋,“春泥”成员创办了种种红色副刊和进步期刊,影响甚远,也对如皋人创办文艺报刊起到了表率作用。
据《如皋市文化志》记载,1980年2月,得到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支持,《如皋文艺》改用“春泥社”所出的副刊名称“春泥”为刊名。《春泥》16开本,双月刊,主要编辑人员有徐德余、李实秋、陈膺浩、郭文和、赵云舞、陈元琪、张宝蔚、张正余、雷宜昌等。1981年4月停刊。此时的《春泥》是一份极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期刊,在内容方面,注重“温故‘唱’新”。“温故”是指回溯“春泥社”的红色事迹,并刊载了大量“春泥社”老将的新作,包括叶胥朝、祝见山等人口述的《回忆春泥社》、何晴波的《〈春泥〉赞》《诗二首》等。“唱新”主要包括刊载了歌颂春天、新社会的佳作,比如《春恋曲》、《春天--播种的季节》等等。此外,《春泥》还“百花齐放”,刊有大量精彩的文艺作品,包括顾启的散文《泪洒忆方之》、鞭雪的随感录《美丽》等。如此篇篇佳作深得读者欢迎,《春泥》远销云南、贵州等省。其后,如皋市出版过3期《春泥》报纸,在《新如皋〈新民晚报〉》开辟“春泥”副刊。
复刊后的《春泥》杂志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作家协会承办。杂志致力于打造如皋本土乃至南通地区文学综合类杂志的强势品牌,倡导构建公益文学平台,以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力求以内容形式新颖、文学气息浓郁及开放互动的办刊风格,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增强自身文化底蕴、陶冶心境、交流见解的通道。目前,刊物主要栏目有《卷首语》、《名家有约》、《人间散话》、《小说看台》、《诗路花语》、《雉水钩沉》等。
在复刊后的第一期《春泥》杂志卷首,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汪政这样写道:“《春泥》复刊这对如皋文化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目前的文学传播,传统期刊还是主渠道,正是大到国家级,小到乡镇级的文学期刊,支撑着璀璨的文学星空,给作者培植繁茂的文学植株,给读者送去丰富的文学芬芳。”
汪政说:“如皋历史悠久,文运昌盛,文学长河,人才辈出。几十年前,我负笈如皋,在那儿开始了我的文学启蒙,又在那儿工作了十多年,与如皋的文化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现在离开了如皋,但她对我的恩泽,从来未曾忘却。我至今依然记得与许多朋友捧读《春泥》的情形,这本质朴的刊物对如皋文学爱好者的意义怎么说也不过分。现在,《春泥》回来了,又回到了如皋人的身边,回到了如皋的文化生活之中,这怎么不叫人高兴、感念并生出无限的期待呢?”“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我们坚信,如皋的文学定会在《春泥》中勃发出绚丽的春天。(记者顾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