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老牌《收获》杂志要打造成“剧本工厂”

2016-05-16 来源:京华时报 田超

  国内老牌的文学杂志《收获》将于5月18宣布与“赞赏”平台推出“行距”APP,今后国内的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该APP向《收获》投稿。杂志主编程永新表示,这不是一个简单投稿方式的转变,还将整合华语文学圈,提升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以及IP价值。

  让有才华的年轻人冒出来

  1957年,巴金和靳以先生联手创建了《收获》杂志,半个多世纪以来,余华、格非、苏童、莫言、李洱、笛安等都通过该杂志走上了创作道路。即将年满六十岁生日的时候,《收获》为何要作出这种改变,程永新说:“我想主要是出于传统媒体的处境。今天,互联网几乎已经和每个人密不可分,新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信息来源的渠道和知识储备的方式。传统媒体在这中间必须要突围、转型,找一些改变的可能性,顺应时代变化,那么与新媒体的靠近、结合,就是一个大趋势。”

  程永新透露,传统纸质媒体限于版面、篇幅、出版周期等问题,有时会造成遗憾。“就拿近的来说,我们因为篇幅问题不得不忍痛放弃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因为出版周期而不得不放弃了东西的《篡改的命》。最近我们推出了杂志淘宝店,开出了《收获》微信公众号,这次是让我们的投稿平台,为写作者争取到一个更加自由和便捷的通道,让更多有写作才华的年轻人冒出来。”

  缩短小说从投稿到发表周期

  在过去文学杂志的投稿体系中,所有流程都是规定好的,作者写好稿子寄到编辑部,然后等待回音,通常耗费很长时间。通过“行距”App缩短了从投稿到审稿的时间,程永新说:“有一篇已经准备发在下一期《收获》本刊上,从投稿到确定发表也就一两个星期时间。这是一个小中篇,作者的名字非常陌生。但这篇作品在‘行距’上提交给我们后,引起了‘小门审’、‘大门审’的热烈讨论。”

  程永新所说的“门审”类似于原来文学论坛的版主等,不同的是由《收获》的专职编辑来担当,“大门审”是资历比较深的编辑。问及通过“行距”投稿的这篇作品有什么特点,他说:“看过之后,我感觉,从某种角度讲,这不是一个非常娴熟的写作者,但她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流露出非常清新的气息,作者的性情、趣味也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篇作品的主题又是严肃的,探讨的问题很大,涉及衰老、生命、存在、生活方式等。作品本身的冲击力与没有套路的清新之风,使我决定要把它推出来。”

  引入版权代理打造剧本工厂

  除了投稿方式的变化,《收获》还将借此引入影视版权代理服务。实际上,有不少著名电影的原著小说首发于《收获》,比如余华的《活着》。程永新透露,创刊以来发表的小说被拍成电影的大概有上百部,今后杂志也将引入合作方,争取成为中国的“剧本工厂”。

  他回忆,大概1988年,张艺谋带着《红高粱》去柏林参加电影节路过上海,请编辑部看了一场电影。“那时候张艺谋已经和我们签了一个协议,支付一些费用,获得我们杂志的‘首看权’。每期杂志的清样出来后,邮寄一份给他,那时候,杂志还没有上市,所以他就有时间决定哪篇作品是他想要签下来的。我记得那时他签了格非的《迷舟》,但是后来没有拍,拍成的有余华的《活着》。后来姜文听说有这个办法,也和我们要求了首看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