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书香成都书香更浓

2016-04-2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1家公共图书馆全面启用凭身份证通借通还图书,“一街(社区)一书屋”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全市业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民阅读工作联系和推进机制,拟订“书香成都”建设十年总体方案。2016年,成都全民阅读将有十大行动——

  □本报记者 李子木

  日前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16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成都、深圳、北京、中山、海口、重庆、昆明、杭州、厦门、西安获得“2015十大数字阅读城市”称号,成都高居榜首。近年来,成都市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书香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能获此殊荣,这座浸润在书香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


2016“书香成都·全民阅读”活动展板。


电子借阅机前挤满了下载电子书籍的读者。


“读读书吧”,读者静读。


2016“书香成都·全民阅读”活动启动现场座无虚席。


在2016“书香成都·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上,“爱成都 爱读书”书香传递活动中市民所捐图书悉数赠给成都7所希望小学。

  本版图片摄影 张金智

  实体与数字齐发力 多方扶持实处惠民

  亚马逊作为一家拥有21年销售经验的书籍网络销售公司,在其2015年图书总销售量排名中,成都以其强大的购买力,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六。文学、少儿、社科、经管及教辅教材是成都人最爱的5个图书品种。成都人爱读书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培育民众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成都”氛围、方便大家阅读,近年来,成都在“书香成都”建设方面下了一番狠功夫。从2015年7月13日起,成都市各区(市)县的21家公共图书馆,全面启用第二代身份证通借通还图书。用身份证代替全市现有的20余种借书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证通”,实现了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互通互联。公共图书馆推行“一证通”极大方便了居民阅读,数字图书馆的壮大则迎合了现代年轻群体的阅读需求。据了解,成都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逐步建设成都数字图书馆,经过10多年建设,已建立起覆盖15个主流商用数字资源、30个子类共计约8800万篇(册)、55TB的海量数字图书馆平台。此外,72台电子借书机和24小时借阅机等一大批新型电子阅读辅助设备的投用,让“书香成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后,全民阅读在国家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全民阅读推广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自2005年以来,成都市建设社区(农家)书屋3000余个,实现了成都全覆盖。2015年12月,成都“一街(社区)一书屋”项目首家试点——社区书屋“读读书吧”在高新区石羊街道府城社区正式开业。这是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本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运营的创新探索。“由街道(社区)免费提供物业,新华文轩出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对产生借阅行为的图书由成都图书馆进行回购。”“读读书吧”店长殷捷介绍说。“读读书吧”以创新服务模式搭建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平台,打通了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在全球实体书店经营情况萎靡下滑的大背景下,成都的实体书店却逆势上扬。言几又、方所、轩客会格调书店……各类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成都大街小巷。为促进成都市实体书店和出版物发行业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发行业态和全民阅读氛围,去年,成都市文广新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成都市行政区域内以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发行为主营业务的实体书店,从新店开办、贷款贴息、举办阅读活动、参加书展、开展版权贸易、外地品牌书店落户、特色书店经营、业态拓展等八个方面实施扶持奖励。

  扶持政策的出台,其出发点不是简单地用资金扶持,而是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调动书店的积极性,帮助其从单一图书业态发展成多元经营的复合型现代书店,让传统书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将实体书店的政策利好更多体现在文化惠民上,从而推动实体书店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形成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顶层设计制度保障 书香社会全民共建共享

  在2016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主办方高度评价了成都推动全民阅读取得的成绩。成都能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历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行全民阅读分不开。

  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全民阅读作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工作,作为新闻出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任务,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把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成都”作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写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予以重点推进。此外,成都还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健全全民阅读领导机构,完善市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委、市政府25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同时,各区(市)县也健全完善了全民阅读领导机构。如今在成都,全市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民阅读工作联系和推进机制。2015年,市级财政拨付450万元专款用于全民阅读工作,并纳入常年工作经费予以保障。

  不仅如此,成都还格外注重顶层设计,开展了多项与全民阅读相关的课题研究。在综合研判成都全民阅读活动现状、问题与趋势后,前瞻性地对未来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书香成都”的打造进行规划设计,初步拟订出“书香成都”建设十年总体方案。成都市加快全民阅读立法进程,起草了《成都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力图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同主体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为市民提供阅读保障,改善阅读环境,维护阅读权益。与此同时,构建全民阅读测评体系,着力建立“书香成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目标导向性、通用可比性等原则,构建城市阅读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决策参考、绩效考评指标之一,指导全民阅读工作。

  此外,蓬勃开展的读书主题活动和活跃在社会上的各类阅读组织也有效促进了全民阅读。据统计,2015年,全市开展大型主题活动100余场,形式多样、活动多元,深受百姓喜爱。如首届成都“锦城书荟”精品书展、名家经典戏剧公益演出和名家名著同名电影放映、“成都历史文化进机关”活动、图书馆主题活动和倡导实体书店延时关门等活动,在全市掀起读书热潮。“好书相伴、健康成长”“未成年人读书教育系列活动”“全民阅读高校行主题活动”以及各类读书讲座、主题展览、科普活动等也有效促进了全民阅读。同时,成都社会阅读组织表现活跃。截至目前,成都拥有社会阅读组织50余家,积极参与推动全民阅读,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阅读福利亮点纷呈 新一轮行动深入推进

  4月22日,在2016“书香成都·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上,多项阅读福利发布,可谓亮点纷呈:“成都市2015年度阅读之星”及“传承诗圣风骨,读(杜)诗接龙活动”Top10优胜者揭晓;“爱成都 爱读书”书香传递活动中市民所捐图书悉数赠给成都7所希望小学;成都音像出版社首次发布音频数字版权集成与分发的“知之听书”APP,并向成都特殊学校的盲童及成都21个区(市)县公共图书馆捐赠“知之听书”免费账号。同时,备受期待的“2016年成都全民阅读十大行动”也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成都新一轮的全民阅读活动正在积极深入推进。

  据悉,“十大行动”包括:第一,将发布成都市全民阅读指数报告,该报告将对成都全民阅读基本建设情况、居民阅读状况进行数据调查、统计和分析,并发布相关指数。第二,将发布“书香成都”阅读电子地图。成都市文广新局将利用“互联网+阅读”平台,制作“书香成都”阅读电子地图,该地图上将标注全市图书馆、书店、书吧、书院、阅读组织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及阅读活动信息,读者可通过电子地图网址和成都市文广新局门户网站,了解全市阅读信息。第三,每月将举办一场“书香成都”大型公益阅读讲堂,届时将邀请著名作家、文化名人等到成都讲书、评书、谈书。第四,将实施“十百千万”阅读推广工程。依托成都10个地标性文化场所,培育百名阅读推广人,开展千场阅读分享活动,带领万民群众参与公益读书。第五,组织实施“杜甫千诗习诵新苗计划”。2016年成都将组织出版小学、初中“杜诗”画本习诵读物,以读、写、画、讲等形式,在全市小学和初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未成年人经典浸润阅读活动。此外,还将继续组织举办西南四城市“风·雅·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第六,将继续打造城乡基础阅读设施。在城市社区、街道新建一批“读读书吧”;在公园、景区、农家乐开辟一批阅读场所;在乡镇建设一批出版物数字发行网点。此外,还将继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免费通借通还“一卡通”工程。第七,2016年成都计划组织举办10场“锦城书荟·百姓大书市”惠民书展。第八,将继续开展成都市全民阅读典范评选活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2016年度成都市书香之家、阅读之星、优秀阅读推广组织和最受欢迎图书评选活动。第九,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活动,使全民阅读真正扎根基层,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十,将继续实施全民阅读全媒体宣传引导推广工程。充分利用和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以更多版面时段、更多内容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传播阅读信息、推荐优秀读物,关注城乡阅读状态,讲好市民读书故事,营造书香氛围,传递阅读正能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