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用重大工程带动精品出版2016-04-1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新闻出版“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 刘兰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首次将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作为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的重要内容,作出了具体部署,为出版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 把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写入《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规划纲要》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明确提出,要真正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发挥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对精品出版的助推和引领作用,“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把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写入《规划纲要》,也是出版业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从1989年开始,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即着手探索实施国家重点出版物中长期规划。截至目前,已出台并完成了5个国家五年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为主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辞书编纂出版规划等专项规划为重要支撑的国家出版规划体系,推出了一大批奠基性的文化精品,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出版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已资助了2200多个精品项目,其中1300多个项目推出了成果。 《规划纲要》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提出八大工程,其中第二大工程“文化精品创作”,提出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协调全国出版单位的力量,以重大工程带动出版创新,促进精品生产,提升出版实力。 从三个方向推精品 把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写入《规划纲要》,为出版业带来难得发展机遇,必将对出版业未来五年发展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 方向之一,推出更多精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2013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279亿美元)1倍多,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但到国外走走,我们会发现,中国产品随处可见,中国图书仍不多见。这反映出我们的出版传媒企业还缺乏生产出世界级、划时代内容产品的能力,出版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尚未充分显现,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形象和经济发展大国地位不相适应。为此,《规划纲要》一方面把国家重大出版工作纳入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另一方面对于精品力作提出了三项评价指标,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方向之二,重点扶持原创。当前出版精品力作不够多,说到底与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不够强有关系。文化创新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对此,《规划纲要》一方面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另一方面对推进出版产品的创新提出了具体措施:一是“更好发挥政府投入和各类基金作用,鼓励内容和形式创新”,尤其是通过国家出版基金和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扶持更多原创出版产品;二是以“加大对原创精品扶持力度”为工作导向,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创造的原创精品;三是“推动全民阅读”,“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在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同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内容创新活力。 方向之三,形成带动效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的实施,对原创精品的出版不仅会带来直接效益,还可以全方位带动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其一,通过重大出版工程的建设,引导出版企业注重社会效益,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线,提升品牌影响力;其二,通过重大出版工程的建设,推行出版企业形成良好的精品生产机制,建立良好的质量保障措施;其三,通过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的建设,培养造就领军人才。人才的高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各方面的实践均表明,重大工程往往会成为专业人才快速成长的推进器。一方面通过重大工程实施,可以尽早识别和发现出版领军人才的苗子;另一方面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年轻人参加重大出版工程,赋予他们相应的责任和使命,也能使他们经受锻炼,加快成长。同时,出版企业对承担重大工程的人员采取特殊的激励措施,也能保证他们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业务,打造精品。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