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纽约客》:可视化融合的产业指引

2016-04-07 来源:中国记协网

  怎样利用好一张插画就能成为全美“最会讲故事”的杂志?《纽约客》最新一集在线视频《卡通休息室》系列节目就揭开了其中的故事,而这个传奇就来自于《纽约客》自己。

  《卡通休息室》只是《纽约客》杂志在线视频团队在过去18个月中生产的一个新的内容。自《纽约时报》的高级视频编辑凯瑟琳·斯潘格勒在9个多月前加入《纽约客》以来,该杂志的官方网站开始以每月产出10个~20个视频内容的频率加速发展步伐,月平均浏览量达53万次。同时,在亚马逊上一组名为《纽约客出品》的视频名声大噪。30分钟一集的视频包括幽默短剧、非虚构短故事、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故事都来自于杂志一篇篇精彩的特写报道。比如大家在网站和亚马逊上都能看到的《卡通休息室》,就是通过一系列剪辑,聚焦于展示杂志工作的各种“内幕”事件,编辑们最擅长的就是用幽默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瞬间。

  让“小秘密”视频化

  《纽约客》在社交新媒体、视频流媒体服务和播客上越来越活跃,似乎宣告着自己正在努力融入互联网时代,然而,即使对于一本像《纽约客》这样“久经沙场”的老牌杂志来说,进军互联网,自我改革也具有很大的风险。《纽约客》会不会放弃曾经的高标准,一下子贪多贪全什么都想做?又或者,它能抓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吗?这是人们的担忧之处。

  “《纽约客》总是试图保持它特有的神秘感,”纪录片《哈罗德·罗斯和制造〈纽约客〉》的导演亚当·范·多伦说道,“来自它的故事总是能保持相当高的水准,这也是《纽约客》传奇和神秘的地方之一。”该杂志编辑威廉·肖恩见证了杂志有一段时间走“坚决对外界封闭”的路线,据说在1951年到1987年期间肖恩当主编时,读者去报摊买的《纽约客》都是没有目录或没有署名的。另外,假如你想知道发行人是谁,在杂志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但与过去不同,如今的《纽约客》敞开大门热情地欢迎读者走近自己。除了《卡通休息室》,同类型的还有《逗号女王》栏目,以文字编辑玛利·诺里斯讲述各种语法和文风问题为特色,她以自己在《纽约客》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举例,生动幽默的风格让受众寓教于乐。团队常常将杂志内容的提要上传至Snapchat(一款以“阅后即焚”为特色的照片内容分享软件),比如杂志封面背后的拍摄故事之类。除此之外,在亚马逊等视频系列中,还制作了杂志是如何核实重要的报道细节以及带领观众看看《纽约客》的档案架上有什么等内容,这些都与过去的“保密”做法大相径庭。

  在这些短小的视频片段中,读者可以获得窥探《纽约客》背后故事的乐趣。有人认为这些内容让他们想起曾经《巴黎评论》采访著名作家而制作的短视频,很久以前,正是这些视频帮助他们从各个侧面了解了自己喜欢的文学人物。《巴黎评论》采访的提问各式各样,一些问题挖掘比较深入,甚至上升到哲学层面,也有简单的问题偏向突出表现作家本人的个性,比如作者在写作时用的是钢笔还是铅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如何在小卡片上完成他的长篇小说的,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它与《纽约客》现在做的内容十分相似。业界认为,“如果《卡通休息室》能在保持幽默风格的同时,还能给读者展示其‘疯人院’一般的动画背后真实的创作状态,那将是很吸引人的。”

  高品质内容做根基

  事实上,《纽约客》从2013年开始组建视频团队,杂志招来了两名视频制作人员负责制作迷你纪录片,制作与报道文章、短小说相匹配的短视频。这些视频内容与纸质内容拥有同样的“基因”,都离不开深度报道、人物报道、缜密的逻辑以及理性分析。对于编导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把《纽约客》的报道转化成影像,因为它的高度和深度都是如此难以企及。

  为此,《纽约客》吸引来的视频人才质量甚至已经可以与专家团队相媲美。艾利克斯·吉布尼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拨开迷雾:山达基教与信仰囚笼》曾包揽了3个艾美奖奖项;团队中的卡汉·库普曼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每日秀》的节目制作人。网站还发布一些优秀电影导演拍摄的作品,比如加布·波斯基的纪录片《红军》。另外,《纽约客》还与纽约公共电台合作制作周播的音频节目——《纽约客广播时刻》。

  从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这些视频实验都成功了,或者至少引起了大众的注意。据该杂志的数据分析团队透露,从2016年年初至今,《纽约客》视频点击量已经累计达到130多万次,是2015年同期的300%以上。网站点击率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在今年1月就已经达到1600万独立访问。

  《纽约客》更大的目标是在留住现有受众的基础上吸引新的读者,可能是更年轻的一代。但视频团队称,无论怎样变革,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喜剧讽刺风格以及文字的文学性始终是《纽约客》保持不变的一个根基。事实上,编辑们如今依然闷头儿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反复核实报道细节、措辞,文章的作者们仍是核心人物。

  杂志所处的时代已经变了,互联网产生以前,《纽约客》曾经长期依靠出版发行的商业模式如今已经不再适用,虽然仅依靠多年累积的品牌影响力和高质量的文字创作团队难以与新媒体抗衡,但从短视频形式被受众认可的现状来看,前景仍是乐观且令人期待的。(储宝 编译 编译来源:《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