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反思“SSCI热”势在必行 学者提醒莫将索引当指引2016-04-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春海)近日,《正视盲目崇拜SSCI的“惑”与“祸”》一文,在3月28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后,引起了多位学者的反响。 一位评论者在网络上有几分辛辣地留言:一些大学要成为“国际一流大学”,手段是让教师发英语的“高层次论文”争取让外国人承认。SSCI这样一个检索工具,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竟变成了让英美期刊编辑评价自己人的评价标准。 还有学者表示,一些高校在考核时,过度执行数量评价,而且只认“洋牌子”,而不看学术质量。对发表于SSCI期刊上的论文,赋分或奖励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对其的重视远远超过在一些国内高水平的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这种“赏格”设得过高的做法,客观上激发了该校的学者对于这类索引期刊的热捧。 2016年,可以说是SSCI“诞生”60周年。SSCI全称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即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创立于1956年;而其“姊妹”A&HCI,全称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即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初创于1975年。记者了解到,这两个索引特别是SSCI,在西方实际上远没有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和学者中这般“炙手可热”。对于它们在中国的“走红”,在欧美大学任教和研究的学者都感到有些意外。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系主任、比较文学杰出教授张英进来信告诉记者,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不按SSCI和A&HCI考核教授。考核、评价的重点是文章的质量和同行的评价。 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SSCI和A&HCI本来是为了方便期刊索引,证明某一期刊定期出版,是出版业和图书馆的参考数据,不完全代表论文质量。在美国仍然如此,欧洲可能有所不同。当然,SSCI和A&HCI包含许多学科的重点期刊,但学者投稿不以索引为标准。另一不同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成果,基本以论文为主,而人文科学界(包括历史学)则以个人专著为主。 希腊国际大学(International Hellenic University,Greece)助理讲师Stephanos Kordoses表示,一般而言,在评价某本期刊的质量和级别时,所要考虑的是其历史和出版质量,而不是仅仅是其是否被收入了SSCI或A&HCI或者其他索引。SSCI或A&HCI或许具有(至少是部分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未穷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他还称,另外,运用SSCI或A&HCI来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或期刊的价值,看来是一种较为“安全稳妥”的评价方法,但应与其他的评价方法综合起来考虑,如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表的论文、学者的国际学术活动(如在海外大学中的研究或讲学)和期刊的国际性等。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告诉记者,反思不正常的“SSCI热”,有些问题还有待今后深入探讨。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问题,如成果管理体制、文化自信、国际化、评价理念等。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