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关注传媒环境比热议离职更有意义2016-04-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刘宏 熊希
今年年初,曾经的央视《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在新浪微博告知从央视离职,在他之前,已经陆续有一些媒体人纷纷离职,其中不乏知名的主持人和记者。他们的离职让社会开始关注媒体人的生存状况。其实,在本世纪初,就已然有一批媒体人迈出了离职的一步,其中也包括一些知名党报的记者,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微博,并且,他们也不是明星。 严格地说,少数媒体人出走算不上离职潮。不过,既然其俨然变成了一种被社会关注的现象,我们在文字中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定义它,那么,也不妨称之为一种“潮”。如果说第一波媒体离职潮的去向主要是大学,那么,如今的第二波媒体离职潮的落脚点就大多是新媒体了。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时代的变化,十几年前,传统媒体人还看不上新媒体,因为那时候的新媒体好像还没有搞清楚赢利模式在哪里,新媒体似乎是风投的天下,技术人员吃香,编辑记者的用武之地很小。 今天不同了,新媒体不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狼”,也不再是要吃掉旧媒体的“妖魔鬼怪”,它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一种我们大家很难离开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很多传统媒体人投奔新媒体了。 以往,传统媒体人有垄断话语权之嫌,如今媒体人更偏爱以“新闻民工”自诩,这种自我调侃式的表达在电视界更为普遍。相比较而言,电视台的用工制度更为复杂,因为电视人通常不是单兵作战,人数众多,管理起来并不容易,人员的进出往往需要有比报刊更加灵活的人事改革。因此,我们更容易从电视台听到用工上的矛盾,乃至有的会发展为打官司。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行业的薪资福利看上去已经变得不大理想了。过去,媒体人的收入一直令许多行业羡慕,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媒体人的频频离巢归因于媒体行业的收入问题,但是,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从全球的情况来比较,乍一看,我们的媒体人收入比西方同行差很多,但是,实际上,如果从行业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媒体人现在的收入状况也许是回归了正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把中国媒体业的收入直接和西方同行相比,显然是不合理的方法。正确的方式大概是把一个国家媒体业的收入与这个国家其他行业相比较,然后参考这种行业比来看中国媒体业的收入状态。换句话说,除了一些明星、主持人,媒体业从来就不是一个挣大钱的地方。那么,很多人为什么还要热衷于投身媒体呢?一个明显的答案是理想,我们可以叫做新闻理想,也可以称之为媒体理想。对于媒体人来说,他们的成就感主要还是来自于新闻理想或者媒介理想的实现,这是媒体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从中国大学的新闻教育情况中有一点不容忽视,30年前,报考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往往对新闻理想有更多懵懵懂懂的憧憬。而今天,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大学新闻学院的时候,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容易就业吗?收入高吗? 这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并非是学术意义上的,而从媒体人的流动来说,很多人不会觉得离开传统媒体就不能做新闻了。多年前,离开传统媒体的人往往在新媒体也举步维艰,转型困难。如今看来情况好多了,不仅仅是一些离开传统媒体的明星、主持人和记者有了更高收入的新媒体岗位,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离职的传统媒体人都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勇气,毕竟现在是一个就业压力大的时期,即便他们放弃的不是铁饭碗,至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在这一点上,要为他们点赞。 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体行业也是一个相对来说人员流动比较大的行业,虽然西方年纪比较大的记者比中国多,但是这也并不是一个常规现象。所以我们也不必为媒体离职潮大惊小怪,需要被关注的反而是传统媒体的工作环境。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和研究生)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