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研究2016-04-05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赵文义
摘要:大数据在本质上是客观世界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与全息化重构,具体表现为行业间海量数据的跨界融合以及行业内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可以理解为符合大数据思维模式、理念和精神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为和业态。本文分析了学术期刊自身与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探讨了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学术期刊 大数据出版 离散化解构 全息化重构 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所有的行业都要身处其中,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当然也不能例外。那么,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能够带来哪些变革?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路径选择都有哪些? 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可以理解为符合大数据思维模式、理念和精神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为和业态,包括学术期刊自身与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 一、学术期刊自身的解构与重构 大数据环境下,学术期刊要实现大数据出版首先要对自身进行离散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在时间的纵轴上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将其区分为三个阶段:资源网(Web 1.0)、社会网(Web 2.0)和语义网(Web 3.0)[1]。学术期刊的传统纸质出版模式下读者只能以“一期”的幅度来阅读学术期刊,在资源网(Web 1.0)的模式下读者可以实现以“一篇”的幅度来阅读学术论文,在社会网(Web 2.0)的模式下读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当互联网进入语义网(Web 3.0)阶段,读者阅读的信息粒度可以从“一期”“一篇”细化到更小的知识单元,并且在知识单元之间可以实现知识关联和共享。学术期刊从传统出版到资源网(Web 1.0)的数字化出版,实际上是将“一期”幅度的学术期刊离散化解构到“一篇”幅度的学术论文,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以“一篇”的幅度来购买和阅读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在“一篇”学术论文的信息粒度下实现知识关联和共享。语义网技术的诉求就是把“一篇”学术论文的信息粒度继续离散化解构到更小的知识单元,通过知识关联和共享实现高效和精准的知识服务。学术期刊通过语义网技术逐渐离散化解构的过程和行为称为学术期刊的语义出版,语义出版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领域发展的前沿,也是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字出版技术。从学术期刊语义出版的实践来看,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国际晶体学联盟(IUCr)、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励德·爱斯唯尔出版集团(Reed Elsevier)、汤森·路透集团、谷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机构都在尝试学术期刊的语义出版,但是与国外已经能够初步实现基于学术论文全文的语义出版相比,国内的尝试还停留在学术论文的题名和摘要部分的语义出版[1-2]。学术期刊经过离散化、数字化解构成为更小的知识单元,目的就是要在知识单元的信息粒度下实现价值关联和重构,这种关联和重构内在地需要学术期刊以一定的数量为基础聚集到一起,而学术期刊聚集到一起的基本形式就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互联网为客观世界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提供了基础,大数据是客观世界被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后的表达方式,而平台就是客观世界基于新的价值关联实现全息化重构的基本模式。[3]学术期刊语义出版的基础是健全语义标准,就像语言交流要有基本的语言标准一样。对于中文语言交流来说,《新华字典》就是基础的语言标准;如果要实现学术期刊的语义出版,就需要丰富计算机能够解读的语义标准,这种语义标准不能仅限于文字,还要包括各种公式、图示、音频、视频等多源、异构的非结构化数据。 二、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解构与重构 学术期刊自身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只能解决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内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问题,要实现学术期刊的大数据出版,还要解决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海量数据的跨界融合问题,而这种海量数据的跨界融合内在地要求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在学术期刊自身离散化解构的条件下,通过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了全息化的重构。接下来与学术期刊出版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读者消费行为的数字化解构。以互动型交流为核心特征的社会网(Web 2.0)技术能够提供基础支撑,通过社会网技术可以收集读者消费行为的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精准推送和学术期刊定位的优化和调整。大数据作为客观世界被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后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包括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云计算技术使IT基础设施专业化和低成本化,嫁接在云设施基础上的各种平台成为客观世界基于新的价值关联实现全息化重构的基本模式,而基于各种平台产生的大数据就成为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基本生存环境。企业ERP系统平台、各种POS终端平台、网上支付系统平台等业务系统平台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数据,手机、平板电脑等平台的移动通讯记录以及微博、微信、社区等社交媒体平台都会形成大量的交互数据,物联网、车联网、GPS设备、RFID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都会基于传感器产生大量的传感数据,这些大数据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行为活动。人类行为被大数据所解构,通过对内在价值关联的挖掘,可以重构为新的价值导向,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类行为,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内在逻辑结构[3]。当客观世界都被离散化为大数据,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出版,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海量数据才能真正实现跨界融合,语义网技术的全部诉求才能得以全面实现。在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条件下,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学术期刊自身的内容信息与客观世界的各种类型信息能够实现有效融合,读者能够通过浏览器插件和专用阅读终端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语义增强和智能化阅读。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能够使学术期刊承载的大量研究数据实现多元化利用,能够避免学术期刊成为信息孤岛,也能够使学术期刊这种精神产品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节约有效的生命时间这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三、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术期刊自身和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因此观察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就要从解构和重构的深度和模式着手。从学术期刊自身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来看,语义网技术是基础的支撑技术,但是学术期刊的语义出版需要丰富的、计算机能够解读的语义标准,这种语义标准通常称为本体,其可以理解为能够被计算机解读和共享的概念化的协议集合[1],对于多源异构的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价值关联和交流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对于学术期刊自身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具有制约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本体库的建设。从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等学术期刊语义出版的前沿探索者的案例和经验来看,由于各个学科相对来说具有许多专用的表达符号和特殊性,因此本体库的建设以学科的范围和幅度来聚合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会呈现出诸多优势。从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出版语言和排版软件成为学术期刊语义出版的直接制约因素,相对于英文本体库的逐渐成熟,中文本体库还未开始建设,而且中文排版软件不支持XML格式和HTML格式[1]。从中文本体库的建设到排版软件的升级,都需要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商、排版软件提供商和采编系统提供商的精诚合作与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从学术期刊自身的全息化重构来看,考虑到竞争与垄断的相互关系以及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应该结合中文本体库建设的思路,以学科的范围和幅度来建设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同时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之间应该能够实现知识单元的价值关联与共享,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之间既能有效竞争又能相互合作、共享信息。从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来看,应该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同时要求政府部门转换观念,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革,使各个领域的数据能够充分公开和共享;大数据的精神和理念相对于各种大数据的支撑技术来说会显得更加重要。从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全息化重构来看,整个社会都要实现平台化,所有利益最终都要通过重构后的平台进行交易和流动,平台是客观世界全息化重构后的表现形式,不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政府都要通过数字化的平台来实现,大数据时代的理想和带来的重大变革既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高瞻远瞩和有效作为。 四、结语 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理想并不太遥远,英国、美国等出版发达国家正在使其成为现实,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从业者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清楚我们与之存在的差距并奋力直追,使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能够真正成为知识服务的平台、理念观念创新的发源地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平台。虽然在大数据时代,客观世界都要通过全息化重构后的平台来表现,但是基本的商业规则和市场机制不会改变,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依然要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必须能够实现有效竞争和排除垄断[4-5],学术期刊集约化出版在大数据环境下会显得更加重要。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重大变革,内在地要求学术期刊出版从业者提升综合素质,对从业者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会更加凸显。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会对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积极改革学术期刊出版的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在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翁彦琴,李苑,彭希珺.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科技期刊语义出版模式的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25-829. [2]王晓光,陈孝禹. 语义出版的概念与形式[J]. 出版发行研究,2011(11):54-58. [3]徐晋. 大数据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赵文义.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价值反思与改革取向[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0-156. [5]赵文义. 国际利益视域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 编辑之友,2014,(11):26-31.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长安大学文献资源研究所)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与协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CXW01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和政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KRM16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10850160662)。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