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出版研究

2016-04-01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金月华

  摘要:随着计算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阅读媒介多样化、便捷化使得可视化成为重要的出版方向。可视化出版符合人的学习与记忆特性并获得了大数据的支持,它摆脱了传统单一文字或图表的束缚,具有更加直观、更为简洁、更具可读性的直观生动的体验,同时,它借助大数据将各种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与简单化。可视化出版将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快行业出版理念的转变,加快出版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度合作,做好可视化出版的信息技术支撑,同时用好用活三网融合与“互联网+”等政策,推进并深化可视化出版工作,推动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大数据 出版物 可视化

  人类社会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知识发展史及信息增长史,因而也是一部提高信息处理水平的技术史,人类通过各种线条、符号、图画、文字记录着文明的进程。当前,信息量级数增长已经成为常态,信息充斥并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已经名副其实地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已然成为人类的共识。在这样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大数据时代,出版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出版业如何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挑战?笔者认为,出版物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应对挑战的理性选择。

  一、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出版的新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海量可细分、动态可扩展、实时可追溯、沉淀可挖掘、专属可共享”的“大数据时代”①。在这个时代,信息生产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以及获取信息成本低等特性异常明显,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传播者,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界限日益模糊。不仅如此,大数据借助于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适应了阅读内容和信息消费时间“碎片化”要求,引发了由传统阅读向电子阅读以及移动阅读的转变,表现出“小众化、快餐化和精致化”的发展趋势②,出现了阅读媒介多样化,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自媒体等都成为阅读工具,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重塑了出版行业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科研模式,使得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之间交叉融合,纸质版、手机版、网络版、移动版等不同版本同步开发、同步上市,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这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给出版物朝着可视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可视化就是“将任何抽象的事物、过程变成图形图像”的过程③。在这个层面上,纸、笔、文字以及符号等自然可以当成可视化的一部分,它们是可视化的最初形式。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今天的可视化较早地出现在1987年布洛斯·麦卡米克(Bloss McCamic)发表的《科学计算中的可视化》报告中,只不过那时的可视化应用于计算领域。2004年7月,M. J. 埃普拉(Martin J. Eppler)和R. A.伯卡德(Remo A. Burkhard)出版的《知识可视化——通向一个新的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一书,标志着知识的可视化正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可视化是一个将数据、信息、知识等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声像或动画,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过程,通过可视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扫除人们的阅读障碍,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阅读要求,而这些工具和表现形式正好与大脑的思维相吻合,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图像”④。心理学家柴瑞尔(Treicher)也证明,人类接受的信息中83%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听觉获得的占到11%。这就是说,可视化出版物更适合读者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潜能,增强人的创新性思考能力,符合人的记忆规律,这为图书出版指明了新的方向。

  其次,从出版物变迁角度看,处于结绳记事阶段的人类没有任何的出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只能在布帛及竹简等材料上记载典籍。随着出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出版物中,图像的使用日益丰富。图文并茂、能够吸引读者眼球、有助于读者理解与记忆的出版物成为出版部门的追求。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阅读兴趣,出版部门必然引导出版物朝着图文声、平面与立体、静态纸版书与移动电子书等相结合的可视化出版物方向发展。因此,可视化便成为大数据时代出版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给图书出版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方法等带来革命性变革。

  再次,从技术可行性上看,大数据时代为出版可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可视化需要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但它是建立在知识性与思想性基础之上的可视化,将知识性与思想性融入声音、动画、图像、图表、图片中去;可视化摆脱了传统单一文字或图表的束缚,更加直观,更为简洁,更具可读性,同时它能够运用大数据将各种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简化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效率;可视化运用三维技术实现数据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多重共现,给读者带来直观、生动、仿真、逼真的体验,同时借助于大数据实现数据、模型以及结果的美学展示,从而将各种抽象的知识、复杂的知识直观化与简单化,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思考,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使得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知识传播能够高效易行。依赖于大数据的支撑,出版业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向着可视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二、大数据时代出版物可视化的内容

  由于数据、信息、知识来源与生产途径、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作为一种信息压缩、节省阅读时间的方式与技术,可视化的对象和内容也是极其多样的,这使得大数据时代出版物可视化的内容范围极为广阔,主要涉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以及知识可视化等四个方面,涵盖大数据可视化工具、手段、目的及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一,可视化出版复杂计算过程。20世纪80年代,科学计算产生的大量数据使得人们面临着庞大的数据分析与数据解释任务,但囿于当时的技术,很多数据得不到有效处理。而以计算机图形与视觉、图像与信号处理等技术为主导的科学计算可视化应运而生,它能够将数字符号、数据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几何图形或图像等可视信息,进行静态或动态展示,把人们无法直接观察的数据转变成直观整体的视觉信息,以便人们观察其模拟、计算过程并进行交互控制,从而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各种现象与结果。科学计算可视化虽然最早出现在自然科学,但是它一经产生就广泛应用于能源与地质勘探、人类考古、分子结构、显微摄影、核磁共振、航空航天、海洋船舶、金融商业、交通通信、工业检测、机械工程等领域,其直观、准确的展示提高了人们的理解能力,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出版部门可以将这种应用于各领域的复杂而抽象的计算程序、计算过程以直观及可视的方式出版出来,形成一种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计算全过程的出版物,从而形成对传统出版业以及出版物的颠覆,推进出版物朝着可视化方向发展。

  第二,可视化出版大型数据库数据。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数据可视化可以将抽象的、没有意义的、没有被加工处理过的孤立文字、数值、符号,或是“没有进行说明的离散的、互不关联的客观事实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⑤,努力发现数据或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对数据与事实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由于这类数据库多是一些“抽象表达”,如果采取传统的出版方式则不易被人们理解与掌握。如果将图形、色彩等嵌入于出版物里,使视觉感知和大脑信息高效交互,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数据信息的理解程度,增强数据的研究开发深度和数据的实际利用价值,容易揭示事物的特点、相关性及发展趋势,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有意义的结果。所以,加大出版物数据可视化力度可以增强出版物的视觉呈现与视觉传播,缩短数据开发应用的周期,加快数据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这无论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商业应用,都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第三,可视化出版各类信息资源。在传统的出版中,语音、视频及图像等符号难以再现式出版,最多只能做到静态的、抽象的、非结构化的呈现而无法实现动态的、具体的以及结构化的即时再现。不仅如此,传统的出版也无法将声音、视觉等有意义的内容再现出来。另外,传统的出版同样也不能对自动自控的电子终端设备、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等利用3D技术加以出版。而大数据时代可视化出版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它借助于人机交互便捷检索、处理、消费信息,有效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新型电子平台进行出版,及时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和新兴样式及工具快速出版相关读物,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出版行业牢牢地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此时,信息和数据的界限已然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了。

  第四,可视化出版各类知识。知识可视化已经不仅是传递事实信息,而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上述相关知识。⑥在大数据时代,知识所包含的数据种类还包括各种图片、流媒体以及网络信息等全新的数据类型。同时,知识可视化已经实现了由“人—机交互”向“人—人交互”的转变,以此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因此,可视化出版物必将突破以往人物交互、人机交互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人人交互,使人与人的大脑直接联通,实现智慧沟通、思维交互、思想交流。这将使生产者与传播者、消费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家都是出版者,人人参与、个个互动。这样一来,出版不仅只是转述与传播知识,出版本身也将生产知识,出版物将成为大众知识、群体知识的结晶,接近社会知识生产的自然状态。

  上述四种出版物的可视化出版,核心就是通过草图、图表、视觉隐喻、声音、动作、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以及可视化操作软件与操作平台将人们生产创造出来的数据、信息、知识等进行情境再现式出版,按照“一次性生产、多层次生成、多平台传播”生产模式转型要求开发纸质版、手机版、网络版、移动版等不同版本⑦,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达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流信息、传播知识、碰撞思想、融通智慧,实现抽象知识具体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直观知识形象化、具体知识生动化,使知识记忆变得更便捷化、深刻化、牢固化,这对于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创新将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必将引发一场知识革命。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说“出版物可视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可视化引领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上述情况表明,实现出版物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对出版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出版业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理性选择,更是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要想实现可视化引领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升级,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行业出版理念的转变。理念是出版业转型的前提,无论是硬件设备的投入、技术的引进,还是数据库、信息技术人才的建设,乃至出版业转型成本的付出,都要以理念转变及升级为前提。一方面,出版业要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可视化出版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它对于行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及其在出版技术与形式上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认识到它对于提高出版质量和出版行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巨大作用,把它当成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践行需求即服务、服务即价值的出版理念,积极响应用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与用户互动,强调用户参与,充分挖掘数据信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变革传统的出版方式与出版手段,创新出版形式,拓展出版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势和各种现代可视化技术,提高出版物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进行个性化生产、个人定制和精准营销,这将成为新时代提升出版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做好可视化出版的信息技术支撑。信息存储、处理与传播需要一定的软硬件作为支撑,离开了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将难以维系,可视化出版就成为一句空话。首先,出版业要与信息技术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争取共享人才资源、租用相关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最大限度降低转型成本,尤其要深化与技术研发部门的合作,开发便捷高效、易学实用、标准规范、适应于大数据时代可视化出版的编辑与管理平台,实现出版行业和出版企业信息技术方面的顺利转型。其次,做好出版行业共享数据库和公共平台的组建与维护,凸显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等海量信息处理技术优势,在版权及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开展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实现数据实时动态采集、多元开发利用,拓展数据升值空间。再次,积极培养和引进出版业信息技术人才,特别要注意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出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做好技术和出版的有机融合。最后,做好出版业转型成本的投入,无论是信息技术、配套设备设施的引进,还是数据库组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都需要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这种成本又是企业顺应大数据时代、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转型成本,加强这方面的投入有助于出版业可视化的发展。

  第三,用好用活三网融合与“互联网+”等政策,密切关注出版物可视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及时推进并深化可视化出版工作。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加大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力度,加快出版业向可视化出版的转型步伐;要善于共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深入分析和挖掘出版行业大数据资源,利用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产业,顺应出版物可视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出版物的内容层次、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满足受众需求、实现大众信息消费愿望;要注重出版物可视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版权问题,切实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注意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保障信息收集、处理、分析、传播、存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降低信息风险和出版风险;合理定位出版行业的市场角色和社会角色,充分利用出版行业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善于做关联产业和行业“互联网+”的先锋,从可视化技术与可视化出版等方面争优创先,为大数据、云计算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提供典范。

  注释

  ①郭虹. 大数据时代出版发行业走向[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09-03(9).

  ②⑦李雪昆等. 大数据聚合大资源 大需求托起大出版[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0-14(6).

  ③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

  ④〔加〕Mark Smiciklas. 项婷婷,张东宁译. 视不可挡信息图与可视化传播[M]. 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13:2-4.

  ⑤周宁等. 知识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比较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

  ⑥Eppler, M. J. & Burkard, R.A.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 ICA Working Paper#2/2004[R]. University of Lugano, Lugano,2004.

  (作者单位:海峡出版集团鹭江出版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