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新书布座谈会在京举行

2016-03-28 来源:齐鲁晚报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联合编写出版的《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新书发布座谈会于3月22日在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会议室举行。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张凤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李频、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陈丹教授、《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总编辑穆广菊出席并发言。出席发布座谈会的还有《读者》、《军事文摘》等刊社领导以及《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参考》、《北京文化创意》、大百科出版社编辑等媒体代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副主编张立代表本书的出版方首先进行发言,他说: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人文大众期刊十年的记录,也是龙源十年发展的记录,龙源连续十年的TOP100排行发布以及数据研究,十年的坚守与变革的情怀,实属不易。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情况下,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化、商业化历程艰辛,目前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案例,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代既需要变革者也需要坚守者,在我看来,龙源都做到了。本书所体现的“数据十年”,从最初的杂志排行数据,到后来的篇章排行数据,再后来是类型期刊的数据分析,再到城市阅读排行数据,从数据挖掘角度的创新和细分,我们看到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龙源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是第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为我们下一步真正做大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十年数据分析虽不尽完善,但仍要感谢龙源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做了一件既有价值,又是公益性的事情。希望研究院与龙源深度合作,未来搭建一个平台,更加深入有效地利用数据工具,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更有意义的参考。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主编汤潮介绍了本书的特点和龙源以人文大众期刊作为发展方向的缘由。龙源在成立之初以人文大众期刊为定位,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随意为之,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决定的。除了人文大众期刊是中国主流的优质内容代表外,期刊的特点是最符合互联网发展生态的,比如期刊的精品权威特征、分众个性化特征,连续出版的更新特征。每一本刊物都有其特定精确的定位,也就是一个精准服务的社区圈子,这与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几乎都是完全重合的。

  《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主要进行了2005-2014这十年期刊数字化阅读数据分析,由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数据、国内和国外用户数据构成。机构用户包括了公共文化主要的领域:公共图书馆、大学、中小学、党政军机关、企业、农家书屋等,海外用户包括了港澳台的华人地区,也包括了海外北美图书馆、大学的主流渠道。虽然传播的渠道不是最全面的,但是从覆盖人群和覆盖区域的广度来看,这些数据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用户的阅读行为给我们留下了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较全面和清晰的足迹,这是本书主要的价值所在。并且,无论是机构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我们所采集的都是付费阅读数据,分析指标显示了在互联网免费的时代,大家的阅读特征、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龙源以人文大众期刊为主体,全方位地反应了这个时代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风貌。未来,龙源的数据研究需要上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不仅要使用大数据的工具和理论,也要符合当下数字出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对于出版业来讲,我们要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联系起来,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将对我们的用户端、社会端和商业化的发展端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新书发布编委会成员李频说,我觉得这个书是很有价值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个是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龙源的发展,记录了我们国家大众人文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还有一个价值,它为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逻辑和传播规律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两个价值是很鲜明的。或许我们现在说龙源的价值、龙源的地位可能还真的早了,在人类期刊传播史上可能还真难找到一个机构,为中国的人文期刊传播做到这么大规模的数字化传播。这里又关联到两点:前不久有学者提到其实在人类传播史上,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就是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龙源正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我说这本书是从侧面记录了龙源。

  还有一个侧面是记录了龙源的期刊研究,我说记录了龙源十年的发展和记录了龙源所组织的人文社会期刊传播的研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005到2014年,我加入了TOP100期刊网络传播数据研究的这个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当时在全国还是挺前沿的,因为我在其中,不敢说是最好的(大家笑)。有华中科技大学传播系、上海理工大数字出版系、北京印刷学院传播系、中央财大新闻传播系、河南大学新闻出版系的教授和博硕士生、行业媒体中国传媒周报主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者都参加了龙源TOP100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强大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团队。关于它的第二个价值,我说它提供了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逻辑或者是传播规律一个样本,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是有它的规律的,这个规律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我们发现得还不够充分,本书的价值就在这里。因为这其中最难的地方就是我们很可能还是对互联网的思维,或者是说互联网下的期刊数字化传播的逻辑还搞得不太清楚,我们用结构化的思维体会不了数字世界、互联网世界,这里还有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所以我个人觉得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发现并揣摩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传播规律的东西,尤其书中所包含的有关阅读的内容。阅读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我个人觉得对阅读理解深的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对阅读理解深刻;还有一类就是真正看书的人,由阅读去理解社会,这样的人有资格谈阅读。我的意思是说人文社会期刊传播规律的问题要把阅读提到相当重要的层面:以篇为单位的阅读。要说这本书有点缺憾的话,就是以篇为传播单位的数据还比较薄弱。因为期刊只是一个生产组织单位,期刊是一个传播单位,而最关键的传播单位是篇。当然这个不能脱离当时的场景强求,因为这是一个集体劳动的结晶,反映出我们对人文社会期刊数字化传播研究蹒跚学步的过程。我们原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假如说让我们现在去设计龙源期刊数据研究的可能性,就会有新的审视角度。期待龙源和做龙源期刊研究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发现、揣摩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传播规律内涵。

  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新书发布编委会成员陈丹教授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因为这里面有我很多同事包括团队成员的文章,看起来非常亲切。中宣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写的序里有三句话我感受特别深,就是他在评价龙源时说龙源首先是一个“忠于使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企业”,我高度赞同这三句话。“忠于使命”,就是说龙源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每次我们和学生或老师沟通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一点。我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向我们大家介绍龙源的是李频老师,李频老师说这个企业你们要好好关注一下,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十年来我们一直把龙源作为数字出版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去研究的。龙源作为一家数字阅读的服务商,这十年来我觉得用忠于使命来形容他们是非常非常贴切的,他们一直在数字内容产业执着地做事。一般情况下,做一件事情,一年两年的坚持很简单,但是十年始终坚持并做出成就,我觉得是很难得的,这就是忠于使命。“勇于担当”,我觉得龙源作为数字期刊阅读行业的翘楚,它是有引领性的。这十年来它在行业里的声音,包括研究,包括商业模式,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它的担当,这一点无论是学者还是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者都是承认的。再次,我最愿意说的就是“乐于奉献”,这可能也与龙源的两位当家人有关,他们和其他的企业老总比起来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学者情怀,这一点在这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深有体会。龙源在做期刊网络传播研究的时候,包括每次发布TOP100排行数据时,包括每年度的研究报告,也包括做这本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种公益性的体现是比较突出的。在数字期刊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他们一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的,包括2009年就成立了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包括和各个高校、研究院、企业、媒体的联合研究,其实是有很多公益性在里面的。期刊的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如何能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站得住脚,是需要有一批人来做这件事的。一个企业可以率先去做这样的事情,他们的担当和奉献精神确实是值得称道的。

  我们一直都在关注龙源的相关研究或者案例,其中涉及到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很多领域。围绕龙源的研究,一开始是我个人参加,后来慢慢变成了带领团队参加。我欣喜地发现这十年报告,参与撰稿的几乎每年都有几篇是我们印刷学院承担的,事实上形成了印刷学院的一个团队一直持续地跟进龙源期刊的数字化研究这个课题。十年梳理下来无论是从我个人还是团队还是整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所以我说看到这本书感到特别的亲切。

  关于这本书的意义,我赞成张立院长、李频教授和汤潮总裁的观点,这本书首先是对于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第一手数据记录。我们做研究的时候,经常对学生们说,首先你要有原始的第一手数据,尤其是做传播学研究,一手数据的记录更为难得,我觉得这个是最有价值的地方。李频老师说这本书是对期刊数字化过程的一个直接的观察和思考,而且是一个原生态的观察和思考,的确是这样。我看此书收纳的我在2005年、2006年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那是按当时的视角去看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至少是一种记录,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和观察。这本书十年梳理下来,其实也是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的反观。一个企业做这样的事情确实是功德无量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形式、包括技术、终端以及它所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它的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多元化的过程,此书的价值不可小觑。

  作为本书的参与者,陈丹院长也对下一步的数据研究工作提出了思考和期待。她指出,针对目前数据的静态特征,我们还需要在动态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动态数据的价值,另外,我们可以将相关的企业、相关的研究的机构都联系起来,在数据的开放性上多做文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挖掘数据更多的商业价值。

  《中国期刊年鉴》段艳文主编说:看到这本报告很欣喜。龙源用十年的时间磨一剑,为期刊业界献了一份厚礼,龙源期刊网从2005年开始向网络发布TOP100排名和相关的数据,不断总结发现期刊传播的过程当中的特点、规律,这已经得到了业界官方的认同和肯定。中国期刊年鉴是作为记录期刊年度发展状况最小的工具书,连续几年我们也把这个报告的成果进行了引用转载,其中去年(2015卷)我们就选用了李频和段乐川老师撰写的2005到2014年期刊数字阅读TOP100的文章数据文本分析文章。为什么说是一份厚礼?我们的传统期刊人在办刊的时候更多应用传统办刊思维,缺少对读者阅读的数字分析,往往关起门来办刊,凭自己喜好办刊,缺少来自读者反馈的数据。龙源的这份报告通过十年的时间从单刊到单篇,从PC端到移动阅读端,从单一读者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阅读,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通过读者在线阅读付费阅读的大数据分析,解读了十年付费阅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科学办刊提供了一个参考。我觉得这是对于我们办刊人而言非常值得研究的报告。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编马雪芬说,我们的报纸也是长期关注和报道龙源,我个人还有我的团队也参与过几次龙源TOP100课题的撰写。看到这本书我还是挺感慨的,感慨的是这个报告的内容来自龙源孜孜不倦的十年才形成了今天手上的这份产业报告!我每次见到汤总或者是穆总有时候会问一问说,龙源有没有吸引到资本,或者是什么时候上市。因为的确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国内做人文大众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为他人做嫁衣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因为这个行业还不够盈利,希望管理部门能给龙源多一些扶持。龙源在国内做数字人文大众期刊的这个平台本身就填补了一个空白。人文大众期刊相对来讲比较分散,单刊力量薄弱,制作数字传播或者是经营移动产品的开发都很困难,而龙源却将这些人文大众期刊凝聚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形成了一个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知识经济载体;其次,传播的研究是定量与定性并行,如果能够用数据来解决定性的问题,就能够用科学印证主观化的内容,这是龙源数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都说2016年到2018年是中国内容产业创业的高峰期,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蓬勃发展的微信公众号,其实和80年代出现的《读者》、《知音》、《家庭》这类原创期刊的出现方式不谋而合。这些微信公众号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多元化,但是情感内核和文章传递的精神内核是相统一的。龙源人文大众期刊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阅读平台,拥有庞大的机构用户,这部分是传统纸版期刊发行之外的有利补充。如果说3000多种龙源大众期刊是一个庞大的阅读平台,我们如何在这个内容产业的大势中真正把它的价值挖掘出来,这个是比较有前途的一件事。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编辑王瑜说,作为龙源十年TOP100数据研究的曾经参与者,看到这本书中有我07年、08年的写的几篇文章,感慨特别多,都十年了!当时跟李频老师读研究生,在龙源实习三个月的时间,亲身经历了当时的情况,在穆总的指导下完成了这些文章。我刚才翻到了我当年参与过的一篇文章:《期刊网络传播以篇取胜》,当年李频老师告诉我说网络传播特别是期刊网络传播一定是以篇为单位,因为读者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点击付费阅读的。这也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百科的传播是以条目为单位的,就是百科的条目到最后要汇聚成一个100万条的巨大的数据库,每个人的阅读要通过点击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入阅读。看了一下龙源数字传媒集团的微信公众号,我认为完全可以将龙源点击量高的期刊内容以篇为单位进行内容整合之后放到公众号以吸引读者从公众号跨越到网络点击,实现期刊内容的价值增值和变现。既然我们处在数字化传播的环境当中,就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来实现商业变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兼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课题组办公室主任、本书汇编审校张凤杰对《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和龙源的社会责任表示高度肯定和赞扬。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和传统期刊不仅是相生的关系,传统期刊甚至还要感谢互联网的诞生。因为在传统时代成为“过刊”的内容,在数字渠道上还可以无限的延伸,为期刊内容提供无限的长尾效应。未来大数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产、学、研各个方面的渠道和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将这一研究深入下去,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刊社代表《军事文摘》副社长唐耀说,我们算是龙源TOP00活动以及这本书的受益者,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们的刊物是小众刊物,正是因为数字化的传播,才让我们找到了信心,让我们看到小众期刊在网络上也是有受众人群的。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精确的人群,帮助我们更好的为这类人群服务,这是我从中获得的启发。《军事文摘·科学少年》的主编王金平接着谈到:在每一年TOP100拿到期刊排行的数据的时候,我们都会查看杂志在数据排行中的位置,通常我们也会对比前一年杂志在排行榜上的情况,之后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居于这样的位置?我们的读者定位是什么?我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样的内容调整?包括应举办哪些相关活动?这些数据都会为我们提供参考和价值,这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它像一本工具书,为期刊从业者、研究者学者提供研究这一时期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一手资料。

  石峰会长做了重要的发言。他再次强调了《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出版的意义和价值,并肯定了龙源在这十年研究当中的贡献。他讲到,这十年应该可以说是期刊数字化或者是整个新闻媒体出版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这十年并不是完全走下坡路的十年,新媒体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传统媒体属于在媒体融合中的探索阶段,这本书相当于十年来我们全行业在数字化探索方面的一个总结。下一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商业运作模式的问题为导向。媒体融合数字化发展目前还只是初级阶段,当前当务之急要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不光是出版单位,专业机构也如此。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够有比较大的进步,有比较明显的成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的步伐。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副主编穆广菊主持了本次会议,她首先向2005-2014十年间所有参与研究、编写及支持本书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媒体表示诚挚感谢,就本书的内容做了进一步介绍。 穆广菊说: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宣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的序言,刘局在序言里对龙源的工作及TOP100的数据研究和课题研究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序2主要回顾了十年TOP100发布和研究活动的轨迹;第二部分是2005-2014年十年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做的总解读;第三部分是2005-2014年十年间各位专家学者开展的龙源期刊TOP100排行年度系列数据分析报告;第四部分就是2005-2014年龙源期刊付费阅读各项TOP100排行数据。

  穆广菊指出,《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历时10年精心打磨的一本产业报告。从2005年到2014年,龙源组织产学研相结合的团队,基于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对不同角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之所以说是“一剑”,是因为通过十年对数据的关注、挖掘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了转型中期刊行业的许多规律和特点。如每年对期刊的研究数据,为刊社在转型过程提供了运营管理工具;期刊的数字化避免了纸质期刊过期不再销售的局限,体现出期刊内容的长尾效应;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期刊经过数字化传播,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发现,它们依然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数字期刊品牌,体现了期刊内容为王的本质特征;窄众类刊物通过数字化传播后,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发现对于转型中的传统期刊行业进行数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穆广菊还介绍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历年所举办的TOP100排行发布活动也在不断创新,2014年龙源首次推出了TOP100城市阅读排行,这是龙源从过去期刊数据研究的角度转变至阅读推动层面,通过对不同城市受众阅读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发掘榜样的力量来促进全民阅读。近几年来,随着TOP100的举办,还开展了系列阅读活动,比如让刊社代表走进社区、学校,专家主题演讲等,这些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阅读服务。

  张立副院长补充说:从数据的角度,我们需要和龙源以及在座的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求分析。这个数据其实就可以引导出商业模式。将数据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应用打造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进行更有意义的价值挖掘,也许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表示将继续深入合作,以《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新书发布十年的研究成果作为新起点,结合互联网+、全民阅读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开拓产学研研究的的新空间。(韩璐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